中读

破圈

作者:杨璐

2020-12-24·阅读时长4分钟

3108人看过

破圈

9.6MB
00:0010:26


(插图 茜茜佛思)


破圈,其实就是从社会叙事的陷阱里爬出来,它不像喊口号一样简单,可能需要很艰难的自我审视和内心探索。如果为了绩点大学生殚精竭虑步步为营、如果不考上公务员不能进大公司感觉人生坍塌、如果在大公司里疯狂比拼加班让人身心俱疲,应该想一想这些看起来最有价值、最有正当性的追求,是否已经远远偏离了目的地?以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为目的,心理学有一条途径叫做“自我决定论”,它的意思是说,只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而幸福恰恰来自于“真正的自主”。

“内在动机”指的是人们为自己做某件事。“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于自己的真正选择。这些不是“心灵鸡汤”或者哲学思辨,“自我决定论”的创立人爱德华·德西是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验证观点。这个理论最初的实验发表于1971年,德西让两组被试者玩一种拼图游戏。每当成功拼出图案,一个小组的被试者能够获得报酬,另一个小组则没有。第二次,两组被试者成功拼出图案后都不会得到报酬,德西让他们各自在房间里再待一会儿,这时,曾经得到过报酬的被试者不再继续拼图,而从未得到过报酬的被试者更愿意继续拼图来度过等待时间。提供报酬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说明外部奖励损害内在动机。在此之后,研究者还做了许多实验,发现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竞争、外在监督等外在条件都会破坏内在动机。

人们只有以内在动机作驱动,为真正的自我去做事才能获得幸福。可真正的自我是什么?现实生活里不容易分辨。德西的理论认为,当“自我”成长的环境里提供了选择、主动做事的机会,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形成的就是“真实自我”;当“自我”成长的环境把爱、接纳和尊重建立在人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基础上,不遵从这个要求就没有一切,人们则会把这些外在的规则内摄,形成“虚假自我”。

在反思教育失败的案例里,“虚假自我”很常见。德西引用了《天才儿童的悲剧》内容来解释:“当孩子接受了控制型监护人希望他们拥有的身份时,虚假的自我就会发展。为了取悦父母并获得有条件的爱,孩子会凭直觉知道父母想要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并且避免责备。”我们曾采访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他的“空心人”理论传播很广。他说,很多优秀的学生有好成绩、高薪工作,但内心依旧焦虑,对自己不认同,没有价值感,因为他们追求的这一切来自于虚假的自我,是父母、社会认为的好,而不是自己认为的好。

这种把外在条件整合进自我的内摄,不只影响少年儿童和大学生,其副作用同样困扰成年人。它与焦虑有密切的联系。德西认为,人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生活在对失败和失去尊重的恐惧之中。更糟糕的是,内摄造成“自我卷入”,就是人们感觉自身价值依赖于特定结果的过程,比如一个男人的价值感依赖于从工作中积累财富,他就“自我卷入”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遵从社会叙事生活却焦虑而痛苦,想逃离又万般纠结、没有勇气的原因。徐鑫是一个叙事陷阱的逃离者,他现在是短视频《大象的面包房》的UP主,还有一个叫做“大象做面包”的微店。短视频是疫情期间开始做的,积累的粉丝不算多,面包产量有限,微店也不挣钱,徐鑫却非常投入,完全用一种科学实验的架势做面包。他说:“如果想让面包有比较好的风味,肯定得用有机农场的面粉。有机农场的面粉每年气候不一样,性能就不一样,导致每次面粉来了都要做试验,找到最好的配比。通过做面包往下挖掘,能知道当地的气候、种子情况、农业生产情况等等。这其实就会对整个生活里最基础的事情有一个了解。”

徐鑫把现在的事情当作有趣的探索,不赚钱却不焦虑。他说:“上班是最简单的赚钱方法,它是拿时间换钱,非常稳定。问题是缺钱和不缺钱是很主观的事情。想想2、3月份的时候,大家把淘宝停了,冲动性消费、社交都没有了,花不了太多钱。人的需求其实挺简单的。”徐鑫最早在苹果公司工作,后来在教育科技和风险投资公司都做过管理层,对商业和价值观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苹果,这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好的公司应该基于价值观做事。可很多公司并不是这样,比如做投资看到有些技术对未来世界很有意义,可它是资本导向的,没有公司会说投入5年看不到结果,它一定要投赚钱的项目。”

以效率为核心,特别是想尽办法提高钱生钱效率的氛围让徐鑫感觉不舒服。他说:“我创业的时候,特别抗拒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我觉得大家都挺拼搏的,人都挺好,可他们曾经所在的环境可能不懂得尊重人。比如说,我们曾经想找一些大厂合作,明显感觉到他们全都被压在KPI底下,大家思考的不是这个项目对整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家更关注的是能不能完成今年的指标。”他自己参与过的一些项目也有相似的失望感,加上团队之间的磨合和沟通问题,压力大而且焦虑。他说:“我潜意识里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在家摔东西,这种解决方式特别不对,摔电脑挺贵的,对情绪的消耗也很大,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浪费很多时间。我去做心理咨询,可这件事儿主要还是跟自己相处。后来我想明白了,我的支撑在于要做一些能帮助所有人的、有意义的事儿。”

寻寻觅觅,现在做面包是徐鑫觉得有意义的事儿。他的面包只用有机面粉、盐和水,最近才尝试加了一些黄油,做的是健康主食面包。“我前两天陪朋友去医院看病,挺有感触的。他是糖尿病并发症,从医院出来后找地方吃饭,餐厅里特别难点到适合糖尿病病人吃的东西。我一查,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很快。我觉得特别奇怪,大家都在忙着提高效率,却不愿意花时间在意一下比如吃方面的健康,或者能够给人提供愉悦。”徐鑫说。

实际上,“自我决定论”形成的年代正是美国消费主义盛行,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或者还信用卡债务而不断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压力的时代。德西在拼图实验总结里认为,为了赏金去拼有趣的拼图,被试者就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这就像很多人会为了钱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他们与这些活动的关系已经变成紧张和工具性的了。这值得当今的中国社会思考,我们为之忙碌和追求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自我,还是工具。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20个推荐 粉丝2854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