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5 驻足 | 如何理解北朝“秀骨清像”、唐代“以胖为美”的艺术形式?

作者:

2021-12-26·阅读时长8分钟

27867人看过

4.5 驻足 | 如何理解北朝“秀骨清像”、唐代“以胖为美”?

27.3MB
00:0019:5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敦煌”,我是赵声良。下面讲的是敦煌石窟的时代风格。

敦煌最大的魅力就是它每个时代都在创新,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风格。如果从美术史角度来研究,那真是无限丰富。限于时间,我们就点出几项比较有特色的时代特点,跟大家介绍一下。

何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首先在北朝时期,我们刚才讲到北朝最初受到外来风格的影响,受到印度犍陀罗等风格影响,同时内地的中原风格也传到敦煌来了,当然时代稍微晚一点,到了西魏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种新的中原风格。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我们知道北魏鲜卑族,鲜卑族占领了北方之后,把汉族人都赶到南方,汉文化就在南方在继续发展。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又从南方学习汉族各个方面的文化、礼节,包括绘画艺术,南方的绘画艺术就源源不断传过来了。到了西魏有一个契机,敦煌出现了新的画风,具体就是在莫高窟的第285窟、第249窟出现的新的风格。

第285窟有西魏大统四年、大统五年的题记,也就是公元538年、539年。这时由于东阳王元荣从内地到敦煌做官,带来了新的风格,新的风格体现在哪里?我们知道,早期的印度风格讲究凹凸法,讲究通过颜色的晕染,表现人物的立体感。中原风格不管立体,平面涂上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把人的表情、人的神态表现出来,比如面部最注重的就是眼睛,眼睛是点睛之笔,要把它表现得很有神,寥寥数笔把眼神表现出来,把嘴以一个非常微妙的动作表现出来。整个身体的神态是比较飘逸,比较清瘦的。

▲ 西魏-285窟北壁-说法图(左起第5组)下部供养人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我们总结中原的风格有两句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是表示这些人物特别瘦,清瘦,不像西域风格表现很强壮有力的形象,表现比较胖的,到这个时候出现了清瘦的。光清瘦不行,要穿很多衣服,叫褒衣博带,有很多飘带,非常飘举,非常轻盈,飘飘然、仙风道骨的状态。这个状态从哪里来?这个状态的源头是从东晋到南朝有一些著名的画家,比如顾恺之、陆探微就擅长这个。在东晋时期流行的是什么?大家都要变得瘦一点,有的人甚至不吃饭,吃糠,为了减肥,所以那时流行的就是瘦,觉得谁长得比较瘦就是美人。在绘画当中表现的飞天,也是比较清瘦的,飘飘然在天空飘起来了。菩萨和普通人也都是特别清瘦,穿的比较多的衣服。穿很多层次的衣服还能飘举起来,说明中国纺织技术很好。

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南朝顾恺之、陆探微风格的绘画,我们把它称作中原风格,因为它是从中原一带传到敦煌的。这是北朝后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一看比较清瘦的形象,就知道这是秀骨清像。

到了隋唐,中国绘画高度发达,出现了非常有名的一批画家。在敦煌壁画里,有一些壁画就可以跟著名的画家对上号。初唐第220窟有明确的年代,贞观十六年建造。在洞窟内的壁画《维摩诘经变》里,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帝王图,一个皇帝带着天平冠、穿着冕服那套服装,一堆大臣前呼后拥跟着他。

▲敦煌莫高窟 第220窟  帝王图

这个场面让我们想到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画家阎立本在当时非常有名,他在朝廷做官,做官做到宰相级别。他最有名的就是擅长画画,他一家都是绘画世家,父亲阎毗在隋朝就做官,做将作大匠,不是打仗的大将,是工匠的匠,大大的工匠。为什么有将作大匠这么个官名?就是负责建设、建筑的,建个房子,建个桥梁,就是建设部长。阎毗的两个儿子很厉害,大儿子叫阎立德,二儿子叫阎立本,两个都非常擅长画画。阎立德还能搞设计,他也会做建筑设计,还会做服装设计。

到了唐朝唐太宗年代,阎立德和阎立本都在朝廷做官。唐太宗说,我们唐朝也不能老穿隋朝衣服,得找个服装设计师,谁来设计呢?就是阎立德。阎立德就设计了一套皇帝穿什么、大臣穿什么。弟弟阎立本当然很熟悉这套服装,所以他最擅长的就是画帝王,因为皇帝穿什么他最清楚。普通画家谁见过皇帝。阎立本在画史上有名的,一个是画帝王,另一个是画外国人物。为什么要画外国人物?我们知道在唐朝,长安就是世界中心,很多外国人、外国使节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所以太宗皇帝经常要接见外宾。接见外宾怎么办?得留个影,那时又没有照相机,怎么办?就召画师阎立本来当场作画。所以阎立本经常要当场为皇帝画画,为外宾、外国人画画。阎立本有很多画稿传出去,一个是画帝王、大臣,一个就是画外国人,这两项都特别有名。

▲ 《历代帝王图》(局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藏

现在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可以看到一幅《历代帝王图》,传说就是阎立本画的。从《历代帝王图》中,我们找出一些帝王形象,跟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非常相似。而且我们发现,在第220窟画了帝王图的旁边,还有一面壁画,画的就是外国人物。外国人物跟帝王图同时出现,这不是偶然的,它代表了阎立本最擅长的那两项,都传到了敦煌。而且这个洞窟的年代是贞观十六年,阎立本还正在朝廷做官,还没有当上宰相,所以还有时间画画。我们可以断定,这一类的壁画就是受到阎立本风格的影响。

在初唐时期,不仅是这个洞窟,莫高窟还有一批洞窟都画了帝王图。而且初唐形成什么风格?阎立本代表的是初唐时期,这批画家非常写实,可以当面画写生,把人画下来,这是唐朝人的非常了不起。唐朝画家就有那个本事,面对着一个人,马上就把他画出来。所以唐朝人画人物非常擅长,因为唐朝画家如果不会画人物的话,在绘画界你就别待了。所以我们会发现,阎立本的风格影响到了敦煌的壁画。

为何说吴道子“吴带当风”?

到了盛唐时期,有些洞窟画人物用的颜色比较少,线描非常漂亮,非常有力,让我们想起了吴道子。吴道子被称作画圣,在唐朝非常有名。他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毛笔圆转自如,比如佛教绘画经常要画头光,他根本不用圆规,一笔就画出来了,这在画史上都有记录的,因为他用笔非常强劲、有力。因为他的线描画得太好了,吴道子团队出去画画,寺庙里经常请他去画壁画,经常他把主要线条画出来,让弟子们慢慢去上颜色去。他画的线那么好,弟子们又不敢把颜色上得太多,把老师的线盖住就可惜了,所以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绘画风格,用的颜色很少,注重线描,把人画得非常有神,也就是画史上讲的“吴带当风”。画人物的飘带,好像是风吹着飘起来的感觉。

▲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 维摩诘画像(局部) 盛唐

在盛唐壁画中,可以找到类似的风格。比如在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诘形象,主要以线描为主,用的颜色特别少,线条非常有力,维摩诘的胡须一根一根地翘着,好像正在非常激昂地说话,带有动感。他的身体用线描出来,向前倾斜,好像在使着一股劲。类似这样的风格,还有些菩萨形象,飘带非常漂亮,一层一层表现一种飘举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吴带当风”的特点。所以画史上说,吴道子“笔才一二,像己应焉”,寥寥数笔把一个人画出来了。在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这一类绘画,让我们感觉到唐朝绘画真是丰富多彩。

除了吴道子这样的风格,到了盛唐、中唐时期,有一些壁画画的妇女形象也非常美。唐朝人跟魏晋时期的人不一样,唐朝人喜欢胖,魏晋时期大家都要减肥,觉得瘦的美,唐朝人不这样想。唐朝经济高度发达,大家都吃得很好,所以长得比较胖,要是太瘦好像你们家没吃的一样,所以那些贵族都长得雍容华贵,而且穿的衣服很多,衣服飘带非常丰富,胖胖的胖美人形象特别多。这个胖美人就跟唐朝盛唐时期的画家张萱、周昉这一派的风格非常接近。

▲ 《簪花仕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 藏

我们在博物馆看传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到画的唐朝典型的比较丰满、比较优美的美人形象。除了传世作品,在考古出土比如新疆出土的壁画、绢画里,也可以看到唐朝很流行的胖美人形象,都是典型的张萱、周昉风格。

唐朝山水画对色彩的运用有多高超?

在壁画中,我们还发现了唐朝的山水画,唐朝的山水画主要是青绿山水。唐朝有一个画家叫李思训,他的儿子李昭道也擅长于画山水,李家父子创造了青绿山水。山水画用重青绿,石青、石绿画出来颜色非常漂亮,非常丰富。可是虽然历史上有记载,现在李思训的作品几乎没有一件真的留下来。我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了大量的青绿山水画,可以印证唐朝青绿山水流行的情况。

比如在莫高窟第217窟、第103窟,还有第148窟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青绿山水。这些山水画,画得色彩非常丰富,非常华丽灿烂,很漂亮。而且我们发现,唐朝的山水画对颜色的掌握非常好。比如要画夕阳落山,在夕阳照射下,山朝太阳的那一面是红色的,背阴的那一面是蓝色、绿色的,它是注重光感的。尤其是像莫高窟第172窟,还画了像大海那样的波浪,画得非常精彩。波浪波光粼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水里有一种反光。唐朝的画家在这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 山水画

唐代文献曾记载,李思训画的山水画,唐玄宗皇帝非常喜欢,有一天唐玄宗就跟李思训说,你画的大殿里的山水画得太好了,晚上我都感觉到水流的声音。可见画都入神了。唐朝的画家是可以达到这样一个入神的境界,我们从敦煌壁画中是可以感受到的。敦煌壁画的山水画非常丰富,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敦煌能够看到大量的唐朝山水画,这是非常珍贵的。

中唐以后,山水画发生变化,出现了水墨画。在整个唐朝最流行的还是青绿山水,可是在中唐以后的有些壁画里出现了水墨。比如莫高窟第112窟,是中唐时期的壁画,山水画有相当多是用水墨来晕染。水墨画最初是唐朝开始出现的,真正流行成为主流是到宋朝。在唐朝,有少数人画水墨画,比如著名画家王维就擅长画水墨画,还有另外一个画叫张璪,都是画水墨比较著名的。但现在唐朝这些著名画家的水墨画,一个都看不到了,但从敦煌壁画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水墨画,可以印证唐朝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榆林窟第3窟-西壁南侧-普贤图-西夏  水墨山水

到了更晚的西夏壁画中,我们在榆林窟第3窟,发现大面积的山水画,完全用水墨画出来的,太珍贵了。我们知道到后来的五代、北宋,有擅长画山水的著名画家,比如范宽、郭熙,有很多重要的作品传下来。我们把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跟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那种大山水,很高很大的山水,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我们称作大山水,非常雄伟壮观,感受到北宋的一种风格。同时在榆林窟第3窟,还发现了表现江南山水、烟雨蒙蒙的风格。那种风格往往是南宋画家比较喜欢画的,比如米芾、李唐、马远等画家,画南方的小景。为什么在榆林窟第3窟会出现既有北宋风格,又有南宋风格?实际上到了西夏,已经相当于南宋阶段,当然北宋的东西早已知道,这两个方面融合起来画到了壁画里。

所以从敦煌壁画中,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找到一些壁画可以印证中国绘画史上同时代的风格特点,这就是敦煌壁画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大盛敦煌,一眼千年

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开启“了不起的敦煌”之旅



文章作者

发表文章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人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敦煌

全景式解读中国美学秘藏

3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8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