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冷极”根河:在驯鹿的童话世界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19分钟

1732人看过
“不知道鄂温克人幸运地拥有了大兴安岭,还是大兴安岭幸运地拥有了鄂温克人。”


( 距离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区40 公里的一处鄂温克族驯鹿点。1 月4 日18 点45 分拍摄的繁星闪烁的景象 )

大兴安岭苍茫浩瀚,物产丰富。但究竟前往哪个目的地可以寻觅到特殊的年货美食,着实让我们费了一番脑筋。最终选定根河,缘于这里的独特标签:“中国冷极”、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与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这里是全国最冷的城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8℃。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有91.7%,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大自然的馈赠丰厚得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有四叶草、“路基蘑”、各种各样的山野菜,还有都柿(蓝莓)、红豆、稠李子、山丁子、羊奶子、旱葡萄等山野果。

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成为全球驯鹿分布的最南端——北纬52度。居住在森林深处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每年随着鹿群的觅食而不断迁徙。驯鹿是交通工具,更是民族象征。鄂温克人的传统肉食源自狩猎和捕鱼,包括狍子、犴(驼鹿)、马鹿、野猪、熊、灰鼠子、飞龙鸟、细鳞鱼、滑子鱼、哲罗鱼等。

从海拉尔到根河需乘4小时的大巴,一路上尽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而车里却足有20℃,回家过年的乘客们纷纷脱掉羽绒服和毛衣,聊起今年这十余年未遇的暖冬——往年根河的室外温度必然超出零下40℃。来到根河后,我们意外发现,这里温度虽低,人体感觉却并不算寒冷。周围群山环抱,少有凛冽大风,属于寒温带温润型森林气候。

根河的探寻年货之旅充盈着美食与美景,而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当地人的热情。


( 布冬霞在琥珀色的篝火旁烤鹿肉串 )

烤鹿肉

“呀嗬——呀嗬——呀嗬——”布冬霞声音嘹亮,她一边拖着长长的尾音呼唤着驯鹿,一边摇晃着手中的“图鲁格如”(鄂温克语,意为盐袋子),上面吊坠的三只黝黑发亮的鹿蹄甲盖发出清脆的叩击声。倏忽间,80多头驯鹿都从附近山林疾步奔来,围拢在她周围。鹿眼乌黑,明亮若水。这些半野生的驯鹿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号称“四不像”。它们不会咬人不会踢人,皮毛看上去油亮光滑,其中,灰褐色与灰黑色占到八成,也有一些花色与白色的,更显温顺优雅。鹿脖子上挂着“巧尔然”(铜铃),叮当作响。


( 削桦树条的猎刀 )

布冬霞双眼细长,嘴唇薄润,她的耳坠相当别致,是用大圆环穿了打磨精细的狍子蹄骨。她戴着黄褐色的狐狸毛帽子,穿着葡萄色的鄂温克族长袍,宽大的衣领、袖口与下摆均用雪白的兔毛装饰。驯鹿挤在一处,用嘴唇和舌头舔舐着她手中、袖口上的盐,依偎着她不肯离开。驯鹿并不惧怕生人,只要做出掏口袋或摊开手的姿势就探头过来舔舐。但布冬霞大姐告诉我们,鹿很聪明,向驯鹿摊开手时一定要握着食盐、豆饼等吃的,不然它们下回就不会来了。

冬天雪厚,驯鹿可以刨食的食物不算充足。为了抢食,它们偶尔也会咬伤布冬霞的手指,但看上去细细一道血痕,并不严重。布冬霞大姐顾不上这些,回屋烧水招待我们。她拉开炉膛,续上三块柈子。不一会儿,大锅热气缭绕,锅里煮的是“肝复灵”,一种养肝护胃的草药。平时鄂温克族更习惯用来当茶叶泡的是“桦树泪”,一种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的树疙瘩。尽管帐篷外是零下37℃的严寒,屋里却十分温暖。


( 削制穿鹿肉串的桦树条 )

布冬霞这处驯鹿点距离根河市区40公里,有鄂温克族传统住所“撮罗子”,也有大帐篷。“撮罗子”是圆形尖顶的伞状窝棚,用30根左右落叶松杆搭建,外层视季节选择桦树皮或者兽皮做覆盖物。一般四五米高,底部直径有三四米。小的可以容纳三五个人住,大的可以容纳十多个人居住。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太阳透过浓密山林洒落在银装素裹的空地上,闪耀着金光。帐篷外的桦树上系着五彩的布条,劈得整齐的柈子堆成小山,木墩上摆放着斧头与土黄色的“皮日恰克”(分指手套)。

这一天,热情的冬霞大姐准备给我们做烤鹿肉串。她将大盆放在包裹着狍子皮的木凳上,盆里满满的驯鹿肉,鲜红透亮。冬霞大姐左手横握“考陶”(猎刀),右手提肉。只见锋利的刀刃刺入其中,一剖为二,割成长条。鹿肉纹理分明,肥瘦均匀。这得顺着竖向条纹来切,否则肉条晾在松枝杆上难以维持形状。她在盆里撒上盐,双手将鹿肉上下翻动,使其充分腌制入味。穿肉串用桦树条,冬霞大姐边劳作边与我们聊天。她很高兴,唱起民族歌曲《毛敖吉坎》:


( 图鲁格如(喂鹿的盐袋子) )

毛敖吉坎母亲河啊,奔腾不息流向远方。

毛敖吉坎河啊,你是否还记得。


( 敖鲁古雅驯鹿属于半野生状态,冬季里大约半个月才找回来一次喂盐喂料 )

我曾经把一枚金戒指,在岸边丢失。

我想送给心上人,丢了心里好难过。


( 根河特色菜:生烤驯鹿排、蒜烧山鲶鱼、两吃山野菜、“卜留克”炒肉、根河豆腐与红豆汁 )

每次从这里走过,都会让我想起。

若是有谁捡到了,请您把它交给我。


( 古革军曾是一名优秀的猎手 )

我会非常感谢您,把最好的礼物送给您。

鄂温克人烧烤并不需要烤架。冬霞大姐用火柴点着桦树皮,燃起碎柴,加上几块柈子,烧出明亮的火光。她跪在地上,肉串用力插进雪地里,使桦树条向火堆一侧倾斜。十几根亮闪闪、颤悠悠、润滋滋的鹿肉串围成圆锥形,将火势压在身下。柴火噼噼啪啪地燃烧,琥珀色的火舌贪婪地舔舐着肉串。不一会儿,鹿肉的表皮就微微起皱收缩,油水缓缓沁出,滴落在炭火上滋滋作响。因为篝火很旺,冬霞大姐把一面烤熟的肉串拔起,换一面继续插进地里。她补充说,如果懒得翻转,可以等明火差不多熄灭的时候再烤,这样不易烤煳。很快,鹿肉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肉串外层金黄,里层略显黑红。从桦树条上撕扯下一条烤好的鹿肉,会发现其肉丝纤维非常细腻。


( 山野菜丸子是林区人的家常菜,四叶草香气馥郁,油炸后呈半透明翡翠色 )

品尝着美味的鹿肉串,喝一口冬霞大姐家自酿的茸鞭宝酒,听着鄂温克族民歌,此情此景,何其快哉!《诗经·小雅》中有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其所描述的欢乐氛围也不外乎如此吧。

“列巴”与肉干


( 古新军从小喝驯鹿奶长大,他是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副主席、内蒙古鄂温克族研究会副会长 )

鄂温克人是喝驯鹿奶长大的,驯鹿的奶汁浓醇,营养丰富。鄂温克族的主食是肉干和驯鹿奶,配饭则是“列巴”等面食。传统的“肉干”用的就是野生马鹿、驼鹿的肉。鹿肉高热量,低脂肪,有“补五脏,调血脉”之功效。

鄂温克族的面食分为“列巴”、“卡拉巴”和“阿拉即”三种。“卡拉巴”有点像摊煎饼,用和好的稀面摊成薄薄的、圆形的饼子,口感柔软,有点发酸。“阿拉即”就是油炸面果子,形状不规则,有长方形、三角形等等,一般过节时才做。而“列巴”就是每一个鄂温克妇女都会做的大面包。


( “冰山来客”。下层铺着冰糖雪梨,上层是雪糕与山楂 )

70多岁的安塔布婆婆告诉我们,猎民在山林里无论冬夏都“打列巴”。夏天早上四五点钟,男人就出去打猎了,女人就在住处的空地上和面,为下午“打列巴”做准备。冬天时就搭建专门用来“打列巴”的小型“撮罗子”。泡好“面肥”,也就是面引子,放盐,倒入面粉,搅拌后用布盖上发面。一般一个列巴需要一斤面。传统的“列巴”又叫“酸列巴”,里面什么都不搁,顶多加些驯鹿奶。现在的鄂温克族妇女为了让小孩喜欢吃,就做成“甜列巴”,放些牛奶、糖、鸡蛋。

“打列巴”需用石板炉来烘烤,猎民们每到一处就会找来许多块薄片状的石板垒成这种灶台。因为石板炉高度低,女人就坐在地上操作。“打列巴”有专门的工具,和面的长柄木铲叫作“喀了古噶”,烤面团的平底小锅叫作“达了噶温”。先拿犴油在平地烤锅上抹一遍,防止粘锅。这厚犴油块经过事先加热提炼而成。然后取一块发好的面团铺平烤锅,待烤至鼓胀后再翻面烘烤。打好的“列巴”切成块,蘸驯鹿奶或者自家熬的果酱吃。大“列巴”比面包硬,样子像厚厚的锅盖,有20厘米左右高,出门狩猎两天只带两个就足够了。

安塔布说,在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中,男人只负责打猎,剩下的诸如“打列巴”、收拾猎物、晾肉干、熟皮子(使之软化)、做兽皮大衣、照顾驯鹿都是女人的活计。

古新军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副主席,他告诉我们:“山上狩猎的规矩与猎民生活的社会公德叫作‘敖教尔’,猎民必须遵守。打猎成功后,初步切分猎物的工作由猎手完成。我们一般会把马鹿分成十大块。打完猎,得背鹿排和胸脯肉回家,不然家里不相信你打猎有收获了。”

鄂温克族独有的背夹子在中国北方其他民族中尚未发现。这种被称为“帕日格”的工具用桦木条和皮条制成,宽度与肩相等,可以将猎物捆绑其上,背在身后,在森林中穿梭自如。

古革军是敖鲁古雅乡兽医站的站长,也是一名好猎手:“夏天打到的猎物可以挂在树上或者搭个支架把兽肉撑起来,防止受潮。冬天打到的切成大块,用剥下来的兽皮盖上。最后把打过的子弹壳往上一放,狼啊之类的动物闻到火药味,就不敢来吃了。”像飞龙鸟之类的小型猎物,猎人可以将其悬挂在腰间,而大型猎物却一次带不走。猎手在树上做好标记,回来后告诉路线,女人们就带着驯鹿去找,再把猎物驮回家。

一头大犴有200公斤重,需要四头驯鹿的运力,才能驮回家。犴,因其肩高于臀,与骆驼相似,又名驼鹿。鄂温克人不允许多打猎物。与俄罗斯涅涅茨人、加拿大因纽特人、挪威萨米人等泛北极圈各民族的文化理念一致,鄂温克族也坚持“敬畏自然而遵从自然”的原则。

清水咸盐煮犴肉,这是招待朋友最丰盛的佳肴。两米长的大桦树杆交叉着点燃,每烧完一段再往上续。篝火上挂着吊锅,人就坐在两侧,围着吊锅炖肉喝酒。鄂温克人每人有一把猎刀,不需要餐具,各自割肉吃。常常一群人喝酒,只有一个桦树皮做的杯子。你喝一口再传给下一个人,没传到酒时就大口吃肉。

酒足饭饱后,会尽情地载歌载舞。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绕个大圈,由长者领唱一句,众人跟唱一句。经常唱的曲子就一首,只不过每次的歌词随情境而变。这种舞步被称为“敖日代”,也叫“篝火舞”。鄂温克族有自己的乐器,叫作“朋留刊”,一种口弦琴,可以用手弹拨簧片发声。尽兴之后,大家铺上兽皮,席地而卧,借着篝火的温馨安然入睡。

新鲜的肉吃不完,就做成肉干,储存起来。肉干分成熟肉干与生肉干两种。女人们把肉煮好,切成小段,在桦树皮上摊开晾晒,这是熟肉干,做起来费事。生肉干做得比较多,把新鲜肉切成50厘米左右的长条,放在用桦树皮做的或正方形或圆形的大盆里。值得一提的是,鄂温克人的桦树皮制品不用针线、铁丝等连接,而靠剪出凹凸豁口,彼此咬合拼接来固定。在盆里撒上盐,搅拌揉搓,腌透之后,把肉条挂在松杆上,自然风干。一般半个月的时间,等肉变得半干即可。这时肉条外层已经发硬变黑,里面还软着,说明晾晒得恰到好处。

晾晒肉干一般在5月下旬到9月份,这一时节温度较高、阳光充足。鄂温克人习惯在篝火上方搭起横杆,晾晒肉干,这样有烟熏着,不招蚊虫。晾干后,肉干放进犴皮做的皮兜子里,兜子毛朝外,特别耐磨。皮兜子是成对的,方便搬家时放到驯鹿身上,使之均重易于运输。为了防潮,皮兜子放在离地1米高、拿桦树杆搭建起来的安置架上。需要吃的时候,把肉干放在火上一烤,就能吃了。肉干还可以用来做肉粥。把肉干切成小碎块,和大米一起煮,有时候鄂温克人会放一点犴油末提香。

敖鲁古雅驯鹿

根河宾馆餐厅是当地档次最高的饭店,餐厅厨师长孙建生为我们做了一道“生烤驯鹿排”。鹿排要选两至三岁之间的公鹿,口感最佳,不懈不老。一般在秋天宰杀,这个时节鹿已经吃了盐碱、蘑菇,在为过冬抓膘,所以肉质更显丰腴,口感更香。“第三根至第六根之间的鹿排骨肉分布最均匀。不能选第三根之前的鹿排,第一这段的骨头长短不齐,像梯形,出盘形状不好看,第二骨多肉少。而第六根后面的肉太多,骨头少,也不适合做鹿排。”

鹿排制作的精髓在于“慢工出细活”。先浸泡6个小时,再用两小时晾干。“必须用凉水浸泡,这样既能泡去血水又不破坏营养。”随后加入盐、蚝油、沙姜粉、胡椒粉等十余种调料配成的料水,腌制10小时。接下来用炭火挂烤,先从140℃升到220℃,小火把鹿肉烤透,然后从220℃降到100℃,使外皮呈现金黄。“烤鹿排时最重要的是火候。过长,容易失去原有滋味;过短,香气散发不充分。”孙建生说。

烤好的鹿排金红透亮,鲜嫩欲滴。与牛羊肉比,其外层焦脆,里层糯软。鹿排的肉质紧密,纤维成丝,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而现在,鄂温克人吃鹿肉的机会也不像以前那样多了。2003年禁猎后,鄂温克人的枪被收走,它们就用花炮、篝火与野兽周旋。布冬霞告诉我们:“去年有一个驯鹿点下了40只驯鹿羔,38只被‘蹲仓’出来的熊吃掉了。”这导致驯鹿价格不菲,所以鄂温克人平时不舍得吃驯鹿肉。

布冬霞与安塔布的鄂温克姓氏都是布利托天。相传带领敖鲁古雅部落迁徙至此的“阿塔曼”(最高首领)就是她们的先人马克西姆·布利托天。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分为四大家族,分别是布利托天、固德林、索罗共和卡尔他昆,对应的汉语姓氏分为布、古、索、何或葛。根据资料,17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附近的勒拿河一带游猎迁徙至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大兴安岭如今的根河市境内放养驯鹿。

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这里生长着中国唯一的半野生驯鹿种群。驯鹿耐寒能力极强,喜冷怕热,一般在北纬66度左右的苔原森林地带繁衍。这里林下生长着丰富的苔藓类植物,是驯鹿天然的饲料,猎民称之为“恩考”和“莱维特”。“恩考”是生长在崖石上的苔藓,“莱维特”则生长在桦树、松树和倒木上。此外,驯鹿还喜欢吃塔头甸上的青草、山林里的树木嫩叶等。驯鹿喜食盐碱,夏天时容易吸引蚊虫。鄂温克人通过喂盐、点燃杜香草熏烟、帮驯鹿治病等方式成为驯鹿不可或缺的朋友。

古新军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就和小驯鹿一起长大,连做的游戏也是牵着小鹿,模仿大人搬家。传统的鄂温克族生活需要随驯鹿“逐石蕊而居”,每个月会有两三次迁徙。驯鹿四蹄宽大,每小时行进约6公里,即便沼泽地也穿行无阻,如履平地,因此被赞誉为“林海之舟”。

“搬家时,大人会把8岁以下的孩子绑在鹿鞍上,因为系的是活扣儿,走着走着绳子就松了,有时候连小孩带东西就翻到鹿肚子底下吊着了,我小时候就这样翻下去过。”古新军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2003年,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生态移民。他们搬迁到位于根河市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这里的辖区面积有1767.2平方公里。从此有了“新敖乡”与“老敖乡”的称谓。

猎人眼中美味之最

然而,在鄂温克猎手眼中,鹿肉还算不上最好吃的。鄂温克男人10岁起开始摸枪,跟着老猎手学打猎,比如通过脚印的深浅推测马鹿走了多长时间了,通过蹄子带出的雪来判断它往哪个方向走的。老人常告诉年轻人,猎人得有“鹰眼、狼胃、兔子腿”。

古新军告诉我们:“打到野鹿时,开膛先吃它的肝和腰子,这是最美味的。肝能明目,腰子能增加热量,抗寒,这是最好的东西,得专门留给老人吃。年轻猎手打到猎物,拿‘考陶’割下来一块尝尝,剩下的要带回‘乌力楞’。如果老人发现没给他留着肝和腰子,就会生气。”鄂温克族狩猎部落主要由“乌力楞”组成,即通过血缘关系构建的家庭公社,作为共同狩猎的生产单位。“乌力楞”的全体成员一起劳动,狩猎所得按户平均分配。他补充说,鄂温克族的传统饮食中缺乏维生素,所以动物内脏成为摄取维生素的来源之一。

根据狩猎特征,鄂温克人把一年分为六个季节:诺勒吉、农念、允喀、保罗、西格勒和土额。诺勒吉为公历2、3月,这个时期马鹿怀崽,猎民主要捕获母鹿,出售鹿胎以制作鹿胎膏,可以补气养血,调经散寒。农念为4、5月,主要打鹿茸,抓冷水鱼。这个季节母鹿开始哺乳小鹿,老人只允许猎手打成年公鹿,鹿角长成“三平头”以上的。允喀为6、7月,蹲碱场猎犴。保罗取鹿鞭。西格勒打灰鼠子和飞龙鸟。土额则停止狩猎。

古新军说,打猎既辛苦又危险,远没有想象的轻松潇洒。最遭罪的活儿就是6、7月蹲碱场打犴。犴喜欢到盐碱地或者水泡子舔食盐碱。犴常在阴天夜晚去碱场,这时蚊子少。猎人在傍晚时分来到草丛中猫着腰埋伏起来。在选择地点之前,先要依靠扔树叶来判断风向。由于犴能闻到人的气味,如果人在上风处,犴就不来了。猎民的口烟叫作“尼米西额”,是用极细的烟末、桦木灰和食盐制成,放在桦树皮烟盒里。用时捏一点放在舌下,可以提神过烟瘾。口烟的好处是第一没有明火,第二动物闻不到,第三没有尼古丁吸到肺里。

“晚上黑漆漆,连枪准星都看不清,我们只好举起枪对着星星,借助明亮的对照物,看清准星后再拉下来瞄准。如果看到一个黑影闯到碱场上,差不多就是犴子。在水泡子那还能听到它呼噜呼噜喝水的声音。近的时候猎人与犴相距就二三十米。扣扳机时得猛地站起来,这样姿势稳定。犴子看到你站起来,它会愣神二三十秒,判断是什么东西。这个时间足够一个猎手瞄准了。要是打着了就没声了,如果没打着,马上就听见它嗒嗒嗒地跑开了。”

“晚上那蚊子多到啥程度?因为怕惊到犴,不敢发出声响,只能拿手轻轻抹脸,满脸的血,黏糊糊的。早上天亮一看,手掌里黢黑黢黑,全是蚊子。水泡子边上蚊子本来就多,犴来吃盐碱时又带来很多蚊子。但是,蹲碱场最危险的是遇到狼或者熊。你不仅得盯着前面,还得防着后面。狼会匍匐着靠近你,然后猛地扑过来,这时候举枪不赶趟了,就靠腰间的‘考陶’。有一次我们打完犴,过来一个大黑影,呼扇呼扇跟老太太走道似的,一点动静都没有。我们还以为是另一头犴,第二天早上一看,地上是熊的脚印,想想都后怕。”古新军说。

冷水鱼

在根河境内,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0余条,构成了中国北方的大河之源。根河市全年无霜期大约只有70天,境内遍布永冻层。静岭作为分水岭,将根河、激流河分为两个不同的水系。激流河又叫贝尔茨河,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激流河水源自山间融雪,水温极低。“新敖乡”居民柳江亭告诉我们:“有时候8月份去激流河,里面的大冰包还没化呢,三伏天下去游泳也会冻得抽筋。”

额尔古纳河里的鱼品目繁多,有红尾鱼、黄鱼、鲤鱼、川丁子、白漂子等,而激流河里的鱼主要是山鲶鱼、狗鱼、细鳞鱼、滑子鱼、哲罗鱼等冷水鱼。大部分冷水鱼的特点是纯野生,出水就死,人工养不活。“我们说这些鱼‘气性大’,就是用额尔古纳河的水养它也不行,加上气泵也养不活。”

这其中,细鳞鱼最为美味。细鳞鱼肉质板实肥厚,含脂量高,有“冷水鱼王”的美誉。这种鱼体表呈深褐色,带黑色斑点和红色环纹。“这鱼胶原蛋白含量挺高,蒸出来特别黏手。”厨师长孙建生告诉我们。由于过度捕捞,现在细鳞鱼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激流河中出产较多的是滑子鱼和柳根鱼,而山鲶鱼、细鳞鱼产出较少。山鲶鱼又称江鳕,因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而得名。山鲶鱼身上带花,下颌突出,鳞片很小,嵌入皮下。这种鱼生性凶狠,吃柳根鱼、小鲫鱼等。“山鲶鱼不容易捕获,它一般夜间进食,渔民就在钩上拴了蛤蟆,晚上等它咬钩。”山鲶鱼的肝脏很大,大约占到体重的8%,味道尤其鲜美。这鱼的肉不仅好吃,还能入药,可以治疗瘀伤、咯血等。市面上常见的山鲶鱼一般重量很小,几两重。个头最大的顶多六七斤。一般1斤多一条的在根河就能卖到60多元1斤。

孙建生厨师长采用先炸后炖的家常做法为我们烹制了一道“蒜烧山鲶鱼”。这道菜选取激流河山鲶鱼与山东寿光大蒜为原料,口味咸鲜。“关键步骤在于炒香作料后,往锅中放入滚炸至绷皮的山鲶鱼和骨头汤,一起炖一个小时。而且得急火炖开锅,然后再小火慢炖,否则容易发腥。”山鲶鱼肉质细嫩,属于“蒜瓣肉”,有分层,有嚼劲,而且没有脊间刺。相对于细鳞鱼肉的弹性而言,山鲶鱼肉略显发硬。但山鲶鱼烹饪出来不会骨肉分离,而再新鲜的细鳞鱼做出来都有点脱刺。

古革军除了打猎,打鱼也打了好多年。他说起冷水鱼来如数家珍:“1985年左右的时候,激流河里的鱼最多,太容易抓了。鱼多到什么程度?你趟河的时候,那鱼一层一层,密密麻麻,都咬你的腿。那些鱼特别鲜,放在清水锅里炖,只放点盐就非常好吃。哲罗鱼个头大,沉的能有五六十斤。滑子鱼的刺儿软,可以直接吃。最好吃的是细鳞,到后来,超过2斤的细鳞鱼能卖到150元到180元1斤。”

“我们5月份打鹿茸的时候,不走山道,坐桦皮船去。那时候水势还小,冰雪刚刚融化,大鱼往上顶。有的地方水还没有膝盖深,大鱼就搁浅了,我们拿半自动的快枪,开一枪,大鱼就震蒙了。”桦皮船,鄂温克语叫“佳乌”,可以承载一只大犴。船的首尾呈锥形上翘,一般长7米、宽60厘米。用樟子松做船身架,桦树皮削成木钉固定,用松树油、桦皮油做黏合剂防漏。桦皮船配有长桨与短桨两种。在接近猎物时,为了尽量不发出声音,使用短桨划水。“以前河里鱼多,不用枪也好抓。下面是石头,上面是冰层,水浅,鱼就夹在中间。”

“老一辈人最早用‘别日旦克’,那种跟额尔古纳河对岸乌启罗夫的‘安达克’(俄国商人)拿灰鼠皮换来的枪。他们不舍得用子弹,就拿‘敖了莫恩’(渔叉)捕鱼。这种渔叉是铁制的,分为三叉,上面有倒刺,把手有2米多长。有那种三四十斤的狗鱼,就喜欢大中午的在河边趴着,露着背,远看像一段大木头似的,脑袋有暖壶那么大,你投中渔叉后,狗鱼能带着渔叉游一段距离,一会儿也就没劲了。”古革军说。

“一般选在水流回旋的地方叉鱼,因为大河里有冰碴、冰块流动,会刮鱼鳞。这些冷水鱼白天就游到河水分叉的地方躲着,老大一帮鱼了。10月份,河流上结了一层冰,人可以在上面走,你能看到水下面的鱼。你喜欢哪条就叉哪条,我们只叉大鱼,小鱼留着它长大。它们等晚上天冷,流动的冰碴少了,再去觅食。”古革军说。激流河流经一个叫二山头的地方,距离“老敖乡”14公里,他最常去那里打鱼。还有就是满归镇的阿巴河,鱼也很多。

山野菜

早上8点,天边染上了玫瑰红。根河市里一片厚厚的积雪,炊烟袅袅。因为气压低,灰白色的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直接拐了90度的弯,水平方向缓缓地延伸开去。根河的供暖季从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5月,长达8个月。冬天汽车如果不停在暖库里,第二天很难打着火。零下40℃的天气,满街冰雾看不清路的景象要到正午时分才会消散。

根河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纯林业城市。这里森林面积达184万公顷,其中99%以上为天然林,因此,根河市的林业人口最多时超过70%。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部分林区人民改行做起了绿色旅游。52岁的尚建林与50岁的耿艳梅原来就是金林林场的职工,现在根河“冷极村”里做起了农家乐。他们在外墙上挂起喜庆的红辣椒、玉米和白菜,还在院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兴安之巅千山雪,冷极之源万里寒。”

驱车临近冷极村的路上,随处可见瑰丽的雾凇奇观,落雪皎洁,冰冻晶莹,琼树银花。这两天,“冷极村”里打出“一路向北越冷越美”、“-58℃的热情”的口号欢迎来自台湾、上海的游客。尚建林夫妇为我们一行做了一桌“山野菜宴”,其中最令众位食客称道的当属“翡翠丸子”。

耿艳梅大姐告诉我们,“翡翠丸子”的主料是四叶草,根河人又叫它“小人参”,适合在寒冷湿润、常年积雪的山林间生长。这种山野菜叶片焦绿,香味馥郁。做法也不复杂,把“小人参”洗净剁碎,与林场散养的、长有獠牙鬃毛的野猪肉一起做馅,挤成丸子,下锅烹炸。只见油锅沸腾,四叶草丸子瞬间凝固定型,叶片稍稍变黄。裹挟着油汪汪猪肉粒的四叶草呈现半透明的翡翠色,圆滚滚的一枚,煞是好看。吃一口,“小人参”的清香充溢口中。

“翡翠丸子”的绝配当属鲜榨的红豆汁。这种北国红豆一般9月初成熟,不脱落不腐烂,打过霜的会更好吃。鄂温克族叫它“牙格达”。红豆可以熬成果酱、榨成红豆汁或者酿成红豆酒。仔细观察,其颜色分为紫红、朱红、淡红三种。每一颗都晶莹剔透,像红玛瑙一般。倒入高脚杯中的红豆汁玫红诱人,上层清澈透明,底部果肉游弋。品一颗“翡翠丸子”,再呷一口红豆汁,舌尖微酸,喉头泛甜,顿觉口舌生津。

足以与耿艳梅大姐这道“拿手菜”媲美的是我们在根河市区尝到的“两吃山野菜”。山野菜其一是“路基蘑”,学名“荷叶离褶伞”,一种在大兴安岭生长的野生食用菌。“路基蘑”加盐腌制后,裹上脆皮粉油炸,貌若金鱼,口感酥脆。其二是“蕨菜蛋卷”。蕨菜自身带苦味,需过热水焯一遍,然后将蕨菜与猪肉、青红椒炒香做成馅料。摊煎出薄薄一张鸡蛋饼皮,填入馅料,卷成筒状,蘸上满满一层面包糠,下锅以中火炸熟。“蕨菜蛋卷”看上去五彩缤纷,吃起来也是层次分明。窗外是冰封千里,雪景妖娆,屋内是火墙温暖,热情洋溢,在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中,我们不禁羡慕起淳朴根河人的豪爽生活。

(感谢李元明、古新军、古革军、于萌女士对本文采访提供的帮助)

(文 / 王珑锟)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582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73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