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保质

作者:王恺

2022-03-17·阅读时长7分钟

1382人看过

凡高作品《A Pair of Lovers,Arles》

除此而外,不是爱情

肖邦和乔治·桑初次相遇,大肖邦6岁且雄性荷尔蒙充沛的乔治·桑觉得肖邦很害怕见人,可是不知道他怕的是什么,激发了她情感中的温柔一面,决定追求他,肖邦也很快坠入情网。中国人熟悉这段感情,主要是从一部叫做《一曲难忘》的电影中,将两人的爱情描绘成“金风玉露一相逢”式的浪漫之爱。

可是,真相没这么美好,两人感情迅速转淡,肖邦搬去与乔治·桑合住,整天作曲练琴,做完一天工作后才对乔治·桑发牢骚。乔治·桑说:他找我谈话,像是主人找女仆一样。恋情迅速消失。乔治·桑说:我的眼睛终于睁开来了,我再也不能让我的肉体和鲜血成为薄幸和邪恶的牧场。

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已经无话可说了。“好吗?”“好。”

浓厚之爱,转瞬成烟云,在这里,爱情完全没有保质的概念。不过,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形态中,这并非特例,爱情一般被定义为罗曼蒂克式的情感,要求处于爱情关系中的双方永远徘徊在花前月下,除此而外,不是爱情。

这也是俗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由来——婚姻中的关系要保持在两人相吸的浓厚程度,并不容易。因为婚姻注定是琐屑而平淡的,所以结婚的人基本上不谈爱情。

16世纪时,蒙田谈到爱情,索性就认定爱情只存在于过去,现在陪伴在身边的人,无论是妻子还是情人,都不是爱情的对象,不存在“爱情保质”一说。他引用维吉尔的诗句:“我认出昔日情爱之火的余烬。”狂热之后,只有一些激动和余温,所以,蒙田觉得,婚姻中尤其不用提及爱情,婚姻中加上爱情不会使婚姻更加光彩,合在一起对两者都不利,他翻过来覆过去,就是说爱情的不易留存。所以,若是两人有什么好结果,也不会让爱情为伴,以爱情为条件,“它会竭力以友情为条件”。

蒙田的观念,是西方文化中一直主要存在的主流观念,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无一不奉行这种观念,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让达西和伊丽莎白·班纳特在恋爱期间终日勾心斗角,牵肠挂肚,终于在复杂的纠缠中认清了对方的心,关系也彻底简单下来。

到了两人终于成了正果阶段,聪明的奥斯汀仓促地用几段文章结束了她的小说,只交代两人住在哪里,婚后关系还算和谐,神经质的丈母娘也终于变正常了,既然要承认两人爱情的美满,所以就不能写婚后爱情的继续。因为,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的19世纪,爱情都被当做是没几年就过期的浓烈情感,即使不过期,婚后“王子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生活,作家也基本没兴趣写——过于平凡和无味了。这种观念事实上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前些年,某个续貂的女作家写了《傲慢与偏见》的续集,里面的伊丽莎白果然不安于室,与达西的表兄弟开始了调情和恋爱。爱情保质期何其短。

因为普遍觉得爱情保质期短,所以人们对不断恋爱的作家、诗人、勾引者反是大加赞赏。歌德就是例证。从少年时代开始,歌德就处于不断恋爱中,每一段罗曼史都被人们大加赞赏。歌德热爱少女鲜嫩的容颜,因为他的才华,他有了这种权力,以至于他生命中最后一段爱情——73岁时候与19岁的女孩莱维措的爱情——直到现代还是小说题材。没有人觉得,他还爱陪伴他多年的老妻克莉斯蒂安娜,因为她已经老丑,而且出身低微,只是魏玛的一个女工,虽然她陪伴歌德多年,而且爱她的老丈夫,但是人们还是对歌德那不停止的引诱女人的机械装置表示赞美。其实,很可能到了最后,歌德已经不再是用激情去爱,只是用某种习惯和常态去爱,写几首诗,和几封信,但是后世人们无一不对老诗人和少女的这种微妙的调情赞不绝口。

只有昆德拉,在20世纪,才表示了微弱的怀疑,他觉得,歌德和自己老妻并非没有爱情,相反,他和那些少女的所谓爱情,往往只是幻象,爱情的投射而已。可是,这显然没有爱情传奇化的意识形态有吸引力,整个18~20世纪,人们还是把爱情定位于浓情状态,更有科学家研究出来,两人浓情状态只能维持3~5年,剩下的,是友情,也是亲情,但不是爱情——这结论影响了很多人的爱情观。

爱情能保质吗?

很少有人对两个厮守到老的人的感情予以爱情的定义,相反,很多故事说的是这种感情的千疮百孔。心理学者林紫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一辈子在一起的老夫妻,在旁人眼中也是恩爱的范本,可是,在丈夫去世后,妻子在他杯子底下看到老先生刻的4个字:我要离婚。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流传,因为适合怀疑爱情能保质的人的口味。

不过,R.利波维奇说得很明白:在爱情中,如果能区分相吸和相依的不同阶段,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你就能得到长期保质的爱情。在感情升华为相依的过程中,情人应该有彼此容忍和迁就的涵养,这时候,相吸时期的激情早就该过去了,这不是冷酷的现实,而是自然的现象,相依并不冷淡,反而很温馨。

女作家洁尘就对这点深有感触,她说:相依感情的美妙,其实一点不比相吸状态来得差。洁尘与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十几年了,她觉得,爱情过了相互吸引的高峰阶段,肯定会转入平淡,尽管所有的人都爱那个高峰。“因为高啊,浓度,热情,迷幻,都不甘于走下坡,可是,既然有高峰,就有低谷。不是有人说,高峰最多只有三五年吗?”两个人必须对感情不能维持在高峰状态有共识,如果一方不甘心,那么,就很容易彼此腐蚀,消耗,包括杀伤对方。“甜腻的感觉,说没有就没有了,谁都不甘心,可是,并不表示就没有替代品。”

爱情是成长的,过了甜腻阶段,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彼此交付生命的状态,这个阶段,虽然没有第一阶段甜美加痛苦的精神那么紧张,可是以为生命交付给了彼此,所以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这种安全的感觉从内而外,从身心到灵魂,感觉一样非常美妙。

歌德

这种安全感建立在双方共同努力上,情绪上是稳定的。彼此稳妥,不离不弃。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了,不信任感终于消失,不会把不稳定情绪发泄出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妥协,可也是美好的妥协。

在洁尘看来,不妥协的也大有人在,总有些人与众不同。“生命力特别旺盛的人,男女都有,我有个女朋友总是寻找那种高峰体验,你提到的歌德也是这样的人,他们的体质与一般人有异,可以经得起爱情狂暴阶段的那种神秘、甜美和痛苦。”

林紫告诉我,现代心理学将不断追求高峰体验爱情的行为视为一种疾病,因为已经“上瘾成症”,这种追求不可能完全满足,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而多数人,选择了和一个人的长相厮守,他们珍惜安全感,双方的智识水平相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彼此之间不仅仅为肉体所吸引,更多地为灵魂所吸引,对外界的诱惑也保持平常心,如果不能扶持着向前走,很容易将关系走坏。

文学作品中为什么很少看到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文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两个价值体系。文学世界追求的是极端的力量,描写内容以生离死别居多,罗密欧和朱丽叶追求的是高潮体验,销魂不太会出现在平凡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平安、稳妥和屈服。“总不屈服,就断了,就毁了。”

洁尘说她一点都不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就平庸。三人吃晚饭,一碗是剩饭,丈夫正在想心事,并不用心在晚饭上,可是拿起那碗剩饭就吃,把两碗新米饭给孩子和妻子,对身边人的爱情是一点一滴地体现出来的。在她看来,爱情是慢慢成长到第二个阶段的,然后还会进入老年阶段,双方相依为命,同样很美。

心理学者金韵蓉对本刊说:千万不要瞧不起这种类似亲情的感情,它比起浓烈的爱情来,一点也不卑微。“激素分泌不那么旺盛了,一般两个人在一起,都会有反抗心态,夜里睡觉的时候大家都会想,都会怀疑,莫非我这辈子就和这个人在一起了?这是两人感情的必经阶段,思考对自己的爱情延续很有好处。如果你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反而会出问题。思考过后,往往会坚定自己的认识,对两人的爱情保质是有作用的,因为你会去更换你的感动体系,过去你为他带给你一束玫瑰而激动,现在你可能为他下班回家带给你的面包而感动,这不是屈服于现实,而是让自己柔软起来,爱人们在这种柔软状态中,才能坐卧自如。”

与洁尘的爱情阶段论有些类似,林紫觉得,爱情是会成长的。40岁的人,对爱情的认知会升华,也会加进更多内容,贪心会减少,平常心会增多,看重两人长相厮守的感动。“其实有点像两个人一起吃火锅,双方不断往里面加东西和调料,有的火锅到最后,汤越来越鲜美,两人往里面加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可是有的火锅到最后完全不能吃了,因为加进去不好的东西越来越多,爱情能否保质,在于两人往里面添加了什么。”

虽然文学家在小说中描绘的都是能搅动灵魂的爱情,可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折腾,他们渴望的是平静的生活。董桥在他的散文《从相吸到相依赖》中提到,英国小说家必利吉德80岁生日时写了一篇文章叫《与世纪同年》,文中有一段这样写他夫人:只要我把烟斗弄干净,坐下来展纸提笔,我就不再发牢骚了。我10岁就受文字魔力的驱唤。伏案4小时,什么时间观念都没有了,只觉得几分钟而已;我太太叫我下楼去吃好吃的中饭。她整个早上都在打字机前誊写我前一天写的东西,笑我拼音差劲,认不出我的蝇头小字还要自己加些别的字;她早知道文章打出来之后我一定又要改来改去,非要重打两三次不可;她也是个事事求尽善尽美的人。我们合作愉快;她的记性比我强;我照她的批评改文章。她总是客客气气打发掉那些打电话找我的人,还有那些势利鬼,老以为我活着就是为了读他们的论文和著作,老要我写书评,要我接受访问,发表演讲,替他们当咨询人。她还要经常应付那些不速之客,这些都是作家生活的克星。她比我年轻,比我有魄力。

能说这里面的平静生活不是爱情吗?

有人说过,爱情无药可救,唯一的良药就是越爱越深,所谓深,我们可以理解为温暖深厚的感情,换言之,就是相依。■

文章作者

王恺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85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