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如何识别“伪鸡汤”?

作者:安妮

2022-11-15·阅读时长6分钟

17856人看过
在人们普遍患有现代性焦虑的今天,是什么让我们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至于无法过多地思考?

如何识别“伪鸡汤”?

11.7MB
00:0012:46

(视觉中国 供图)

国产剧集《天才基本法》中,哲学系毕业的女主角林朝夕被迫参加了一次相亲。为拉近跟她的距离,相亲对象说:“我对哲学也颇有研究。”接下来他讲了几个“哲学信条”,并称它们引领他度过了前半生。林朝夕委婉地指出,他讲的内容不是哲学,属于心灵鸡汤。相亲对象说:“有什么区别吗?你们哲学系的老师能说出更有道理的话吗?”他这种将哲学等价于“有道理”的观点让两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我把林朝夕没有回答的问题抛给几个哲学系的朋友,他们一致认为:哲学区别于心灵鸡汤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思辨性。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生卢凌煜说:“心灵鸡汤虽然也谈论精神、自我、人生等等大问题,但往往是用经验总结的方式去回答,而不是像真正的哲学那样,试图从本源的意义上去追问。心灵鸡汤喜欢下定义和提出命题,但一般仅限于一个断言,没有进一步的思辨和论证。”

实际上,“心灵鸡汤”一词,源自一套由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创作于1993年的同名世界级畅销书。它是一系列哲理小故事的合集,鼓励人积极向上。心灵鸡汤种类繁多,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如果把它们整齐地摆在书架上,我们很容易产生“读完这套书就能成为人生赢家”的错觉,毕竟书名包括《心灵鸡汤:致天下有情人》《心灵鸡汤:活得让全世界为我鼓掌》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心灵鸡汤”的诞生几乎同期,1994年,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甘正传》在美国上映。这部讲述“小人物的美国梦”的电影曾在一周内斩获高达1亿美元的票房,最终缔造了6.57亿美元全球票房的奇迹。据学者戴锦华在她的论文《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中记述,《时代》周刊当时刊载过一段颇为煽情的描述:“男女老幼怀着真诚的感伤涌出影院,孩子们似乎在思考,成年人陷入沉思,成双成对的人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这句话大概也可以描述心灵鸡汤留给我们的印象:读完顿觉振奋人心,甚至非常感动。

(插图:豆角上台工作室)

我这代人是伴随心灵鸡汤在中国的传播长大的,不过,当我们接收到这种作品形式的时候,坎菲尔德和汉森的原著已经淹没在无限增殖的“鸡汤体”文学中了。谁小时候没在盗版书店买过一本《智慧背囊》呢?后来互联网持续发展,社交媒体流行,新媒体环境中,你一定也不止一次收到过长辈转发的《深度好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们。

2014年,网友们以微博为阵地,掀起中国的“反鸡汤”风潮。大量负能量段子快速涌现,它们以“鸡汤体”呈现,却完全消解其中的励志因素,用揶揄的姿态,靠泼冷水达到反向刺激的效果。比如那句著名的、如今仍作为表情包广为流传的“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就是当时出现的。

网友意识到“伪鸡汤”的欺骗性,并以牙还牙地加以嘲讽,人们对心灵鸡汤的怀疑和责难持续到了今天。但是,由于网络环境复杂,越来越多的伪鸡汤混杂在碎片化的、信息过载的流量池里,有些即便是哲学专业学习者也难以分辨。事实上,当一个类型形成某种文体,其中必然是有迹可循的。我们不妨试着总结一些“伪鸡汤”的元素,以便让更有价值的哲学信条走进生活。更重要的是,当心灵被伪鸡汤鼓舞,或许也可以想一想:在人们普遍罹患现代性焦虑的今天,是什么让我们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至于无法过多地思考?

来看看7个“伪鸡汤”常见元素。

1.绘声绘色的名人童年故事

《天才基本法》里的相亲对象讲了一个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他以前是个傻瓜,数学才考1分,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林朝夕告诉他,按照德国的考分制度,1分是最高分。

还有一类童年故事,细节刻画极为丰富,讲古希腊名人也能如日记般写出他的日常生活。名人效应让这种伪鸡汤很有市场,但稍微抽离一些,动用常识,就能戳破叙述的谎言。

2.以假乱真的名校传闻

与名人类似,名校也是伪鸡汤的重灾区,其中关于哈佛大学的传闻格外丰富。据报道,2013年,一名中国网友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官网留言:“我听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可以看到校训,请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是盛传已久的系列励志格言“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二十条校训”带来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回复留言表示:“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网上早已盛传,尤其是在中国,但我可以证明,哈佛任何墙壁上都没有所谓的校训。”

跟校训传闻齐名的还有“哈佛凌晨4点半”,说的是凌晨4点半的哈佛图书馆依然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在废寝忘食地看书、学习。虽然很多中国留学生现身说法,甚至展开调查,证明哈佛图书馆系统中的80多家图书馆几乎都在零点前闭馆,但是,中国的伪鸡汤作者似乎有对“凌晨4点半”的执念,传闻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更多城市的挑灯夜读神话被炮制出来。

3.错位的古诗与名人名言

有一首题为《暮年》、署名杜甫的诗在短视频剪辑号上极为流行,最后一句“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被称作“爱情至美的最高境界”。其实冯唐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了,他的句子依然会被安在风格迥异的杜甫头上,足见古诗与名人名言的暧昧形象。鲁迅显然是其中“被鸡汤”最多的作家,即便真是他说的话,如今大家也会小心查阅一番。跟他势均力敌的还有卢梭、傅雷和福柯。前不久,一篇题为《福柯写给儿子的信》的推文被亲子类账号频繁转载,哲学与文艺学界陷入惶惑:福柯什么时候有个儿子了?

4.结果决定过程

你可能也听过一个职场故事:老板对面试者说,不要推开房间的门,随后离开了现场。多数面试者乖乖坐在座位上等待,只有一名年轻人推开了门。结局是年轻人被录用,原因是他不循规蹈矩。在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年轻人想推开门,一位长者劝他不要这样做。年轻人依然被录用,原因是他遵守规则,不鲁莽,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假设同样的场景在我面前重现,门推还是不推呢?伪鸡汤中,无论过程如何,结局都是好的。由于“鸡精”加得太多,其间断裂的逻辑也就不易显现了。

5.被断章取义的哲学信条

哲学信条被断章取义的情况大体有两种:一是经过传播,语义产生歧义。比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人尽皆知的“存在即合理”,它实际的意思是一切存在都有原因,而不是伪鸡汤描述宽容时说的“正确”。另一种是取一句完整句子里的一部分,导致整体语义相反。比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但后面还有半句:“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6.观点混乱的叙述

这类伪鸡汤给人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往好了说,叫人人都能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点。有一篇文章写道:“人生必须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觉得太文艺、太任性?没关系,作者接着说:“有多少钱就去多少钱的地方,只要你有梦想,想去实现,就不能把这当作借口,没有钱也要去旅行。”聊到穷人,是不是一下就拉近距离了?但你也许并不想旅行,作者也考虑到了:“旅行其实没那么浪漫,那些看到的美景也许根本没有意义,拍下的照片可能就放在角落里了。真正重要的是,旅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总够诱惑了吧?他又说:“其实,只要心中有梦,在哪里都是修行。”那么问题来了:我的人生还要不要“必须至少两次的冲动”呢?

7.遮蔽部分事实的骗局

伪鸡汤故事总是顺理成章,它告诉我们,逆境是正常的,结局都会是好的。由于事件中存在部分不利叙述的事实,作者通常会把它们隐藏起来。于是贝多芬仅凭努力就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老奶奶靠偶尔捡起的一个西红柿获得了庄园的所有权,不够聪明的小明每天做琐碎的日常工作就当上了总裁。

文章作者

安妮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人

每天过得都一样,偶尔会突发奇想。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9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