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街上流行学术酒吧

作者:张星云

09-29·阅读时长4分钟

414人看过

街上流行学术酒吧

7.83MB
00:0008:33
观众们在独立书店里认真听学术分享(黄宇 摄)

故事是从上海乌鲁木齐北路上一家十几平方米的小酒吧开始的。今年5月,还在耶鲁大学读博士的刘思琪在结束了一个春季学期后,成为这家名为“街垒”的小酒吧的临时主理人,开启了一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很快,举办这样活动的场所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被人们称为“学术酒吧”。

所谓“学术酒吧”,就是指在酒吧里组织非正式学术讨论,打破学术讲座应当在大学、礼堂或书店等场合举行的固有印象,将讨论带入到轻松的环境。主讲人通常是名校博士,主讲内容涉猎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观众不受身份限制,他们往往是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只需在酒吧买一杯酒即可享受学术氛围。

整个夏天,上海这家酒吧的尝试让小街小巷里的年轻人热闹了起来。这种模式随后被多个城市模仿、复制,在北京、长沙、西安、武汉、广州等地陆续出现,并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了一种被不断讨论的城市青年文化现象。

当人们讨论它时,有人会将它看作非正式学术研讨会,是学术祛魅,是一种校外的学术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尝试,因为做学术本身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来自同行的提问和建议,很多时候能够缓和这种孤独感。还有的人仅仅将它归类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或者是酒吧新找的商业噱头。

差异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我们这期封面故事在采访中更想了解的是,在做这些事情的年轻人,他们是谁,有怎样的经历,在想什么问题,并且为什么是现在,他们被大家“看见”?

实际上这种以促进公共讨论为目的文化活动一直存在,比如校外的沙龙、讲座和读书会。几年前,我采访过当时担任于复旦大学甘地与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的刘震,他于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印度学博士学位,有段时间,他曾与一群研究历史语言学的学者们在上海复旦大学旁边的鹿鸣书店举办过“印度学与印度研究系列讲座”。印度学在中国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学科,但它是20世纪语文学的重要代表。刘震等人的系列讲座从佛教与摩尼教文化交流,讲到内亚佛教哲学研究,再讲到《摩诃僧祇律》中的环保思想与文学故事,尽管并非大受欢迎,最后无疾而终,然而在这12场包含勇气、执着和失败的讲座背后,是他们作为学术共同体与外界交流的真实尝试。“学术酒吧”的热度,让我重新想到刘震和他这些朋友们的实践及其意义。

本次报道,我们的记者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广州等地,深入观察并采访了学术酒吧、读书会、讨论会等正在发生中的非正式学术空间的各种尝试。流行中的学术酒吧是人为热度,还是真实需求?这些实践是否是硕博研究生走出象牙塔、进行更开放交流的好方式?青年学者又如何将自己所学、所研究的内容与外界产生联结?

我采访了北京十分活跃的学术酒吧主办人张家宁,他和同伴们以大学云集的五道口临校空间为基础,利用附近的高校资源,吸引了优质的主讲人和听众,并在选题和激发观众讨论上做出尝试。

段弄玉去了上海,和刘思琪聊了聊今年这个夏天,他的学术酒吧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当活动逐渐火爆之后,他对随后到来的商业邀约和网络批评主动做了反思。

孙雅兰去了杭州,参加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主持的一场内容足够严肃,却又以相当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读书会,这样的读书会尽管在校内进行,但没有准入条件,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同时面向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开放。尽管梁永佳的日常事务很多,他仍会抽出大概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时间组织共同读书会,每两周举行两到三次。

陈璐在哈尔滨采访了陈翼教授,他与两位年轻同事一起,实验性地在校园外办了6场学术讲座,并感受到校内校外巨大的反差。在学校里,尽管他们常常请来一些校外很有名的学者,但参与讲座的学生寥寥,还需要辅导员要求学生去凑人数,学生们不是在看手机,就是神游天外,等到提问环节更是一片沉默。但他们在校外青年旅舍、书店、咖啡馆办讲座时,每次都爆满,气氛热烈。他们也在反思,校内的学术讲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脱节太远。

在广州,青年教师章玉萍正在播放自己拍摄的聋人群体田野调查纪录片(张雷 摄)

刘敏前往广州,在那里的一个独立空间里,36岁的青年教师章玉萍支起投影幕布播放自己拍摄的聋人群体田野调查纪录片,忐忑地观察播放时观众们的反应。像她这样的年轻社科学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研究要让人学会认识、理解、表达自己和社会的疼痛。面对面的交流打破学术圈层的壁垒,正是眼下稀缺的公共实践。

在十几平方米的小酒吧里,高校助理教授讲“酒精社交、信任与社会科学中的实验方法”,法学博士、辩护律师讲“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牛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讲“不自制与失败:心理冲突抑或伦理无力?”。在大学的办公室里,教授为学生们在课外详细讲解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在线上Zoom会议室里,博士生领读国内刚出版的新书《人类新史》,讨论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反思以欧洲为中心的人类文明史叙事……深入到每位主讲人的故事,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形式的空间里,年轻群体都在搭造面对面的交流,寻求共享、讨论、回应的意义。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1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