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拐卖儿童犯罪背后的司法与观念战争

作者:李晓洁

2024-11-05·阅读时长13分钟

1630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79个字,产生3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自从大儿子丢了以后,陈明英每次接小儿子回家几乎都是抱着(文若愚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做出重审一审宣判,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前,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余华英在1993年到2003年期间,伙同多人,为牟取非法利益,长期在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等地流窜作案,物色儿童进行拐卖并获利,共拐卖儿童17名。

余华英受审期间,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实际上,拐卖儿童犯罪的高峰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英的作案高发期也是在1993~1996年间。但她在近几年的几次受审,仍然激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情绪。受审期间,有关余华英、被拐卖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各种细节,多次成为社交平台热搜,要求判处余华英死刑的呼声也很高,可以说是这类犯罪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愤怒,在积累几十年后的一种清算。

文章作者

李晓洁

发表文章1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6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