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相处,“情绪价值”和“解决问题”哪个重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6分钟
37人看过
学会重视和关怀他人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更温暖、更容易的人际相处方式。
文|静思
昨晚,我家快递被偷,伴侣非常郁闷,我试图安慰他,把这起事件归结于小区治安、运气、别人身上也会发生的事情。总之,不是他的问题(因为他负责拿快递),我希望他能尽快让不好的情绪let it go。“嘴遁”了10分钟后、效果为零。
他一边听我滔滔不绝,一边开始给物业写邮件、报警、随即又联系了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秘书,询问私人物品能否邮寄到办公室、 顺便还查询了周围有没有快递代收点。做完这些事情、得到了一些满意的答复后,他那熨斗都无能为力的眉头一下子就舒展了,愈发显得我的安慰是如此苍白无力。
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换做是我,一定是先要把不良情绪发泄完、让伴侣哄哄我、自己开心一点后再去想怎么解决快递被偷的办法。我没办法像他那样,带着一肚子不良情绪就能一猛子扎进问题里去修修补补。
对我(可能包括不少人)来说,在问题和情绪遇到障碍时,一定是优先解决情绪,因为负面情绪杵在那里时,解决办法再好也会油盐不进。但有一些人,就是需要从解决问题中修复情绪。旁人对他的安慰、给予的情绪价值都不及付出实际行动去把问题解决掉效果好。倾向优先解决问题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情绪就源自问题,解决了问题,不好的情绪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情绪还存在,证明问题的根源没被解决,多体贴的宽慰都有点隔靴搔痒。
在亲密关系中,“情绪价值”和“解决问题”的优先级排序是一个经典难题,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解决情绪和解决问题的优先选取会更为复杂一些。
设想一下在工作场合,客户让你再改一遍方案,老板让你再次加班、遇到不太对付的同事,即使我们当下有情绪问题,出于职场人的专业性,我们也很少当场爆发。普遍做法是在内心先把对方骂一通、然后该干嘛干嘛去。工作场合,总是自己吞掉情绪、优先着手问题为优先。
但当场景发生在两性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对另一半有期待和依赖心理,于是对情绪消解的需求被放大。对方能否提供情绪价值也就被我们看得无比重要。
好友和我讲过一个故事,她的伴侣不小心把她最喜欢的毛衫洗小了。伴侣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优先解决问题,于是迅速采取了补救行动:在网上马上下单给她买了一件一模一样的新毛衫。至于那件洗小的毛衫他建议可以给家里的宠物狗穿,反正宠物狗也是他俩疼爱的“狗儿子”,给它穿既不浪费、还挺贴心。
十分钟不到的时间,伴侣完美解决了毛衫缩水的问题,听起来简单高效。但即使问题解决了,好友还是不开心。因为,一方面,那件毛衫是她多年不见的好友奔赴千里见面时带给她的,有情感价值在里面,不是一件一模一样的新衣服就能替代的;另一方,这已经不是伴侣第一次让她衣服缩水了,她提醒另一半不要烘干某件衣服时,对方总是会忘记。好友不想上纲上线,只是同一个错误一再发生时,她很难不去想到底另一半有没有认真听她讲话、有没有重视她的问题?
当伴侣引发了某个问题,但你没有第一时间感受到他的关心、歉意时,即使问题被迅速解决,你的内心依然会像垫在下面的那张白纸一样,铅笔没有在那上面涂抹,可痕迹总在。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希望伴侣先顾及自己的情绪,而非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吐槽工作,他却不停提建议,结果越听越生气。”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想要情感上的理解与认同,而非实际的建议。在两人智商、背景、阅历相当的情况下,情感支持往往比提供方案更重要。
尤其在长期婚姻中,倾听与共情有时比答案更珍贵,因为许多问题短期内无解。就比如,家庭生活里遭遇到的一些育儿问题,顾及另一半的情绪会比奋力寻找答案更有利。
在《摩登家庭》里,克莱尔总是为不省心的大女儿海莉暴怒。海莉漂亮、会社交,但作为一名未成年的学生,她对学业不上心、小小年纪谈恋爱还把男友带到家里来玩、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化妆和装扮上。万圣节她的戏服一会儿是性感的猫女、一会儿是俏丽小护士、就连扮成修女特蕾莎她都要穿超短裙。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会这样,他们像不定时的炸弹一样易燃易爆不受控,也许家长除了耐心熬过这段时间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除了伴侣抱团取暖、统一战线、相互抚慰熬过去外,建议和方案大都是徒劳无效的。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甚至只是“情绪”被看到、被聆听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我前两天看到一个网友发帖,下班后本来已经很累了,回到家自己还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因为老公工作比她还忙,实在是顾不上家里。当她叠着一堆刚烘干的衣服、而老公却在一边吃晚饭(因为下班到家很晚)一边刷手机时,她怒从中来——他虽然很忙、很累,但我也在上班,为什么他就不能埋头快点吃完饭来和我一起叠衣服?
她老公看出了妻子的怨愤,放下碗筷、走到她身边,搂住她、贴在耳边说了一句“老婆,你真是辛苦了。”她说,瞬间她的怒气就像被钉子戳破的气球烟消云散了。她催促老公,快回去吃饭,自己又心甘情愿叠起了衣服。
情绪,是个叛逆的少年,他知道自己应该跟随理智,但偏偏忍不住要追随自己的心思。尽管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人生中的硬核技能,但在亲密关系中我始终认为看见情绪优先于解决问题。
首先,情感需求是冲突背后的核心,许多冲突并非源于问题本身,而是隐藏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心理学家John Gottman说过:“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问题本身会变得无法解决。” 忽视情绪的共鸣,只会加深矛盾,阻碍问题解决。
《都挺好》剧照
其次,建立持久、健康的亲密关系其核心始终在于信任和情感安全。
在亲密关系里,拥有一个出色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伴侣,可以让这段关系更稳定、顺畅;但如果缺少了情绪共鸣那快拼图,这段关系始终看起来有些冰冷和空洞,毕竟亲密关系的建立之本是人,不是搜索引擎、人工智能,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回响的。就像心理学家Brené Brown在其TED演讲中明确提到,“当我们感受到情感上的安全,我们才能真正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
最后,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即刻被解决,但情绪始终可以被安抚。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明确、迅速的解决办法,例如,亲人去世、疾病或失业等情况,往往超出个人能力的控制范围。在这些情况下,试图寻找“完美解决方案”不仅徒劳,还可能加重彼此的无助感。而首先专注于情绪支持,给另一半足够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往往才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在《生活大爆炸》里,天才谢尔顿总能完美解决问题,但也总因为忽视情绪伤害身边人。在最后一集中,挚友们开心地陪谢尔顿去领诺奖,就因为他无视佩妮的孕吐和霍华德夫妻对生病孩子的焦虑,差点失去朋友的支持。
对于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既没有谢尔顿的天才头脑,也未必能遇到如此包容的伴侣或朋友,因此学会重视和关怀他人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更温暖、更容易的人际相处方式。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