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出风头的年轻女孩,陷入“美丽羞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1-08·阅读时长15分钟
84人看过
“出头”固然面临风险,却也展示着人之为人的内在力量。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出头”固然面临风险,却也展示着人之为人的内在力量。
文|魏倩 叶紫欣
上班前收拾收拾穿衣服,站在衣架前却犹豫不决起来。想穿这件新买的大红色毛衣,可坐在黑压压的工位上会不会太显眼?要穿高跟鞋吗?同事都穿运动鞋,这样会不会显得自己不够“松弛”?耳环和戒指呢?戴着花里胡哨的,领导看了会怎么想?……犹豫一番后,你穿上了衣柜里最普通的那件黑白灰的卫衣,出门隐入人群。
在社交媒体上,以上纠结被统称为“美丽羞耻症”。人们在热搜的留言区里分享各自“症状”,其表现大致是,一旦打扮得光鲜亮丽,就局促到不敢出门,只有换上普通款式的衣服,打扮成不起眼的模样,才觉得安全舒服。但无论是不敢穿的“辣妹装”,还是扎不起来的“双丸子头”,究其根本,人们害怕的不是美丽本身,而是与众不同。
在价值观相对保守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会接触到大量的理想化的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什么是“正常”的,而偏离规范则可能导致孤立或批评,或者被视为对社会和谐的威胁。白先勇评《红楼梦》时谈到,书里常设置很强烈的对照关系,其中“呆呆笨笨”的袭人和“风流灵巧”的晴雯就是其中一组。前者样貌朴实、安分守己,后者则长相出挑、牙尖嘴利,反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不幸的是,在重视中庸保守的中国传统封建家族里,很少能给后者留有生存空间,于是只能接受被驱逐、被抛弃的命运。
或许正因如此,“凡事低调,谨记枪打出头鸟”也成了上一代人给成长中的年轻人最基本的忠告。在他们眼中,不管是在个人生活、职场竞争还是社会发展中,那些敢于冒尖、出头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甚至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可是,子弹真的会射向出头鸟吗?当我们仔细考量“美丽羞耻”和“出头焦虑”,会发现它们首先是一种对安全感的渴求。
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存在,会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联系。但群体有时也意味着危险。信奉要在群体中隐藏自身、中庸行事的人们,很容易认同刘慈欣在《三体》里所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即宇宙中的文明如同手持猎枪在森林中行走的猎人,会摧毁任何暴露行踪的新生文明。这种残酷的宇宙图景其实正是动物世界里物种维持生存的方式,不管是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都进化出了独有的在自然环境中隐藏自己的方式,那些不幸暴露的物种,往往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不过,刘慈欣还为“黑暗森林”的成立设置了几个基本前提,比如文明获胜的唯一条件是生存,以及宇宙间的资源总量恒定等等。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那些资源总量相对有限,竞争程度强,群体对个人控制权较大的社会里,人们会更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行为的人,往往会打破这种一致状态,引发群体的不安和反感。
心理学家们则发现,除了安全需求和群体压力,面对“出头”想象,人们还会产生一种更深层的拒斥心理。《旧约》里的先知约拿一直渴望得到神的差遣,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但当神真的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时,他却为了躲避这个任务而逃跑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这个故事里总结出了所谓的“约拿情结”。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渴望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最好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却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阻碍自己实现这一目标。个体在面对成功的机会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逃避。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失败的担忧、对责任的逃避、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等多种因素,约拿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无法承受个人的伟大,并且试图逃避自己的命运。
在“枪打出头鸟”的观念广泛流行的社会,人们会把成就作为超越别人的攻击方法,他们惧怕别人在他们过于成功时,发觉他们的动机而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报复。美国心理学者欧文·亚隆将之称为“一种奇怪的、自我否定的人类倾向”,是“成就和攻击性相纠缠而造成的结果”。“出头者”往往也不免受此情结影响,会选择保持低调、避免冒尖。
然而,当所有的鸟儿都因避免出头而选择噤声的时候,森林也会变得沉默。
美国管理学家杰克·特劳特在《营销革命》中提到,很多年轻的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只会做出“安全”的决策,以免影响他们在企业中晋升。而年长的管理者也少有人会做出大胆的决策:如果一个人已经拥有高薪且即将退休,为什么还要冒险呢?——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的组织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在《三体》所描述的那个充满原始竞争和倾轧的“黑暗森林”里,也展示了一种了无生趣的宇宙未来。一些文明为了隐藏自己,甚至不惜限制自身技术发展,制造“低光速黑洞”,使任何飞船都不能再脱离母星展开探索,在绝对的安全之中,文明向前的步伐停止了。
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畏惧与众不同也意味着对真实自我的一种限制。害怕被拒绝和被排斥的恐惧驱使许多人去顺从和隐藏,即使这意味着压抑自己真正的欲望和愿望,并导致空虚感和不满足感。而那些畏惧成功、害怕承担风险的人们,也往往拥有更低的自我评价、更低的自尊水平和更高频率的自我怀疑。
不过,就像应对其他类型的恐惧一样,只要你尝试迈出第一步,就会意识到它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强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曾经给害怕出风头的年轻人提过几个建议:第一条叫“礼貌性忽视”,简单讲就是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善于忽视外部评价,独立为自己作决定;第二个办法听起来更具可行性,那就是“角色逃离”,即“别人把你看作一个什么样的人没关系,你自己不要有这种角色意识”。
仔细想想,这两点建议其实就是在利用个体心理学上“课题分离”的方式,帮助群体和个人关系撕扯中的年轻人重新定位,群体中的他人和我们是平等的,他们有提出建议和评判的权利,而我们也有忽视对方评价,不受制于来自对方的角色定位,独立发展自我角色的可能。
而当我们踏上克服“出头焦虑”的征程时,也会逐渐发现恐惧还可以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积极的信号。了解群体的评判往往来自人们内心的投射,可以让你从情感上脱离批评,也能让你以同理心而不是防卫心来对待评判。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能帮助你保持自尊,还能让你对那些将个人不安全感投射到你身上的人抱以同情。
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许才能走向对真实自我的接纳,就像询问自己今天是不是很想穿那件红毛衣一样,问问自己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正如梁永安所说的那样:“活得紧张一点,保持住自己的纯度,保持住自己的精神。去开拓、去承担,让自己拥有一个新鲜的生命。”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51期。参考书目:[美]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梁永安:《每个人都了不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3年版)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