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一直扫兴的父母,开始直白地向我表达爱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1-09·阅读时长17分钟

74人看过
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建立起愉悦的、有更多情感流动的关系,只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许漫长吧。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粘豆包

上周末是我的生日。一觉睡到自然醒后,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我刚拿起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就看到了父母一个多小时前分别发来的祝福消息和转账。
“宝贝,生日快乐,希望你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妈妈爱你。”
“宝贝女儿又长大一岁喽,祝你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看着这些亲昵的字眼,尴尬和一丝茫然浮上我的心头,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他们。要知道,在过去的20多年里,父母从来没有叫过我“宝贝女儿”,更没有说过爱我这种话。面对他们突如其来的、直白的爱意表达,我十分不习惯。

《余生请多指教》剧照
思索再三,我还是把聊天框里那些同样亲昵的话语删去了,简单地回复了“谢谢妈妈/爸爸”,并退回了转账。原因无他,我实在是羞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即使是在线上,即使他们先迈出了这一步。这对我来说,是敏感而肉麻的,是很难突破的心理障碍。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障碍,与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记事时起,父母在我眼中,就是严肃和内敛的代名词,令我觉得难以亲近。毫无疑问,他们是爱子女的,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条件,终日忙碌工作,总是不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哪怕一分钱。
可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家里几乎每天都会爆发或大或小的争吵。上一秒还在平心静气交谈着的两人,下一秒就开始用充满怨怼的语言攻击对方。妈妈一条条数落完爸爸的“罪状”后,总是情绪崩溃地哭起来。爸爸针锋相对地还几句嘴后,便用含着蔑视的沉默作为后续的回应。每当这时,我和弟弟都会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写作业,生怕被迁怒。很多次,“战局”是在饭桌上开始的,我们便小心翼翼地扒着碗里的饭,完全不敢夹菜,祈祷着父母快点和好。

《都挺好》剧照
“要不是因为你们还小,这个家早就过不下去了!”类似的话我们不止一次从父母的口中听到。久而久之,我和弟弟形成了共识:我们的家庭是因为责任而非爱维系下去的。
当然,家人之间也有很多表达关心的时刻,只不过,它们大多数都是以训斥的方式进行的。小时候,我和弟弟每次生病,父母的忧心忡忡我们都看在眼里,可他们说出的话却又让我们深感委屈:“怎么你们就比别人家的孩子难养那么多?”“谁让你上完体育课不及时把外套穿上,现在难受也是活该!”
而面对家人对自己的示爱,父母又习惯用扫兴的话语来回应。我读高一时,爸爸在电话中提到,妈妈头疼不止,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当我进一步追问情况时,他却又不说话了,只让我好好学习。实在放心不下的我向老师请假,坐两小时车回了家。看到我回来,妈妈先是很高兴,但随即就脸色一变,批评我“听风就是雨”,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弟弟兼职赚到钱后,给父母买了礼物,得到的却是乱花钱的指责。

《欢乐颂》剧照
印象中,我与父母从未有过倾心交谈。但很多时候,我是很渴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开导和建议的。最后一次做这种尝试是在高二那年。面对成绩下滑的压力,以及和好朋友之间的矛盾,我感到整个人都快被压垮了,于是在饭桌上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出了我的烦恼。父母却只回了寥寥两句话:“只要好好学,成绩怎么会上不去呢?”“交朋友的事放在一边,哪来那么多事,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自此以后,对于和父母深度交流这件事,我再也没有任何期望。
上大学以后,我与父母一直秉持着有事才联系的原则。宿舍里六个女生,除了我以外,每周都会和父母打上一个长长的电话,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读研时也同样如此。我却只觉得好奇:“真的有那么多话可以说吗?”于是,我也学着室友的样子,给父母打去了电话,可不到两分钟,我们就再也没什么能说的了。最久的一次,我和父母连续一学期,都没有互发过一条微信消息。
也是在大学时,我交到了最要好的闺蜜。她家就在邻市,所以节假日时,她经常把打算留守学校的我带回去过节。在闺蜜的家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她与父母、弟弟,总是大方而自然地表达对彼此的爱和依赖,已经20岁的她,还会倒在妈妈怀里撒娇。即使是恋爱这种事,他们也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和父母交流。我虽然羡慕,却也清楚,我们家永远不可能变成这样。

《请回答1988》剧照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也养成了对亲近的人“责骂式关心”的习惯。一次,闺蜜因为胃疼进了医院,看着她虚弱地躺在床上的样子,我心里也很不好受,可关心的话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埋怨:“让你经常不吃早饭,还熬夜,现在吃了苦头,该长记性了吧?”刚说完我就后悔了,向闺蜜道了歉。闺蜜捂着肚子,但还是笑嘻嘻地看向我:“没关系,我知道你最关心我啦,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已,或者说,这就是你的表达方式。”
她的安慰让我更愧疚了。因为听着这种话长大的我知道,这所谓的“关心”会让对方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刀子嘴豆腐心”,只把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如今的我,是朋友们忠实的倾听者,时常向她们表达自己的爱与欣赏,唯独对家人,交流起来总有一种疏离感。
就在我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的时候,父母却开始改变了。也许是因为年纪增长,他们的性格比以前柔软了很多。吵了近三十年的两人不再针锋相对,丝毫不退让,向对方服软的次数越来越多。对我和弟弟,他们也不再像过去一样,默认我们不联系他们就是一切正常。

《承欢记》剧照
我开始时常收到父母发来的消息,询问我是否吃饭了,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时间视频聊天,学习和工作上有没有遇到什么烦恼……但每次看到与父母的聊天框有未读消息,我都不觉得喜悦,而是感到焦虑,不习惯也不太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确认完父母的健康没出问题之后,总是借口自己很忙,草草结束对话。
对于父母的转变,我与弟弟曾以开玩笑的语气询问过其中的缘由。父母给出了两个回答,一是受到短视频的影响。他们都是短视频应用的重度用户,习惯了在评论区与好友们热情洋溢地互动,很直接地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赞赏,感受到了这样的互动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所以便将它运用在了与子女的相处中。
二是,如今我与弟弟都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一年到头只能回来两三次。他们很想知道,我们在外过得好不好,所以用亲昵的话语向我们表达思念,并渴望我们的回应。

《爸爸好奇怪》剧照
听到他们的回答后,我与弟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神中的无奈。成长过程中我们想要与父母深入交流时,他们没有给予回应。如今父母克服了情感表达尴尬症,我们却说不出话了,宁愿用物质来表示对他们的在乎。这种错位,大概存在于很多中国家庭中。但我们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建立起愉悦的、有更多情感流动的关系,只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许漫长吧。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同同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7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