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训狗是一门早已被解开的学问

作者:夏杰艺

04-22·阅读时长10分钟

2093人看过
“有人说,你的治疗方法太复杂、太昂贵,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如暴力来得简单方便。我知道我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只是想让一些还在摇摆的人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暴力这种方法,还有另一种方法,你可以选择站到另一边来。”

训狗是一门早已被解开的学问

17.3MB
00:0018:54
记者·夏杰艺   实习记者·杨纯希
深圳的两位训犬师正通过正向训练法,耐心引导狗狗完成指令(视觉中国 供图)

驯服一只“恶犬”,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相关视频带动了一批训犬师走红网络,其中不乏以暴力方式展示其“专业性”的流量明星。戴更基是中国台湾知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动物行为治疗师,曾在中兴大学、悉尼大学进行兽医专业的学习,又前往纽约动物行为中心进修,出版过《狗狗的异想世界》等多本宠物行为学畅销科普书。从业20多年来,他诊治过许多咬人的“恶犬”。

他告诉本刊,暴力训犬的理论依据早已被动物行为学研究推翻,对于有着严重焦虑和创伤的宠物,暴力只会起到反作用,进一步固化它对人类的恐惧和敌意,也会给宠物主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以下是本刊与戴更基的对谈:

过时的学说,依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训犬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当狗出现护食、咬人的问题时,很多狗主人会选择用暴力的方式管教,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是否有科学研究说明了这一点?

戴更基:当狗出现低吼、凶人的状态时,很可能是因为它正处在一种极度害怕、焦虑的状态中,而人的出现触发了它的焦虑。当它耳朵后翻、露出牙齿,其实是在说“你不要过来,我会咬你哦”,如果这时候人强行过去,并且凶狗、虐打狗,狗反而会证实自己的假设,认为“人果然是有恶意的,以后人一出现,我就要咬他”。

有的人会说,为什么我打狗之后,它就变得乖巧听话了。同样是被打,每只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情绪反应也不同。有些狗被打后学会了反击,因为它意识到“我不反击会更惨”,但是有的狗比较胆小,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诸多动物行为学的文献证明,使用惩罚的频率越高,动物越容易出现焦虑状态和问题行为。举个例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动物学研究所调研了364位宠物狗主人的训狗方法,研究发现当主人使用奖励训练狗时,狗的服从性更高;而使用惩罚(如大声呵斥、扇打等)时,狗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更高,更容易出现狂吠、啃咬人类等行为,训练效果较差。

三联生活周刊:一些训犬师声称,狗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分不清等级次序”,要通过暴力管教的方式,让狗知道“谁才是家里的老大”。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戴更基:这其实是一套已经过时的理论。当代训犬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1910年德国普鲁士警察上校康拉德·莫斯特撰写了《训犬手册》,强调使用纠正和惩罚措施(如打骂、勒颈链等)训练狗的服从性。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士兵们随意捕获犬只,沿用了惩罚性训练法,训练不成便遗弃它们。战争结束后,退役的训犬军人纷纷开设训犬学校、训犬班,德国成为世界各地训犬师取经的地方,使得惩罚性训练法影响了世界半个世纪。

惩罚性训练法的理论依据是阿尔法地位学说,认为动物群体中存在等级秩序,处于较高地位的成员被称为“阿尔法”,这名成员可以支配并控制其他成员。这一学说最早由动物学家鲁道夫·申克尔(Rudolph Schenkel)于1947年提出,是他长期观察圈养狼群得出的结论。

这一学说被后来的研究推翻,而且被证明并不适用于犬类。20世纪90年代,学者戴维·梅奇(David Mech)通过对野生狼群的观察结果,证明狼群的天然社会结构不基于等级秩序,“阿尔法”狼只是父母,而非竞争胜利的主导者,从而推翻了“阿尔法”狼学说。此后,梅奇多次在公开场合澄清“阿尔法”狼学说的错误,并强调这一学说不适用于家犬。

不同的动物对于世界的认知差异极大,而“阿尔法”狼学说的错误传播,让国际动物福利至少倒退了15年以上,使大量的狗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多年来,国际上动物行为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已经逐渐揭开了犬类行为模式及精神心理的面纱。科学界和动物福利组织同步跟进,逐渐纠正了传统训犬法的错误。

中国台湾知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动物行为治疗师戴更基(受访者 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暴力训犬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非常流行,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戴更基:这意味着我们骨子里老旧的训狗观念还没有移除,还不了解科学的训狗法,依然把狗当成“畜生”去养。如果你了解了科学的训犬法,你就会知道暴力训犬的荒谬,这就好像小孩突然生病发疯,你却带他去庙里念经、烧符纸给他兑水喝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科学的训犬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戴更基:在国际上,训狗是一门早已被解开的学问,即要通过激励的方式,帮助狗形成正常的行为反应链条,这也被称为正向训练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斯金纳(Frederic Skinner)是正向训练法原理的奠基人,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当动物的某种行为能满足某种需求时,它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响片训练创始人凯伦·布莱尔(Karen Pryor)在此基础上,逐渐纠正传统训犬法的错误,使用响片的声音来标记一个正确的行为,随后给予奖励,从而建立起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

改变行为的原理并不复杂,狗和人都适用。假设你原本不黏你的朋友,但只要见到他,他就给你塞红包,今天给880元,明天给520元,两个礼拜之后,你就会经常去找他,因为你的潜意识被改写成“只要去见这个朋友就会获得好处”。用同样的方式去训练宠物,宠物会不知道为什么就每天都黏着主人。

当然,正向行为矫正法的原理听上去很简单,但需要大量基础知识和练习才能有效,所以好的训犬师很少。有一句话形容训狗很合适,“It’s simple but not easy.”。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听上去不如暴力容易实践。如果坚持暴力训犬,会有什么后果?

戴更基:不要轻视狗,暴力训犬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虽然犬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演变出顺从的特质,它的本性并不想咬死人,但是当狗真的愤怒时,它的威力是很大的。正常成年人的咬合力在30~50公斤,而就连博美这种小型犬的咬合力都在50~80公斤,是人类的两倍左右。可以说,人类不是犬类的对手。

“恶犬”是如何产生的?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会形成恶犬?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更容易导致恶犬的产生?

戴更基: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恶犬”,很多人类饲养者只是为了买卖而繁殖动物,让它不停地生育,再加上嘈杂的环境、粗暴的教养方式,导致动物的行为发展、大脑发育都出现了问题。当这样的动物流向市场,承担的人是商品链末端的消费者,你花钱买回来的是一个病态的动物。

幼犬在刚出生的时候,会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这被称为“印记学习”。这个阶段将持续到出生后的3~12周,前三周是印记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三周后是性能印记,即形成某种行为模式或技能,直到七周后,印记现象慢慢消失。如果在印记期间,幼犬的妈妈和人类繁殖者发生了冲突,幼犬会内化“人类是坏的”的感觉,“妈妈对人类凶,所以人类是坏的,我将来也要对人类凶”。

我们人类会探讨小朋友该怎么教育,比如出生的时候应该在襁褓里、摇篮里、育婴房里,环境要保持安静不吵闹;再长大一些,爸爸妈妈会带着小朋友到小区楼下遛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社会化过程。但宠物狗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生下来第一天,就被独自关在狗舍的笼子里,身边环境乱糟糟的,人来人往,你一哭,就有人嫌烦,过来敲你的笼子,也得不到母亲的安抚。到了第45~60天,它就会被贩卖,相当于人类2~3岁的小朋友被关在笼子里,经过长时间的封闭运输,到了另一个陌生人的家里,大小便不会,就要被打被踢,这样的小孩心理会正常吗?不会正常的。那为什么狗会正常?整个宠物产业,都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病态的动物。

三联生活周刊:有的主人反映,“我的狗本来很乖,我也从来不打狗,但是狗就是突然有一天变得攻击性很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释呢?

戴更基:我教行为学课程的时候,经常用一张图说明,人类只会讲出他看到的,但这远不是事实。大部分主人的观察力有限,也没有能力读出宠物的行为信号。因此很多狗主人带狗来看诊前,我都要求他们先填写一个很长的表单,回答很多很详细的日常问题,帮助他回忆和狗有关的一切。我们的看诊时间约两个小时,狗、狗主人甚至全家人都得到场,我们需要观察宠物和主人的互动模式,识别宠物传达的各种信号。动物的行为是不会说谎的。所以往往我们看诊之后,宠物行为问题的所有答案就出来了。

曾经有一位狗主人带着狗找我看诊,她之前因病要疗养,就把狗放在朋友家中寄养。回来后狗变得攻击性很强,把她的手指差点咬断了,至今没有恢复。我们了解发现,这只狗的攻击行为只跟美容、梳毛等场景有关,其他时间主人都可以碰它。原来,这只狗曾被宠物美发师虐待,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们知道了症状产生的原因,就需要进行环境管理,首先帮助宠物离开创伤性环境,避免创伤性事件的再次发生。接下来,如果宠物的情绪持续抑郁、焦虑,可能要使用药物同步改善。常见的宠物精神类药物有百忧解、帕罗西汀、阿普唑仑等等。药物起效比较慢,往往都要七八个月到两年的时间,甚至有些需要终身服用,就像人类的精神科疾病一样。坚持服用,宠物的精神困扰能得到纾解。

最后一步是行为矫正,帮助宠物重新形成正常的反应链条。我们依照宠物的行为异常点制订它的行为矫正计划,实施正面强化策略。当狗的大脑对一件事的看法改观后,才会真的改变行为。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治疗过程听上去不简单,需要药物管控、环境调整、行为矫正三管齐下。或许有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暴力的方式,对他们来说那种方式更简单,也更便宜。

戴更基:我们一直教育愿意学习的人、愿意接受的人,增加这些人的数量,这个社会就会进步。经常有人说,你的治疗方法太复杂、太昂贵,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如暴力来得简单方便。我知道我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只是想让一些还在摇摆的人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暴力这种方法,还有另一种方法,你可以选择站到另一边来。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走上宠物行为治疗的道路的?

戴更基:我当初还是个兽医的时候,客户来问我:“医生,请问为什么我家狗吃大便?为什么我家狗大小便怎么教都教不会?”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连猫狗的心理行为我都不懂,我凭什么当兽医?好比我找医生看诊,那医生来自火星,他从来不知道人类的结构和心理,却要帮我看病,我当然不放心。所以我决定学习动物行为学。

后来我辗转到纽约的动物行为中心学习训练动物,学习的第一天就打开了我通向新世界的大门,发现自己太无知了,我从来不晓得原来动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原来这个世界这么丰富。有的动物行为异常,其实是精神疾病或疼痛问题引发的;有些看上去是疾病,实际上却是行为问题。没有学过的人,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所以兽医兼修动物行为学,可以避免误诊风险,帮助更多的动物。

三联生活周刊:你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从事宠物行为学的科普工作,出版了多本书籍。在你看来,近20年普通民众的训犬观念是否发生了改变?

戴更基:21世纪初我回台湾的第一年,马路上的老先生们遛狗都带着竹鞭子,但现在如果在台湾的路边打狗,会被路人谴责“虐狗”,下午就被人肉搜索。台湾地区花了20多年的时间普及科学的训狗理念,1998年制定了动物保护相关规定,此后又经过数次修订,首要目的是尊重动物生命,严禁虐待、遗弃动物,民众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福利。

推动观念的进步不能只靠训犬师,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出台动物福利保护法,还要完善动物救治的配套医疗体系,目前很多宠物用的精神类药物无法通过大陆的现行法规,训练师只好采用强迫的方式,助长了惩罚性训犬法。可能我们再坚持十几、二十年,整个大陆都会改变。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如果我们不走,就不会发生改变。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会说,我其实很爱我的狗,我给它看病花了很多钱,吃很贵的狗粮,但是没办法,我忍不住要打它。

戴更基:我也经常在演讲时遇到这种问题,我会反问:请问你理解的爱是什么?爱是它能满足你,还是你去满足它?我认为的爱,是看到对方需要什么,尽量去满足对方,牺牲自己没关系。

动物生病了,主人愿意花钱治疗,这是主人的基本义务,不能把这个当作爱。国际普遍认同的动物福利五项基本原则,其中一条是动物有免于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当狗今天不听话的时候,你不去了解它反常的原因,而是纯粹站在你的角度揍它,这也不是爱。

有很多主人用钱证明自己对狗的爱,买了别墅,把一只大型狗关在院子里面,说我超爱它,给它一个院子可以跑;另外一个狗主人只住了一个单间,养的也是大型犬,但他每天花三个小时遛狗,请问哪一个是爱?

有研究发现,主人打狗的程度越凶,表示他自己的痛苦程度越大,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才对动物施虐,也就是说,狗成了“出气筒”。我常常在想,如果家里养的是一只老虎,你能把它打到那个程度吗?你就是在欺负善良。

狗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物种,经过长期被驯化的历史,它们已经长成了愿意亲近人类、忠于人类的动物。狗的世界非常简单,每天睁开眼睛看到主人的那瞬间,它天然地会觉得,“哇,今天是好美、好棒的一天”,主人给他一个骨头,它觉得今天更棒,“怎么有那么棒的日子!”。它几乎这一辈子都陪伴在你身边,你应该敬畏这个生命的价值。

文章作者

夏杰艺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人

劳动是一种祈祷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