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三联×读库:立一个flag——从今天开始,跳出算法喂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6分钟

50人看过
有意识地,去觉察更有深度的内容

过去一个月,你的内容消费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最近看到一个研究传播学的前辈,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他发现,每到年底,很多人喜欢分享各个APP给我们自动生成的年度使用报告,比如音乐类产品的。但很少有人会愿意分享抖音、小红书、快手的年度报告——明明我们更多的时间,是花在这些地方的。
《家有儿女》剧照
你愿意分享你过去一个月在这些平台上的使用数据吗?
我不愿意。连寻思下过去花在短视频、直播上的时间,我都想“蹬”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大喊一声,“冤——枉”,很多时间花得冤枉。
平台没有立场,算法本身也谈不上好坏,但是算法推荐的短视频,真是让人容易上瘾。不知不觉,看了一个又一个,本来只想看两眼,结果看了俩小时。本想拿它当我的搜索引擎,没想到中了它的“快感”埋伏,反而把自己的时间和流量上了贡。
《头号玩家》剧照
想在今天,立一个flag:跳出算法喂食,有意识地去觉察更有深度的内容。
是的,找到好内容,需要有意识地觉察。
当下,情绪可以说是基本的时代特征。算法推荐给我们的很多爆款内容,难免都是靠情绪催动的。
万般诸事,中间的曲曲折折,都被省略了。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些情绪的浮沫。这也让我们离真实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
怎样重建我们跟真实生活之间的深度关系?
有个可以实现平衡的好东西:杂志、或者MOOK(介于杂志与书籍之间的“杂志书”)。

《城南旧事》剧照

现在谁读杂志,好像是长了那么一点“反骨”。
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时代,杂志还在自己费劲搞选题、大老远跑新闻,看似是极其低效的;在互联网海量内容面前,一本杂志百十来页,又显得如此单薄。而在随处是爽点、节奏轻盈的短视频面前,一篇杂志文章,动辄几万字的篇幅,光想想,就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了。
那为什么还有人在干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
作为一个读者,为什么还要去消耗时间哼哧哼哧读一本杂志?
因为,在这种古老的内容形式中,我们能收获到在别的地方收获不了的东西,那就是认识真实生活的复杂性。

比如,在《读库》上看到一篇文章,《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文章讲的,就是短视频时代我们都熟悉的一些事儿,例如网红、直播带货……但作者却调用了后现代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学科知识,并且一写就是150页的篇幅。

来自《读库 2204》
这样的文章,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是很难看到。因为它不符合一切成为爆款的逻辑。但它又有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魅力。因为作者带我们看到了我们正经历的一切,其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结构性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

也许,作者的结论未必正确,但是这样独抒机杼的发现,耗尽心血的串联,让我看到了一种有觉知的智识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老年之难,难在哪儿?‍‍‍‍‍‍‍‍‍
《三联生活周刊》
 2024年11月25日 第47期
再比如,老年之难。过去几年里,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亲身经历,都觉得父母家人的养老和自己几十年后要面临的老年生活,让人不敢细想。
像一个离头顶越来越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知道它总有一刻会掉下来,怎么祈祷也无济于事,但又没有勇气和决心进一步了解。
机缘巧合读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期专刊,这才开始理解:老年之难,究竟难在哪儿?应对困境,要提前准备什么?
原来,衰老不是一瞬间的事,在身体机能的衰退、人际关系的变迁之外,也能从了解开始,做出下一步规划,寻找一些平衡。
就像有读者在留言区说的,“总要有人去真正的关注这个问题”。那柄纳摩克里斯之剑,真正掉下来时带来的未必是头破血流。

……

《朗读者》剧照
过去半年,杂志、杂志书上的文章翻得多了起来,隐约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以前看到一些社会热点,总觉得“不就这么回事嘛”,但是现在,慢慢会意识到,“事情比想象得要复杂”;以前总觉得“这事儿跟我没关系”,突然觉得“整个社会都跟我有关”。
杂志的这种引力,或许就是跟它本身的性格有关。杂志文章,不像短视频、爆款文那样热衷于隔着屏幕抢热点,而是宁愿费时费力走进现场,由记者、深度作者进入事件内部去观察和打捞,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件事里面具体的人的状态,以及这件事对于当下的意义,我们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它。
如果说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大事件是潮头的浪花,那么这些深度的杂志,就像是把人的目光延伸开来,看到浪头背后的整片大海。它们关注洋流的方向,留意季风的变化,同时也忘不了海底的微生物。
不管技术怎么发展,不管传播媒介怎么变化,这种让现实的复杂性如实呈现的努力,永远不会过时。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三联生活周刊》和《读库》,依然是这种复杂性的坚守者。
今年,三联和读库,像以往的几年一样,如约推出了联合征订计划。

▼点击卡片,了解更多▼

《读库》主编张立宪,在给读者的信中写道,“越来越聚焦于‘当下’,致力于记录‘我们’而非‘他们’的生活,让每一篇文章,成为这个时代生动而宽广的样本和切片。”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也曾经在与张立宪的对谈中说,“事实至上。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就算只有一个记者了,你仍然要坚持它”。从2020年的疫情报道,一直到今天的社会现象报道,坚持的就是传统媒体的道路。

作为普通读者,我愿意为三联和读库的联合征订计划,嚎上一嗓子。

现在参与三联×读库联合征订,只花1份钱,即可获得:
1.三联数字刊一年会员
2.《读库》MOOK2025(全7册)
3.读库APP一年会员

限时加赠:中国传统套色版画《三十六笺》

三联数字刊售价388元/年,《读库》2024全7册售价294元,读库APP年会员228元,加上赠品共969元,现在购买只需365元。算下来只需要3.7折就能拥有以上超值文化礼包。
听说,这个组合一般只有当年的上半年才限时供应,想赶上2025年征订的朋友,别错过了。‍‍‍‍‍‍‍‍‍‍‍‍‍‍

▼点击下图,享受超值特惠

三联与读库,
观察时代,回归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是谁?
一本温暖了国人30年的读物。在机场书店接连关门的今天,三联却几次卖到脱销。
王朔、王小波、朱德庸,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专栏的常客。
董卿说:“《三联生活周刊》我订了十年。”
作为最受尊敬的周刊品牌之一,它上榜Flipboard红板报「读者最爱」的理由令很多人心生共鸣:
不在新鲜猎奇中弄潮,而在文化沉淀中酿酒,以敏锐姿态号时代脉搏,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三联关注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从“小学生如何社交”到“18岁如何成人”,从“高考:如何重回文理分科?”到“母女关系”,帮你发现未曾被点出的问题,为你提供看问题的高阶视角,助你做出明智的调整与决策。
三联为你创造一个难得的深度思考空间。
日常生活过于喧嚣,不如向植物学习,看一棵树、一朵云、一朵花,找寻自然的美好。生活充满琐碎,但不必获得琐碎。随三联去马王堆、古埃及、克孜尔,看看那些巧夺天工的奇迹。
一位10年的老读者说:
「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
在公众号后台,每天都会收到新老读者对三联「爱的表白」。
拥有三联,无须再费心为全家人寻找精神食粮,新闻热点、历史、艺术、文学、哲学、书评、思想、理财、消费、旅游、美食、健康、收藏,包罗万象。每周一期,满足大人与孩子的多种需求。
订阅「三联数字刊」后,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读到全年52期每周新刊。不方便阅读时(如开车、健身、做家务),还可畅听有声版。
更重要的是,你还能读到1995年至今——30年来超过1300期的周刊典藏内容,相当于拥有了一座知识、文化、新闻的富矿。三联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其间有太多精彩供你重温、追忆。
家庭生活中有了三联“声”与“影”的双重参与,大人与孩子皆能从中学习新知、获得熏陶,实现全家人更有质量的成长。
《读库》是谁?
一本连续出版了20年的Mook(介于杂志与书籍之间的“杂志书”)。豆瓣均分8.1,兼具杂志的广博,与书籍的深度,是城市中产喜爱的家庭读物,也是你相逢恨晚的「手边书」。
白岩松说,《读库》“读了你就不会后悔”。
在纸书与出版业被唱衰的年代,《读库》以一种温和低调的方式突围。不曾吆喝,已引得梁文道、陈晓卿等一批文化牛人自发安利;无意营销,却令不少读者从校园时代到成为职场中坚,一订就是十数年。
有一位读龄超过10年的订户说:
读库就是生活汪洋中的救生圈。每次收到最新的一本,就是我浮出水面扶着救生圈喘口气的时间。

像过去买不起书的孩子偶然得了一本连环画,如饥似渴地,要把那300多页一口气读完。

主编老六近乎偏执的“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成本没有上限,时间没有下限”,也让《读库》走过近二十年,成为出版界的奇迹。
当人们不由自主被卷入互联网直接粗暴的刺激,读库》在关心500米以内的世界、身边真实的人:
《我在郑州跑代驾》:
「这个卷出天际的行业,不仅有明面上白热化的竞争,还有暗地里不可告人的手段。」
《二本学生毕业后》:
「从考上广东F学院的那一刻起,我就耻于公开自己二本学生的身份。」
当人们困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恐慌之中,它却不慌不忙,将视角从人群拔高到群体,乃至看向了遥远的宇宙之外。
《棋盘与网络》:
「如何管理聪明的头脑,成为知识经济最重要的问题。」
《天选之子》:
「本文试图回答:人类文明是不是宇宙中最高级的文明?」
微博上,随处可见对《读库》滔滔不绝的「自来水安利」。
订阅读库,是全家人定制的一整套充满「仪式感」的精神盛筵。纪实、历史、电影、音乐、美术、社科、经济、宇宙、科技,无所不包。不断为全家人解锁新认知,满足大人与孩子的各式好奇心。
每两个月出版一册,全年7册,每册5-10篇非虚构文章,每篇5000-50000字,用写一本书的力气,记录这个时代的人与事。是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的极致融合。
今天,三联×读库 给你最具性价比之选——
我们携手发起联合征订,为的是给两家读者最低的价格三联数字刊售价388元/年,《读库》2025全7册价值294元,《读库》App年会员价值180元,加上赠品中国传统套色版画《三十六笺》价值56元,总价值918元,这次限时买一得四,只需365元。
每天1元钱,就能让全家人收获全年深度新闻资讯、文化思想洞见、海量小众有料的谈资,谁能不说一句“值”!
你也可以将三联数字刊自己留用,《读库》2025全套送给爱书的朋友(是非常独特、体面的礼物),一份价钱,两种用途,谁能不说一句“妙”!
下单后,你将获得:
▼点击下图,立即抢购▼
一部手机+一本书,
享受纯粹的阅读空间
三联数字刊,可读可听,《三联生活周刊》30年典藏内容一手可握。还能免费读《读书》《爱乐》杂志。谁能不说一句,超值到飞起。
通勤、等车时可看,健身、做家务时可听。将全家人的碎片时间都聚沙成金!
《读库》全年7册,分六次收到。等于是每两个月精读一本好书。既有仪式感,也能让你发自内心更享受完成纸质阅读全年KPI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读库的尺寸与装帧仿佛专为“随身携带”而设计。125×185mm,352页,单手可握,轻巧便捷。
内页采用日本书纸,图文阅读达到理想平衡。视觉愉悦感满分。
清爽有格调,是一本带到任何场合阅读都为能为你“加分”的手边书。
现在下单,你将免费获得读库App一年会员资格。也就是说,你不仅能收到读库全年纸质书,还可通过App读到2025每一期《读库》的内容。甚至,往期《读库》内容也会陆续录入App。就像一些朋友所期待的:打开App,十几年《读库》内容一览无余!
这还不止,通过App,原本你只能在纸上读到的访谈、沙龙,现在甚至可以听到现场原声、看到视频实录



▼点击下图,立即抢购

会员权益全面升级
享受比自由更自由的阅读体验
在《三联生活周刊》30周年之际,“老杂志”决定换“新面貌”。
我们将继续深耕“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并在新时代为你提供更快的速度、更新的时效和更宽的视域。
在原有权益的基础上,新增4大主题、6大权益,加赠权益突破2552元:
1.30周年特别栏目《「拆」新闻——给大家的全年资讯内参,为你提供超过一年的简洁高效时报。
由主编李鸿谷亲自担当主理人,每周邀请一位三联记者或高校学者主讲,聚焦当下1个热点现象。从「信息外围」层层拆解进入「认知内圈」,够深、够真、够专,带你一眼看穿热点。
同步加赠《从现场出发的传播学:媒介化世界生存指南》精品课。
2.《听外刊》全新策划:跨越文化边界,建构全球视角
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贝小戎和三联中读编辑李南希坐阵,全年52期,解读当周最新、最热话题,持续追踪10多本国外顶级期刊杂志,涵盖商业类、时政新闻类、财经类、文化类和科学类。在去中心化时代跳出中文语境,实现经验脱轨。
同步加赠《独家外刊高效阅读学习方法》视频版。
3.《老九论财经》专享权益,做你的投资消费指南
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财经主笔谢九带来深度商业内容,带你了解财经时事,透过细致、全面、负责的解析,帮你守好钱袋子。
4.《少年新知》有声版2020年-2025年6年内容全线解锁
针对9-16岁孩子的人文思想启蒙,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
▼点击下图,享受超值特惠


三联数字刊售价388元/年,《读库》2025全7册售价294元,读库APP年会员180元,加上赠品共918元,这次两家发起联合征订,限时买1得4,只需365元
每天1元钱就能让全家人收获全年深度新闻资讯、文化思想洞见、对这世界人与事更有见地的体察,实在超值。
你也可将三联数字刊自己留用,《读库》2025全套送给爱书的朋友(是非常独特、体面的礼物),一份价钱,多种用途。前所未有的智能升级+史上最低的优惠价格,喜欢的朋友千万别错过这次机会。下单后,你将获得:
▼点击下方,立即抢购

作者:付一一、毛一

编辑:晨曦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