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我们发起“理想假期”的话题征集,收到了许多真诚的分享。
有人计划在假期高效完成待办事项,更多人则渴望彻底放松——百余条留言中,"睡觉"成了高频词,“手机静音,睡到自然醒”是不少人心中的理想五一。
一位 31 岁的 “老学生” 坦言,自己作为内向者,在社交场合需要刻意节省精力,独处时反而充满能量。他理想的假期,是睡个好觉后运动、烘焙,漫步大自然,再回家享受阅读写作的独处时光。读者@拿了个老铁 则表示,自己在生活的磨砺下,从高能量变为低能量,如今只向往远离社交的 “豚活” 式假期。
总之,不少读者分享了自己「有效休息」的独特方式,比如去达成一些微小的成就、尝试“白人度假法”、调动身体五感去储蓄能量……
此刻的你,或许在某个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或许在路上,或许在家里,但不论哪里,都祝你抓住美好春光,以自己的方式,享受假期。
@王文东
五一打算在家睡觉、看书、陪孩子钓鱼,有好电影就去电影院。理想假期是在家乡果园,和家人感受花开的美好,去劳动,去呼吸田间味道。
《凪的新生活》剧照
@溪上小雨
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热爱旅行、热爱一切,活得就像花儿一样。患乳腺癌后变成了低能量,开始吃中药、拍八虚、适度散步,不急着完成工作和生活琐事。个人觉得能量低的时候要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变懒,但也要慢慢调整,不要沉溺其中。五一计划家人小聚、短途游,再进行一次大扫除。
@王文西
我是典型的低能量人,周末不躺够 12 小时,就像没休息过,但到周一还是困倦。没事时我就听喜马拉雅,国内刑侦剧听完了就听国外的。一个人生活,偶尔会觉得孤独,除了父母,很少和人长时间联系。我理想的五一,是找个靠海带阳台的房间,安静地看海、看人、看鸟。
@一兜子腰果
如果有钱,我就来一场“白人度假法”——找个酒店住一个假期,睡个好觉、泡个澡、游泳健身吃自助,看看书玩玩游戏,其实就是换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做些悠闲的事。没有钱就去海边度假,大海和太阳是无私的。
休息时,我会把手机设置为静音免打扰,戴上降噪耳机,播放舒缓音乐,躺在沙发上读一本愉悦的书。有太阳就晒晒太阳,读累了就睡一觉。身边点上香薰,手边备着遮光眼罩,再给自己泡杯饮料,拿铁、热牛奶、苏打水或菊花茶都行。然后做套八段锦,看部电影,写写字,冥想一会儿,整理房间,最后洗个热水澡。
追求极简生活的低能量中年女人,休息日必须要给自己充电。方式就是买些零食水果,自己卤些肉食,开车去城市北面的河边绿地野餐。吹吹风,看看水,摸摸草,嗅嗅花香,心情就放松许多。再回家睡个长长的下午觉,电量就回来了。
30+,低能量i人,周末躺两天都恢复不了上班的疲惫,如果被迫社交,我一定会选周六且一周只能一天。
前年春节我一个人在家待七天,终于有精力启动收藏已久的爱好,画油画棒,下单买画材选教程每天画画超级开心,还参加了打卡50天的活动,在此之中积攒了充沛的精力和个人能量。之后的假期因社交和上班焦虑,我再没体会过那种一个人独处的快乐。
我是低能量人,一方面因为体形瘦高、体力弱;另一方面,银行柜面工作要求“稳准快”,还要应对各种客户,忙起来一坐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整天,再加上搬运现金等体力活,我这瘦弱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以前我主要靠睡觉缓解疲惫,每个休息日都要睡十小时。长期低能量影响了我的生活,工作上也受限制,我一直单身,没精力经营感情。
前不久休病假,医生建议我多晒太阳、散步。我照着做了,每次感受着自然气息回来,都神清气爽。现在我每天走路上班,休息日也早起散步,能量状态好了很多。五一假期网点营业,我要连续五天单人上班。主管和同事担心我,但之前他们总照顾我,承包节假日排班,这次我想让他们好好休息。我找到了恢复能量的方法,虽然遇到过不少难关,但克服后更有信心了。生活难免有压力,重要的是学会化解,别让压力把自己压垮。
自我感觉近几年能量值偏高,可能受父母影响。小时候,父母和我的互动阳光又充满能量,潜移默化中,我成了别人眼中精力旺盛的人。不过本科时,我沉迷网络小说一两周,那段时间胸闷、困乏;工作后,我坚持户外徒步,明显感觉运动能提升能量密度,让我对生活更有激情。对我来说,定期深入阅读也能充电,书中的共鸣和认同,能让我开心好久。五一我计划和爱人带父母自驾游玩,趁着他们身体好,多走走。就算自己累点,也是值得的。我理想的假期有很多种:和家人自驾、在阳台看书喝咖啡、和朋友约会交流,只要能和人产生联结,自己开心,就是好假期。
天生高敏感,在吵闹、人多的地方,或者被裹挟在人群中,就会特别累。小时候我很活泼开朗,可上小学后发现,举手回答问题要耗费大量能量,还不一定能得到夸奖,甚至可能被批评,结果不取决于我的能力,而是看能不能猜中老师的心思。这样的事多了,我就变得内向,开启了省电模式。
高中是寄宿制,晚上宿舍门不能关,楼道整夜亮着灯,睡得晚起得早,睡眠质量差,每天都昏昏沉沉。刚上大学时,舍友吵闹熬夜,我失眠焦虑;白天上课路上人挤人,教室、食堂也都是人,和很多人相处时,他们的存在、噪音和视觉刺激都让我压力很大,啥都没做就感觉被榨干了。后来我换了安静的宿舍,早睡早起,享受清晨的宁静。平时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因为敏感,我在路上刻意不看别人眼睛,近视也不戴眼镜,模糊的世界能减少信息接收,保留精力。
《有村架纯的摄休》剧照
@金霞
我不确定自己属于哪种能量。遇到可以结伴而行的搭子就出去走走,没伴就在家收拾东西、看电影。其实最想做的就是带父母到处走走,但父母年纪大不愿出门,五一打算回家陪父母散步、打牌、逛超市,做他们喜欢的事。
我是“懒得高能量”,只在必要时调动精力,比如社交、做实验、处理杂事。工作结束一个人时,我就进入低能量状态,收拾东西、听歌、做饭、锻炼。曾经为此困扰过,觉得空闲时一个人待着不好,该约人吃饭、赏风景。但试了几次发现,这样并不愉快,因为不是主动享受,而是在对抗。
其实低能量也有舒服的时候,比如周末在图书馆处理完工作,再看看书;偶尔有兴致,就去湖边野营躺一躺,身心都能真正放松。
我觉得低能量是对环境不满的信号,因为一直勉强自己适应,才陷入这种状态。我尝试过各种调整方法,这几年我喜欢养绿植,减少社交、避免外出,想看电影也一个人去。假期打算和家人待在一起,做家务、看书,不出门了。看着家里缺水枯萎的盆栽,就像看到了疲惫的自己。
《什么都不想做》剧照
如果把能量值比作高低起伏的音波,我就是高低合奏的“能量狂想曲”。工作时,忙碌的拍摄采访让我全神贯注,细节对接一个不落;可回到工位坐下,立刻进入低能量状态,专心看视频素材,不看手机也不参与同事闲聊。
我在社交中的能量一直高低起伏,独处做事时却充满干劲。一些低质量社交让我疲惫,所以我刻意回避无意义社交。我也曾在学习、生活中有过低能量期。几个月前,一个项目让我连续三周一两点睡、七点起,身心俱疲。发现无法自我调节后,我果断给自己放假,在酒店窝了一天,吃吃喝喝,效果很好。我觉得高能量是个正循环,能带来成就感和掌控感。我的精力管理经验是:多做能带来正反馈的事,远离消耗能量的事;找个能让自己放松的爱好,不用追求“高雅”“实用”。
平时很忙,白天上班“元气耗尽”,晚上回家只想躺平。但我认为,白天的高能量是假象,夜晚能量归零才是真实的我。孩子总觉得我懒,因为他没见过我战斗力爆表的时候。有时我提前到单位,却不想上班,就坐在车里敷面膜、喝咖啡、听音乐、小憩。从小接受的教育让我觉得放空发呆是不对的,这背后藏着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我得用这些方式抵消日常消耗,要做的零碎事也比别人多。
我曾问孩子,我是不是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妈妈,他说换作是他,就不会让那些问题出现。我也在想,为什么不能像有些人一样简单生活?是心态、选择、效率,还是对生活标准的追求不同?现在的 00 后不制造问题,连结婚生子都放弃了;已婚男人也活得像单身。只有女人还在事业和家庭中挣扎,既要中年的沉稳,又想有少女的活力,还想保持自我。
@rowena
我天生喜欢安静,在澳洲当了二十多年公务员。疫情期间换了新工作后,突然变得高能量,可能是工作高压让我在不工作时想拼命享受时光。每个假期我都带娃出游,去了很多国家。我现在想平衡生活和工作,所以每分每秒都想充分利用起来,不留遗憾。但去年我被高压击垮过,所以吸取教训,再忙也要给自己留白,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别人。
@想减肥的老郑
我是离家百公里外的“外出务工人员”,工作日都住在单位宿舍。为了对抗工作的无趣和孤独,近两年我坚持下班后在村路上慢跑,月跑量从 50 公里增加到 300 公里。体重降了,体检报告也好看了。一开始我不喜欢跑步,觉得枯燥。但慢慢发现,在山野间跑步能感受到很多美好的东西:层层叠叠的绿叶、路边的花香、松鼠掠过树梢的声音、雨后泥土的气息、耳边的清风…… 这些都是身体自然感知到的,不是大脑想象的。每次跑完十公里,微微出汗,大脑特别清醒,看黄昏都觉得格外美好。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