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注意力危机时代,你还能读完一本书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03·阅读时长11分钟

71人看过
告别碎片化,复旦教授马凌带你读懂《罪与罚》《刀锋》《洛丽塔》。

请注意,如果你是一位赶时间的朋友,请根据紫色字阅读提示进行跳读,如果你有10分钟的时间,请逐字阅读本文。

【提示】如果你已经知道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请跳至下一提示处开始阅读。
问题一:故事中的“你”能否在小长假结束时读完这本小说?
问题二: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A. 这本书太无聊了 B. 主人公太容易分心 C. 阅读需要方法
设想这是小长假的第四天,你锁起电脑,手机打开勿扰,也没带ipad、ipods或电子手表,兴致勃勃地拿起一本买了很久的纸质小说,走向可以晒太阳的躺椅,准备进入久违的“心流”。你调整好遮阳伞的角度,找到舒服的举书姿势,终于翻开了第一页,不错的开头,翻页的时候你瞄了一眼手机,然后你解开了勿扰模式,发现并没有消息,于是你重新打开书,接着读第二页、第三页。
文字很有意思,但你着急知道剧情,于是你开始跳读,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你直接翻到了这一章的最后,一共27页,午饭前应该可以看完,你重新回到第七页,但你好像有点儿看不进去,因为你走神儿了一会儿在想午饭吃什么,于是你又翻到了目录,一共30章,每天需要看6章,你给自己设下了小目标,加油,可是你还是看不进去,可能是有点儿饿了,于是你打开了手机,开始查餐厅,同时点进了被推荐的打卡指南视频,你分享给了朋友,接着回了几条微信,顺手刷了朋友圈……肚子开始咕噜噜叫,突然好饿,你决定先去随便吃一口吧,下午再看,你合上了书。
《在街上》剧照
【提示】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注意力正在下降。如果你相信这一观点请跳至下一提示处开始阅。如果你质疑该结论的真实性,请逐字阅读下文。
在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小型实验中,科学家将跟踪软件安放进学生们的计算机里监控他们在一天中都做了什么,最终发现,“学生们每65秒就会切换一次任务,他们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情的平均时长仅为19秒”。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海利在2022年出版的作品《注意力危机》中引用了这个案例,在书中他还采访了加州大学的格洛丽亚·马克教授,她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观察了“在办公室中工作的成年人停留在一项任务上的平均时长,结果是3分钟”。
丹麦物理学家苏涅因自身注意力下降的困扰发起了一项科学研究,旨在回答“我们集体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真的在缩短吗?”苏涅的团队针对推特网积累了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在2013年,人们对排名前50的热搜话题的持续关注时长为17.5小时,而到了2016年,这一时长已降至11.9小时。”换句话说,人们共同关注一件事情的时间在变短。他们继续研究了其他平台的数据,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人们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往往“更快速地达到人气顶端,然后再度更快速地降落”。
我们正在集体经历“更加迅速地消耗注意力资源”。
《书店》剧照
【提示】“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看书是人所经历的最纯粹、最常见的心流形式。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可以帮助人们重拾深度思考的能力。而阅读小说甚至可以增强我们的同理心。
“同理心正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复杂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一种注意力形式”。
复旦大学教授马凌也曾提到,“在注意力涣散的时代,精读一篇长篇小说是一次治疗。”当我们丧失了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认知的耐心以及面对挑战的能力也在消失。重新学习阅读,是注意力危机时代的一场自救行动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你其实也想读书,却读不进去,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书写得不好。当然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不知道它哪里好。以上两种可能,恰恰是读书的两个小门槛。一是不会选书,二是不会读书
《三联·深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这些都不是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马凌老师为你筛选了三本经典小说《罪与罚》《刀锋》《洛丽塔》
【为什么选这三本,请下拉查看01】她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传授给大家其多年积累的阅读经验。
【为什么说马老师的读书功夫高,请跳至02】和所有学员一起沉浸式阅读,一起进入“心流”。
【为什么陪伴式阅读更能帮助你达成目标,请跳至03】。
【提示】如果你顺利读到了这里才发现提示,恭喜你完成了一小段儿完整的阅读。假如你惊觉自己只能读完提示的部分,那么就表示你已经陷入注意力危机中,需要锻炼自己的深阅读能力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你想完整读完一本好书,并想将知识内化为自身所需,接下来,欢迎你加入《三联·深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让我们来继续完成85天深度阅读挑战吧!
价值584元的《三联·深度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早鸟价398元额外赠送马凌老师指定的三本配套实体书!席位已经所剩不多,限量1000位,想加入的朋友一定要抓紧了~
3部世界文学经典
85天共读挑战
9讲直播正课
3次互动讨论
开营直播+结营直播
▼点击下图,立即入营▼
权威书单+独家精读法
带你跨过经典的门槛
这是我们贯穿全年的阅读计划的第二期,第一期结束时收获了很多好评,所以这一期训练营还未正式宣传,已经吸引了近500名上过第一期的 “自来水”,复购率高达65%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本期深度阅读计划的干货含量只高不低。
不用担心不会选书,本期在选书上依然延续了“高质量、够经典、有一定阅读门槛”的准入原则。并且在结合马凌老师的推荐书单的基础上,进行了好几轮读者投票。最终敲定了三本必读的重磅书——
《罪与罚》:不再是 "必读书单上的噩梦"
第一个月,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著《罪与罚》。这部著作被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完美的作品,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书之一”。鲁迅称陀翁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拷问者”。
然而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想起 "大部头"" 晦涩 "。
这一次,我们会打破你心中的成见,从这部“最富心理深度的长篇小说”中,看懂每个普通人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善恶与挣扎。
《罪与罚》剧照
马凌老师会带着你拆解那些动辄几页的心理独白,告诉你陀氏如何用 "让读者成为共犯" 的写法,让我们在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自我辩解中忍不住点头,又会因索尼雅将十字架递给拉斯柯尔尼科夫时说的 “以受苦去赎你的罪吧”而突然感到心虚。
马凌老师会通过这本小说,来激发我们对死亡、道德感、自由、理性和信仰的力量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
当你发现自己开始琢磨 "善与恶的边界到底在哪",就会明白原来文学的心理深度,竟早已融入了你的内核中。
《刀锋》:比 "寻找人生意义" 更迷人的,是毛姆的狡猾
第二个月,读毛姆最好的作品之一《刀锋》。毛姆是天才的讲故事高手,上流社会的犀利观察者与毒舌八卦专家。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主人公拉里放弃年高薪工作去流浪、开出租,在今天看像极了年轻人的 "Gap Year"。
然而除去这层浪漫的滤镜,马凌老师会教你识破毛姆的叙事诡计 —— 去看这个自称 "二流作家" 的观察者,如何用看似闲散的笔触,将有如萨特一般的存在主义思考藏进了咖啡馆的闲聊、印度修行的细节里以及叙事视角中。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去开出租车?
躺平时代,我们邀请你跟着马凌老师阅读《刀锋》,读懂毛姆的小说艺术,重新思考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问题
《洛丽塔》:别被 "禁书标签" 骗了,这里藏着纳博科夫的文本游戏
第三个月,读蕴含纳博科夫独特文学创作手法的杰作《洛丽塔》
作为影响世界的百部文学名著之一,《洛丽塔》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对于这本书,误读和争议很多。马凌老师会带领大家抛开误解,看懂纳博科夫精湛高超的文学才华。
《洛丽塔》剧照
故事以亨伯特的视角展开,然而你可曾想过频繁出入精神病院的亨伯特到底是不是“不可靠的叙事者”
关于洛丽塔的故事到底是一个疯子的呓语、还是一个伪疯子为逃避惩罚而进行的处心积虑的设计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又设下了哪些“隐藏彩蛋”以及他真正想表达什么
当你终于看懂纳博科夫设下的陷阱,你会突然发现,文字的力量远比故事本身更值得玩味。
▼点击下图,开启精读计划
复旦博导坐镇
亲授读书方法
马凌老师是著名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被复旦的学生们一致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这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三联的好朋友。马凌老师两年前开设了《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教大家如何选书、读书,受到极大欢迎,接连开了9期,受到万人好评。
社群里大家随时向马凌老师“表白”
在文学领域,马凌老师也是毋庸置疑的“门内汉”。她曾参编南开版《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对马尔克斯、普鲁斯特、翁贝托·埃科、毛姆、爱伦·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门罗、安吉拉·卡特等作家有深入研究。在三联中读的文学精品课《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中,马凌老师参与主讲。
这一切,都因她爱书如命。爱读书,爱选书,爱讲书。
喜欢搜书评的豆瓣网友,大概率见过马凌老师的读书分享
在豆瓣,马凌老师拥有9万多粉丝。她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微信签名是“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上常能读到她精妙的文字。
《追忆马塞尔·普鲁斯特》系列、《谁喜欢简·奥斯汀》《疯狂与神性:荣格的<红书>》《除了红楼,还有毛姆》《来一串海明威:传记的N种写法》……
这本打3星的书,是谦虚的马凌老师给自己的书打出的分数
在这程深度阅读计划中,马凌老师将把自己的文学修为和读书笔记方法凝结为“内功”,传输给你。
为期85天的训练营,马凌老师每周和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直播精讲,还有直播答疑课,带领大家深度理解文本。
本期还新增了“与主讲人一对一连麦”的环节。每次互动讨论课都会推选发言代表,获得互动分享机会。

每天15页+全程社群陪伴
让深阅读成为本能习惯
不用担心经典难啃,这次的共读计划任何人都可以完成。每天只要腾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跟着马凌老师以每天一节、15页左右的速度,85天就能拿下三部重磅经典。
为了提供给大家沉浸式的陪伴学习,这门课程还会有助教老师全程跟随。助教老师是我们的内容编辑郑筱诗,她同时是《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人生写作第一课》的制作人,三联中读《一周书讯》《编辑效应》的栏目主播,每年的读书量远超100本。
身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硕士的她,这次“回归本行”,带领大家和文学死磕。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助教老师会拆分每日阅读任务,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阅读。从周一到周日,“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每天的阅读任务之外,还会安排有趣的小活动或信息推送,让大家在阅读之外可以充分交流和学习。
给大脑来一次 "反碎片化训练"吧
马凌老师曾提到,“在注意力涣散的时代,精读一篇长篇小说是一次治疗。”
这次的课自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带着你做 "反碎片化疗愈":
每周一次的精读指引,帮你拆解复杂文本结构;
关键段落的反复朗读与解析,让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专属社群的话题讨论,让你发现 "原来有人和我一样纠结于某个细节"。
这些刻意练习,都是为了帮你养成三个珍贵的阅读习惯:
慢下来的勇气:不再焦虑 "读完了吗",而是享受 "读懂了吗" ;
钻进去的方法:学会从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甚至书与书之间挖金子;
跳出来的视角:把书中的思考转化为观察现实与自我的棱镜。
在这个 "什么都要快" 的时代,深度阅读像一场逆流而上的旅行。但当你发现,自己能静下心读完《罪与罚》里那段著名的 "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独白",能在《刀锋》的字里行间找到与自己困惑的共鸣,能在《洛丽塔》的语言迷宫里走出自己的理解路径,就会明白:那些慢慢 "熬" 出来的文字,早已悄悄重塑了你的思维方式。
与其说这是门经典共读课,不如说是三场关于 "如何好好读书" 的成人仪式。如果你受够了浅阅读的空虚,渴望在文字里找到经得起咀嚼的养分,欢迎加入《三联·深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
3部世界文学经典
85天共读挑战
9讲直播正课
3次互动讨论
开营直播+结营直播

▼点击下图,立即入营▼

作者:八鹤
编辑&排版:鞠欧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