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09·阅读时长10分钟
一碗手工水饺、一架贩货小车,为母女三人的生活撑起一片天。
这个五一,马丽、惠英红、朱亚文等演员主演的电影《水饺皇后》不仅领跑档期票房,更有不少观众为影片中臧姑娘的真实故事所动容,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位女性坎坷又不凡的一生。
这部改编自真人故事的影片何以如此扣动人心?向来严格的影迷们为何愿意为她发声?还是让我们从这一碗水饺说起。
一碗水饺,托起母女三人
“上车饺子下车面,吃了这碗饺子,和汉洲好好过日子。”
故事是从一碗饺子开始的。
与丈夫分居两地、带着两个女儿在娘家生活的臧姑娘办妥了赴港手续,准备与丈夫黄汉洲汇合去泰国过小日子。
可在抵港那一瞬间,关于“一家四口团圆”的幻想被彻底击碎:丈夫在泰国,为了“传宗接代”又娶了老婆,还有了儿子;婆婆对她的态度充满敌意,认为她“利用我们家汉洲”。
个性要强的臧姑娘不愿意寄人篱下,她选择自己闯出一条路。语言不通、身无分文、带着两个女儿、也不懂港岛的人情世故,臧姑娘的32岁,就在这样的天崩开局中拉开了序幕。
好在,命运虽然总在戏弄这个来自青岛的单亲妈妈,她的身边也总有一双双温暖的手托着她,走过人生路上的那些泥淖。
在好心的塑料花加工店老板夫妇的帮助下,母女三人从长洲搬到港岛;经热情同乡的牵线,臧姑娘住进了红姐的出租屋,和两个女儿有了个小小的安身之所。
一天24小时,臧姑娘要打三份工,去酒店洗碗、帮病人打针、晚上还要洗电车,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有力气”。累归累,两个女儿在香港读上了书,日子也在一点点好起来。
直到,一次意外的到来。
臧姑娘洗碗时跌倒,把腰摔伤,被酒楼辞退,失去了工作的她擦干眼泪推起小推车,在湾仔卖起了手工水饺。
这是她从母亲那里学来的秘方,也是她最得意的拿手作品,可偏偏香港人不认。别的小吃摊生意风生水起,唯有这碗手工水饺无人问津。
吆喝声不够响亮就再大声点、饺子皮太厚就不断改良、简单的馅料也可以生出各种花样——因为不断调整口味,臧姑娘的水饺生意有了很大起色,就连白天驱赶这些小摊贩的警察华哥,都会在收工后来尝尝这手工水饺。
从流动小推车,到有自己的小档口,再到开店,后面的故事就更为人所熟知了,臧姑娘成了当之无愧的“水饺皇后”。
难得的是,《水饺皇后》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用“大女主爽文”的思路,去处理这样一段真实的女性人生故事:臧姑娘不是超人,她会累会痛会哭,也想过要不要就此一了百了;臧姑娘也不是完人,她会因为生意不好对女儿大吼,伤害彼此的话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水饺皇后》的故事不是“爽文”,这段经历有泪水有委屈,有妥协也有无奈,因而让人觉得真实,更容易产生共情——哪有那么多金手指和天降贵人,逆天改命的人能依靠的,一直都只有自己。
越真实,越有力量
“活人微死”“躺不平卷不赢”,这些新出现的名词指向一个共同事实: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未来何去何从变得迷茫,他们试图找到一条出路,却又不知道何谓出路。
而越是迷茫的当下,我们越需要从父辈的故事中获得慰藉与启示。
人生再艰难,能比当年臧姑娘天崩开局更难的又有几个人?不会说甚至听不懂粤语,全身上下只有几百港币又带着两个女儿的她,能够靠着一碗碗手工水饺,让女儿和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对观众而言,这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抚慰与力量源泉——更何况,它还源自于真人真事。越是真实的故事,给予人的力量感也越强,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是真实发生、真实存在的,这也意味着,臧姑娘逆天改命的经历,同样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
片中臧姑娘经历的三次绝境,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妻子的她,被丈夫抛弃,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生活;作为母亲的她,在生活一点点走上正轨的时候意外受伤,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作为老板的她,因为沟通问题被合作方通知终止合作,她要为员工的温饱而负责。
这些绝境乍一看没有任何解法,即使坚韧如臧姑娘,也曾打过退堂鼓,想过是不是干脆放弃;但哭过之后,她还是挺起腰杆,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在异乡生活努力找工作,先解决吃饭和住宿的问题;打不了零工,就自己做老板,有手艺的人不至于被饿死;终止合作,就去找新的合作方,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三次逆境不仅没有压垮她,反而激发了她的韧性,不服输不放弃不回头。观众不仅能从这位女性身上,感受到昂扬的生命力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力,同时也能为自己的人生困局,找到一点可以参考的解法——面对困境的时候,不妨从自己的长板来找破局方法。
臧姑娘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好心人的帮衬,但也与她抓住每个机会,甚至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机会有关。
臧姑娘决定卖水饺,是因为糖水伯说“湾仔那里来来去去,放工放学的人很多”。劳累了一天的人,需要吃点什么填填肚子,而且湾仔这里学生很多,他们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也热衷去宣传。臧姑娘选择在湾仔卖水饺,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你的饺子不够讲究。”彼时的臧姑娘,水饺已经卖得很不错,但她还是会对客人随口的几句话刨根问底。
饺子不够讲究,哪儿不讲究了?因为皮太厚。香港人爱吃什么样的皮子?又滑又薄的云吞皮。云吞皮怎么做?去请教隔壁云吞店老板。经过一次次反复试验与配比调整,臧姑娘的这碗水饺,做到了皮薄多汁,俘获了嘴巴挑剔的食客们。
有这么多卖小吃的摊贩,但为什么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是臧姑娘?
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外卖盒子上,这不仅是订餐电话,也是客服热线。客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与臧姑娘直接沟通,而她也会根据这些意见,迅速对水饺的口味、工艺进行调整。正是因为这份用心,这碗手工水饺才得以走向全世界。
是女性励志传奇,更是劳动者赞歌
“不是你抛弃了我们,是我们不要你。”“我的命,从来都在自己手里。”……
臧姑娘这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看到女性如何靠自己、靠所有的善意撑起一片天。从一无所有到成就一番事业,她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韧。她的人生不是爽文,是用自己的手艺、血汗、坚韧和智慧闯出了一条路。
毫无疑问,《水饺皇后》是对一位单身母亲励志故事的全方位展现,同时,它更是一曲劳动者群像赞歌。
无论是红姐那处被分割成大量“鸽子窝”的出租屋中的租户,还是码头上卖着各色小吃的摊贩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双手搏生活、拼未来。
比如,被臧姑娘称为“贵人”的糖水伯。他的叫卖声像唱歌,在“红豆沙、绿豆沙、芝麻汤圆、芝麻糊”的悠扬叫卖声中,他靠一碗碗糖水维持着自己的温饱。
与臧姑娘重逢时,糖水伯的生活明显发生了变故,他在同乡的家里跻身、那件破洞汗衫看起来更旧了,可他没有去伸手找别人帮忙,而是自食其力捡瓶子收纸板,“不要小看捡瓶子哦,能换一杯奶茶呢。”这份乐观让人鼻酸。
这些人很平凡,像大时代中的沙粒一样,被风一吹就不见了踪影。可正是这一颗颗“沙粒”,汇聚在一起,彼此温暖互相托举,才能一起迎来更好的明天。
如果没有同乡的跑前跑后,只身带着两个女儿的臧姑娘,在香港几乎没有找到住处的可能,也拿不到身份证明就此安身;如果没有红姐帮忙照顾女儿,臧姑娘很难做到一天去打三份工赚钱,更不用说出摊做老板;如果没有阿珍的仗义帮忙,臧姑娘被拖欠许久的工资也许再无后文,而那笔钱恰恰是她摆摊必需的启动资金;如果没有糖水伯的帮衬与鼓励,臧姑娘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打退堂鼓,又遭到其他摊贩排挤而离开码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但这些普通人的善意汇成暖流,温暖着他人,也温暖着自身。《水饺皇后》中没有所谓的“大人物”,它所触及的都是社会中最普通的普通人,但在他们的共同托举中,却成就了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
而这,才是观众想看到的、真正的“平民视角史诗”。
有意思的是,《水饺皇后》的上映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戏里戏外形成了一种奇异的互文——几十年前的一群劳动者,通过影像的力量,鼓励着当下的劳动者。
这怎么能不算是一份前辈给予我们的精神赠礼呢?
当命运把臧姑娘抛入绝境之中,她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双脚,一步一步地走出一片新天地。以码头上的小推车为起点,臧姑娘不仅养活了自己和两个女儿,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了“让每个人都吃到我妈妈教我的水饺”这个心愿。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曾在《扎根》中写道:“劳动是灵魂与世界最直接的对话。”《水饺皇后》以影像语言诠释了这一哲学命题。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作者丨卡卡
编辑&排版丨沈艺超
图片来源丨《水饺皇后》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