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被群嘲烂尾,它凭什么还是全球爆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05·阅读时长25分钟

51人看过
流行文化如何在争议里跨越文化隔阂,如何让不同角落的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去年底,《鱿鱼游戏2》落幕时,主人公成奇勋的反抗以溃败收场。观众心里悬着一个问题警察追查游戏岛的线索已经铺开,他们能不能最终冲破那座隔绝生死的岛屿?能不能把躲在幕后的大佬统统揪出来?能不能彻底终止鱿鱼游戏?

6月底上新的《鱿鱼游戏3》揭开最终答案。没有突如其来的转机,没有天降的奇迹反抗者的努力再次落空游戏的齿轮依旧转动,像现实里许多难以撼动的困局,固执地遵循着自身的逻辑。

这样的结局没能让所有人满意。第二季与第三季的豆瓣评分一路滑落到6.4分。批评的声音里,有对剧情重复的不满,有对角色逻辑的质疑。另一边,数据写下截然相反的结果。《鱿鱼游戏3》各种破纪录:开播首周末在全部93个国家和地区夺冠,成为Netflix史上第一部在所有市场空冠的剧集;观看人次高达6010万人,打破Netflix剧集首周末3天最高观看人次纪录;三天观看时长达到3.684亿小时……

无论如何,作为近几年全球最流行的IP《鱿鱼游戏》系列提供了一个值得琢磨的样本——关于流行文化如何在争议里跨越文化隔阂,如何让不同角落的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文|曾于里
图片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跨越文化隔阂的“创意”

在影视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创意枯竭是行业常态。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从生存竞争到人性考验,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框架都被前人探索过,观众对套路化的剧情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短视频、短剧等的冲击下,观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切割,对套路化内容的耐性持续降低。

如果《鱿鱼游戏》仅仅是一个常规的生存游戏类故事,恐怕很难激起太大的水花。《大逃杀》用封闭空间里的生死对决撕开人性的裂缝,《饥饿游戏》以未来世界的血腥选秀映射阶层矛盾,《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也用类似的闯关模式探讨绝境中的选择……想当初《鱿鱼游戏》刚爆火的时候,它也曾被质疑“抄袭”,因为它的核心框架并不新鲜:一群走投无路的人被迫参与致命游戏,输家死亡,赢家通吃。

《鱿鱼游戏》第一季剧照

《鱿鱼游戏》还是杀出了血路。过去的生存游戏作品,大多选择用直白的残酷构建世界。《大逃杀》里手持武器互相残杀,血浆与嘶吼填满画面,《饥饿游戏》的竞技场上,火焰与陷阱随时吞噬生命……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密集的血腥场景,也不是所有文化都能轻松消化这种直白的暴力表达。

《鱿鱼游戏》的生存游戏,是以“儿童游戏”的形态出现的。一二三木头人,机械娃娃转头的瞬间,让人想起童年里那个喊停的伙伴;拔河时身体后倾的较劲、弹珠滚过地面的脆响、躲猫猫的紧张与兴奋、跳绳时的同步跳动,都是刻在记忆里的反应。

《鱿鱼游戏》第一季剧照

《鱿鱼游戏》的儿童游戏是最通用的“世界语言”。这些游戏没有厚重的文化壁垒,不需要字幕翻译,哪怕是不懂韩语的观众,也能一眼明白规则。当这些熟悉的游戏与死亡挂钩,零门槛的熟悉感放大了恐惧——谁都能看懂的规则,谁都会玩的游戏,输掉的代价却是命。如此反差打破了观众的心理预期,引发强烈的认知冲突,大脑对这种不协调的刺激尤为敏感,它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认知框架来理解新的信息。

除了童年游戏,还有童真的糖果色。以往的生存游戏作品往往强调黑暗压抑的氛围——灰暗的废墟、与世隔绝的孤岛、幽闭窒息的密室,《鱿鱼游戏》反其道而行之。旋转楼梯红、黄、绿交织在一起,像是走进游乐园里;游戏的场所比如一二三木头人,浅黄地坪、淡蓝天幕、简洁规整的建筑,色调明快柔和,很像儿童绘本里的场景;装着奖金的存钱罐是透明的小猪形状,在blingbling的光照下有种梦幻的错觉;参赛者穿着色彩明快的运动服,像校园里的学生一样排队玩游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输掉游戏的代价是死亡。

《鱿鱼游戏》第一季剧照

童谣的运用也是神来之笔。很多游戏进行时,背景音是儿童用稚嫩的声音哼唱的韩国童谣,比如第三季的跳绳游戏。童谣的旋律和歌词与童年的安全感相关,而此刻它们是死亡的呢喃。观众大脑对儿歌的条件反射被强行扭曲,观看体验更加深刻。

“血腥暴力的生存游戏”的设定,在影视剧中并不显得稀奇,但给杀戮套上童真的外壳,就变成“心理炸弹”,使得全球观众在感官和心理层面都受到强烈冲击。如今的影视行业不缺技术迭代,也不缺资本堆砌,缺的是能击穿套路,打破地域壁垒和文化隔阂,并形成跨越国界的传播势能的创意。《鱿鱼游戏》具备这样的创意。

一种全球性的情绪

创意让观众进入故事,而情绪是这个时代爆款剧的核心。短剧和短视频的爆发式增长证明了情绪的力量,这些内容往往在几秒或几十秒的时间里,唤起最直接的情绪反应。通行全球的情绪往往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关,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亲情爱情的珍视、对压迫的反抗等等,它们在任何文化中都能引起共鸣。《鱿鱼游戏》系列同样抓住了这一点。

在《鱿鱼游戏》的基础设定里,一座与世隔绝的岛屿,六轮童年游戏,456名走投无路的参赛者,用最天真的方式玩最残酷的生存竞赛。每轮游戏都像幼儿园活动,输家的惩罚却简单直接:死亡。最终唯有一人能带着456亿韩元离开,其余455人将成为奖金池里的数字。

《鱿鱼游戏》第二季剧照

参与者都是被现实逼到悬崖边的边缘人。主角成奇勋代表典型的韩国底层:中年失业,离异欠债,连母亲的医药费都付不起;他的发小曹尚佑是堕落精英的缩影,首尔大学高材生因炒股失败挪用公款。此外还有外来劳工、被排挤的LGBT人士、黑帮分子、贫困母亲、偷渡客、脱北者……参赛者的背景构成一幅全球底层图鉴。正常社会的大门对他们关闭时,用命换钱反而成为理性选择。因此收到神秘邀请时,明知可能是陷阱,仍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签下协议;在参与游戏时,明知道下场可能是死亡,他们仍然不愿意退出。

形成残酷对照的是游戏外的旁观者。VIP包厢里,戴着动物面具的国际富豪们喝着香槟,用英语讨论着给谁下注——参赛者不是人、而是跟赛马的马匹一样,是“动物”、是供他们娱乐的“筹码”。他们不在乎参赛者的故事和死活,只关心赌局的刺激程度。现实世界里,蝼蚁与巨富的游戏从未停止,《鱿鱼游戏》的设定击中一种全球性的愤怒情绪——日益扩大的贫富鸿沟与固化的阶层壁垒。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社会报告》指出,受新冠疫情以来一系列危机影响,全球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指标出现逆转,极端贫困率20年来首次上升,不平等现象加剧。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最贫穷的一半人口仅拥有世界财富的2%,而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76%的财富。

《鱿鱼游戏》第三季剧照

第三季结局里,警卫队逼近岛屿时,组织者炸掉了基地。贵宾们乘着游艇远去,留下满岛的废墟和尸体。成奇勋为保护婴儿纵身跳下悬崖,他保住了人性,但没有改变现实分毫。洛杉矶的小巷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角色正诱导路人加入新的游戏,暗示这套剥削机制正在全球复制。没有正义降临,没有罪有应得,就像现实里食利阶层违法乱纪继续逍遥,为生活奔波的人依旧困在原地。很多观众其实也意识到,自己身处现实版的“鱿鱼游戏”里——只是规则更隐蔽,淘汰更缓慢,但本质上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生存竞争。

《鱿鱼游戏》第三季剧照

生存游戏也是最残忍的人性放大镜。如果自己站在那个糖果色的地狱里,我们会比剧中的人更高尚吗?在生存面前,道德有多脆弱?除了对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的愤怒,《鱿鱼游戏》系列对人性的失望——一众群像几乎都是各种“恶徒”,也击中了时代情绪。移动互联网时代看似高度连接,实则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不断加深,信任成本日益攀升。从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到网络空间的恶意攻击,从精致的利己主义到公共事件的集体冷漠,人们不断目睹人性中自私、贪婪、虚伪的一面被放大展示。社交媒体既暴露了光鲜表象下的阴暗,又制造着新的伪善,算法推荐强化了人性负面特质的能见度。观众其实一直在静待着《鱿鱼游戏》玩家们的自相残杀——这是观众的观剧预期、而人性果然也经不起考验,以至于成奇勋的人性选择被很多观众诟病为“圣父”“骚操作”。

《鱿鱼游戏》有着短剧的情绪,也有长剧的沉浸感。它理解当代观众需要即时的情绪满足,但也保留传统剧集完整的故事脉络(第一季一个完整的游戏、二三季也是一个完整的游戏)、丰富的群像塑造和人物关系……虽然短剧的观众疯狂增长,但其实长剧的观众并没有因此萎缩,只要长剧找到与时代情绪共振的新语法,观众依然愿意为它投入十几个小时。

放长线钓大鱼的IP运营

第一季的爆红,成功打响了《鱿鱼游戏》这个IP。但客观地说,二、三季的可看性和深刻性都不及第一季。从本质上说,二、三季故事都在做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游戏杀死455人,让最后一名幸存者捧走奖金。

第二季和第三季试图拓展世界观。第二季,成奇勋重新归来,誓要摧毁游戏组织;警察黄俊昊整整查了三季,终于在第三季找到岛屿,直面幕后黑手。这些支线可以看出导演制造新鲜感的努力,结果却是败笔。成奇勋的反抗布局比较“降智”,他的反抗动机可以理解,但其他游戏参与者何以“贸然”与他反抗?他也注定被轻易击败。警察线更是彻底失效——完完全全“打酱油”,警方花费三季时间追踪游戏岛,牺牲无数同伴,除了“水”戏份,贡献为0

《鱿鱼游戏》第三季剧照

第一季对人性的揭露是尖锐的,到了二、三季,这些表达依然存在,也依然熟悉。有人为活命背叛同伴,有人在道德边缘挣扎,有人用善良做赌注却输得更惨……总之,二、三季确实像是第一季的“重复”——游戏要死人、反抗会失败、人性会黑化、结局注定无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升级”。

这也恰恰是有意味的地方——第二季明明已经烂尾了,为什么全球观众仍然争相看第三季呢?以至于《鱿鱼游戏3》各种创下Netflix的新纪录

事实上,《鱿鱼游戏2》跌落神坛是“事后评价”,并不妨碍观众第一时间观看,因为第一季的确是成功的,观众本能地期待后续内容,就像追看一本精彩小说的下一章。这种心理驱动力比任何宣传都有效。 

Netflix鸡贼地将第二个游戏,拆分成二三两季。这个策略利用了观众的完形心理,观众的认知系统会自动产生“闭合需求”,即渴望将未完成的叙事补全,即使对第二季有所不满,也想知道最终结局。并且,观众在第二季中投入的时间、情感和认知资源,构成心理学上的“沉没成本”,观众因“不愿浪费已有投入”的心理倾向而继续关注第三季。还有很关键的,官方明确宣布第三季是最终季,消除了观众的疲惫感。当代观众对IP续集烂尾充满警惕,知道故事有明确终点时,观看意愿随之增强。

《鱿鱼游戏》第三季剧照

由此,《鱿鱼游戏》系列得以流行,离不开NetflixIP的成熟运作。除了被反复谈到的线下活动(比如在韩国街头立起巨型机械娃娃)、联名活动(比如PUMA卖起同款运动服)、社交媒体上的迷因传播等,将《鱿鱼游戏》打造成全球性的“社交货币”;更在于它IP运营的“见好就收”和“放长线钓大鱼”。

鱿鱼游戏》三季的体量刚刚好。第一季抓牢了全球观众的眼球,二、三季有瑕疵,也靠着前作的底子和Netflix的推波助澜维持热度,在观众还没彻底厌倦时收手。太多IP不懂这个道理。有的剧拍到第五季第六季,剧情绕来绕去只剩套路,活生生让一个IP死亡;有的电影系列,第一部惊艳四座,后面几部为了圈钱硬加新角色新矛盾,把观众的好感一点点磨没……

《鱿鱼游戏》第三季剧照

Netflix“不贪多”,但一转身,便用新的形式延续IP的生命。韩国版的结束不是终点,《鱿鱼游戏3》最后一幕定格在凯特·布兰切特神秘的笑容上,《鱿鱼游戏》这个IP跳出了韩国故事的框,变成一个关于全球生存困境的隐喻。紧接Netflix大卫·芬奇将执导美版《鱿鱼游戏》将于今年12月在洛杉矶开拍,非翻拍而是同一宇宙的延续。Netflix的“放长线钓大鱼”,反而让这个IP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完全可以预料到,美版若播出会多火爆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