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4分钟
西南群山的叠翠间藏着一方被自然厚爱的土地——这里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坚守着生态底线,被绿色不断浸润着的贵州。7月5日,爽爽的贵阳又一次迎来了关注他的客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它不仅是对贵州得天独厚生态馈赠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贵州凭借世代传承的自然共生智慧与现代创新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探索的成果汇报平台。
论坛期间,20 个围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协同治理”板块设置的主题论坛,深入探讨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这场盛会不仅将贵州世代守护生态的智慧与现代治理实践推向世界,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叩响全球生态文明对话的大门,为破解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共性难题,开启一条可触摸、可践行的现实路径。
一个“优质生态”地区的绿色家底
贵州黔灵山氤氲的晨雾中,野生猕猴跃下青翠树梢,熟门熟路地奔向山脚人家“蹭饭”;北盘江大峡谷清澈见底的碧波里,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华秋沙鸭舒展着优雅的羽翼,成群结队地在这片“秘境桃源”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云雾中的北盘江大桥
这些生动鲜活的日常图景,并非精心编排的表演,而是贵州优质生态地区真实动人的生态场景,每时每刻都在诉说和谐共生的奥秘。
威宁草海 李晋峰/摄
提及贵州的绿水青山,经常有人笑言是“老天爷赏饭吃”。确实,这片土地的生态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漫步贵州,你会邂逅憨态可掬的黔金丝猴在林间腾挪,或是神秘的黑叶猴在崖壁间矫健攀缘。低头细看,梵净山冷杉、贵州苏铁等特有植物诉说着千万年的地质传奇。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则在群山间熠熠生辉,鬼斧神工的丹霞与喀斯特地貌共同挥毫,绘就一幅气势磅礴、举世无双的天然生态长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 粟海军/摄
凭借这份得天独厚的绿色家底,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赛道上处于领跑地位。
不过一旦深入贵州腹地,与当地人促膝长谈,你会恍然:“老天爷赏饭吃”只是故事的序章。贵州之所以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成绩,密码来自在地人千百年来与自然共舞的生存智慧中,流淌着天人合一的基因。
从江县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便是个典型的例子。岜沙人对树木有着特别崇拜,爱林护林的传统代代传承。如有人盗伐树木,一经发现,便要按照《村规民约》补种苗木,这是苗族人民朴素却深刻的自然观。他们深知森林是生存的根基,要以这种方式维持着生态平衡。
图为锦屏文书。锦屏文书是以贵州省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侗族人民长期从事以农林生产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图源:锦屏县人民政府网站
清水江流域的各族人民则通过订立契约,确立“不可滥伐”的古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森林资源。这些对自然的敬畏和合理利用的理念,成为贵州山地文化中宝贵的财富。
明代人葛镜利用清水江流域的丰富木材资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在福泉修建了一座桥,人称葛镜桥。图为葛镜桥航拍。尹刚/摄
当然,守护这片绿色宝藏,同样离不开现代智慧。
位于黔西北的毕节,通过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从2012年到2022年,森林面积从1736.05万亩增长至24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3.10%攀越至约60%,森林蓄积量也从2126.12万立方米上升至6210余万立方米。十年砥砺奋进,裸露的岩山重披绿装,是贵州人用汗水与坚韧写在大地上的绿色宣言。
赤水的乡间公路 刘朝富/摄
贵州还创新地推行了“林长+庭长”协作机制,设立梵净山环保法庭等专业司法机构,建立河湖长制与八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每一条河流都设立“监护人”。
黔南荔波小七孔
截至2024年,贵州全省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高达99.2%,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与此同时,贵州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达99.1%,PM2.5浓度低至20.7微克/立方米,真正实现了空气常新、蓝天永驻。
纵然是天赐的绿水青山,也需要一颗颗敬畏之心去呵护、一套套智慧之策去维系、一双双勤劳之手去耕耘。贵州优质生态的炼成,源于对自然刻骨铭心的敬畏,成于代代相传的素朴智慧,立于敢为人先的制度创新与矢志不渝的绿色坚守。绿色家底的赓续,是责任与行动的结晶。
高颜值与高产值:
“贵州样本”的辐射效应
长久以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都进行着一场拉锯战,对很多地方而言,“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产值”似乎是一对“既要”“又要”,不可兼得的矛盾体。但对贵州人来说,生态从来不是发展的沉没成本。当苗家阿妹背着竹篓穿行在雷公山的蓝莓林间,茶农指尖的新绿在湄潭茶海泛起涟漪,人们渐渐读懂,这片土地上每一寸绿意皆可生金,每一滴清泉皆能载富。
黔东南的云雾深处,江口蜂农李祖江让“靠山吃山”的祖训有了新注解。他逐花而居,梵净山五倍子的雪白、乌桕的金黄、刺槐的素洁次第点亮蜂箱,酿出的蜜自带山野芬芳,借电商平台飞向全国,每年为他带来20万元收入。更动人的是,300余户乡亲追随李祖江“与花共舞”,在青峦环抱中捧起了甜蜜的饭碗。
江口蜂农李祖江所在的石阡县佛顶山温泉 唐哲/摄
这仅仅是绿色交响的一个音符。遵义湄潭的万亩茶海间,采茶女的竹篓里不仅盛着春芽,更装着土地的生态智慧。春采茶、夏收菌、秋掘药、冬赏雪……60万亩茶园构建起“茶树—食用菌—中药材—文旅”的立体产业链,使每亩土地的综合产值突破3.2万元,让15万茶农的笑脸比春茶更明媚。数据无声但有力。当绿色经济占比从2017年的37%跃升至2023年的46%,贵州已经用实践表明,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产值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琴瑟和鸣的协奏曲。
遵义凤冈茶海 李利亚/摄
要将自然禀赋化为发展势能,制度创新是那把关键钥匙。贵州首创“含绿量”政绩考核,将生态指标嵌入发展脉搏。毕节将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等12项生态指标与GDP同权重,促动干部的思维从“重经济轻生态”转向“生态经济并重”。七星关区以森林覆盖率60%为考核硬指标,赫章县将石漠化治理成效挂钩绩效,“护绿有回报、增绿有动力”的闭环就此成型。
赤水河上的茅台镇
赤水河的碧波里,流淌着贵、云、川三省的新契约:10亿元共治资金,让上游青山常在、下游绿水长流;雷公山下的雀鸟村,一场静默的“林权革命”温暖了世代守山人:重点生态林赎买,每亩地获偿4800元。老猎人得以放下猎枪成为护林员,背篓阿妈在游步道叫卖山珍,“守绿人”终成“享绿者”。
以制度为刃,贵州正切开旧模式的枷锁,让绿色生产力破茧而出。
铜仁梵净山(上)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下) 陈东升/摄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探索越过山坳,成为生态脆弱区的通用解法。
梵净山的黔金丝猴廊道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范本,树冠间跃动的金色身影是共生共荣的鲜活图腾。工业领域,煤炭与磷矿褪去“傻大黑粗”的旧衣。在六枝特区,“煤—焦—氢”链条点石成金,黑煤化作高纯氢,单线年产值200亿元。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的落户,让磷矿石从“论吨卖”的肥料蝶变为新能源电池的“芯”密码,“贵州造”电池装进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动汽车。绿色涟漪悄然扩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区域。
乌蒙大草原及风力发电装置 胡春/摄
如今,矗立乌蒙山巅,贵州的群山依旧,却赋予了崭新含义。从牺牲生态求发展到守护生态促发展,从依赖资源拼速度到创新制度谋长远,“贵州样本”的生命力正在无声滋长。它让世界相信,怀敢为人先之勇,秉心系民生之情,绿水青山不仅能化作金山银山,更能成为烛照全球生态文明的星火。
生态文明非空中楼阁,而是可触可及的现实图景,每个人都能在发展的画卷上描摹属于自己的绿色年轮。
延展与升华
黔地密码如何转译为全球话语
“贵州样本”的价值不止于滋养一方水土。此刻,乌蒙山间的生态智慧与制度创新积蓄起澎湃势能,走向更广阔天地,与世界对话,贡献于全球生态文明的共同未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是连通地方实践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通道——这里不仅传递山水秘语,更锻造着属于全人类的绿色语法。
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影响力逐年递增。十数年的光阴里,它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的思辨、非洲酋长的古老智慧、跨国企业的绿色蓝图,更见证了中国从生态觉醒到范式输出的蜕变。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
其背后则是主办方精心构建的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论坛将《巴黎协定》实施路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国际生态前沿议题引入贵州,让这片山地省份的生态实践始终与全球趋势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贵州样本”也借助论坛的影响力,将黔地密码成功转译为全球语言。
黔西北毕节石漠荒山上崛起的5372万亩新绿,梵净山为黔金丝猴编织的喀斯特生命廊道,湄潭茶海“每亩3.2万元”的立体产业链,赤水河流域“三省共治一江水”的契约精神……这些用汗水书写的生态答卷,因其直面生态脆弱区发展与保护共生的普遍挑战,经由论坛的系统梳理与生动呈现,为面临相似境遇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主题为《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协同行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的高端对话。会议主持:论坛咨询委员会中方召集人潘家华。对话嘉宾: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世界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詹内什·凯恩,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驻华代表涂瑞和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主题,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延展与升华。
这场在盛夏举办的国际盛会,不仅规划了开幕式、主题论坛、绿色招商等丰富活动,更首次邀请国际组织深度参与承办。20场主题论坛中,11个有国际机构加入,4个由其独立主办。跨越山海的互动意味着,论坛不只是单向的经验输出,而是形成“贵州方案—国际讨论—在地转化”的闭环,让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真正成为可触摸、可复制的实践指南。
国际气候与环境治理青年论坛现场。来自清华、剑桥、牛津、哈佛等高校的青年代表、专家、学者与各界人士与会并展开深度讨论
十五载耕耘,贵州已然从优质生态地区成长为文明传薪者。“五个服务、五个助力”的战略目标清晰昭示,这片土地的探索不只是中国的注脚,更是全球生态文明拼图的核心组件。当非洲土地用毕节“退耕还菌”技术重焕生机,拉美河流借“河湖长制”重现清波,贵州以朴素的实践证明,最好的国际话语权,诞生于大地深耕的脚印之中。
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贵阳生态科普馆)
自下而上的反哺,丰富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工具箱,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成为重塑世界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星火。
贵阳大数据科创城 石照昌/摄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回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绿色文明的“传播革命”。当苗寨护林传统与区块链融合为“数字林票”,当北盘江中华秋沙鸭的振翅声接入全球生物监测网络,那些深藏群山的地方叙事正通过论坛的转译与传播,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史诗的华彩章节。
这或许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核心奥义:让贵州的绿色印记,熔铸成地球家园的共同基因,为2025年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对话,奠定厚重的价值基石。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幸鹏
校对丨李佳艺
作者丨履贲中郎、五布
图片来源丨贵州省委宣传部、锦屏县人民政府网站、佟鸿庆、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