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19·阅读时长8分钟
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但是真实践起来,不少人发现“怎么跟想象的不一样”?
有人买好机票奔赴远方,特种兵似得密集打卡了一圈,看过什么早就忘了,只恨不得马上回家瘫倒在床上。
有人下定决心充实自己,终于翻开买了多年的书,最终却在手机屏幕中迷失了自我。
《余命十年》剧照
其实,我们灵魂的愉悦程度,不是取决于走了多少个地方、买了多少本书,而是取决于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有没有做好准备再出发。
你有没有试过,换个角度,世界会变成怎样奇妙的样子?
当你不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会看到同一纬度下有荒漠有水乡,同一经度下有白昼有黑夜,同一海拔高度有森林有草甸。
唯有站得更高,整个世界才会不一样。
如果你已经不满足于困顿在格子间中,想与更广阔的世界相遇,三联×《中国国家地理》发起联合征订,为你提供向外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向内丰盈自我的力量。
▼限时五折,点击了解
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领略到贺兰山的远山如黛,黄河口的半江瑟瑟,喀拉峻的绿草如茵,嶂石岩的日照金山......
在《三联生活周刊》,即使在一方天地,也能够前往边境小城探访融合的美味,抵达全世界最孤独的岛屿目睹18世纪晚期的海上叛乱,穿越到明代感受古人的雅趣与享乐……
现在订阅,只要5折,即可获得:
三联用户还能领取独家福利:
③《中国国家地理》2025 年阿克苏增刊1本(价值 38 元)
有了他们,明天醒来,你的世界就会不一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好在哪?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有什么你觉得内容好,至今依然在读的杂志?”,高赞答案中,有很多人提到了《中国国家地理》。
作为拥有75年历史的老牌人文地理杂志,翻开《中国国家地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枯燥”,而是“震撼”。
阅读它,有一种“洗眼睛”的快感,仿佛世界上的奇观都被置于眼前。从荒野绝境、文化遗产到小众旅行地,每一张图都让人惊呼“太美了”。
图自2023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王然
图自2013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陈渊
这些代表了国内风光摄影的最高水平的照片,背后是国家地理团队75年来对极致风景和深度内容的执着追求。
为了一个选题,采编团队会实地考察上万公里,为了一张图片,摄影师通常会爬冰卧雪、风餐露宿。
夏至日,《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深入北回归线附近的天坑,为了捕捉到“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现象的直观证据。图自2020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向航
但是,如果你因为图片过于精美,就误以为这是一本旅游杂志或摄影杂志,那就太低估它了。
它的主办机构,是有“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因此,《中国国家地理》一直恪守着“内容为王”的第一宗旨,不但展示美,还要讲述美景背后的地理科学和人文内涵。
为了确保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国家地理》大部分选题由科学家参与制作,极高的选题制作门槛,保证了杂志中的内容无法被模仿或替代。
那些你无法前往的自然奇观和向往的旅行目的地,考察团队都会带你一起抵达。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最美的沙漠,其腹地的准吉格德湖受水温、水量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湖水变成了浓郁的玫瑰色。图自2021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林立锴
纳雍嘎簸雪峰拥有宛如龙脊蜿蜒的“刃脊”,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气势。图自2023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张翙羽
里面的新知洞见,不但颠覆认知,还好看到停不下来:
沙尘暴还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在极旱地区植树造林并不科学;
倘若没有青藏高原的隆起,华东、华南地区将是一片荒漠。
……
地形地貌、气候风俗等课本上常见的知识点,也有全面分析:
图自2022年第2期《中国国家地理》
蜿蜒曲折的莫日格勒河河道与因“截弯取直”而形成的牛轭湖,共同诉说着河流的发育史。图自2012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摄影/杨孝
开通联合会员,《中国国家地理》一年十二期实体杂志包邮到家。拥有它,等于拥有了——
旅行爱好者的高阶秘籍;
有品位家庭的书架必备;
青少年提升知识储备的锦囊。
▼限时五折,点击购买
当然,在这些深度话题之外,“生活圆桌”“个人问题”栏目还为你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人生活的通道。
为音乐爱好者呈上
2007 至今的《爱乐》电子刊
为阅读爱好者呈上
2018 年至今的《读书》电子刊
▼限时五折,点击购买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