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夜爆火的全国“顶流”,何以感动无数普通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13·阅读时长23分钟

76人看过
从赛场上的奋力拼搏到赛场外的集体共鸣,苏超呈现出一种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苏超”启示录



一项初衷为了重振江苏足球的赛事,在政府的全程托举和民众的热烈参与下,成为现象级的赛事。“苏超”不仅迅速融入了文旅元素,激发了城市的消费活力,持续的高热度还让它成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从赛场上的奋力拼搏到赛场外的集体共鸣,苏超呈现出一种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主笔|黄子懿

“没想到后来会这么火”

2024年12月初,江苏省足协执委、南通海门珂缔缘俱乐部的创始人李太镇突然接到一份通知,要他奔赴南京参加一个会议。那时候他所在的珂缔缘俱乐部因为经营困难,正在由国资介入进行股份制改革,但进展并不顺利,他的妻子还生着病。李太镇感到有些绝望,写了好几封辞职信放在抽屉里,随时准备不干了。但这次参会之后,他有了一种感觉:“要在迷茫中看见阳光了。”

召开会议的原因源自一周多前的一场球赛。2024年11月24日,全国寒潮已至,中超联赛等主流体育赛事都进入了休赛期,南京奥体中心却在这一天举办了一场足球赛,对阵双方是南京队与苏州队。这座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体育场在当天涌入了3.2万人,达到了开票上限。现场热烈的氛围下,苏州队以1∶0战胜了南京队夺得冠军。比赛结束后,很多球迷久久不愿离去。

这场友谊赛性质的比赛并未在全国引起太多关注,却在江苏省内产生了极大影响。江苏曾是中国足球版图上的一块重要拼图,江苏队(江苏足球俱乐部)曾在辉煌时期于2020年11月夺得当年中超联赛冠军。但2021年2月底,江苏队被苏宁集团宣告停止运营,创下“夺冠即解散”的“金元足球时代”奇观。那之后,江苏全省对足球的情感空窗期已有五年之久。其间虽一直有南通支云、苏州东吴等地方球队活跃,但这些地方队伍很难填补起全省13市、8526万人的情感空白。

2020年江苏队夺得中超联赛冠军,但很快宣告球队解散。心碎的江苏队球迷五年后终于有机会在苏超中重聚(ICphoto 供图)

此外,苏宁解散江苏队的同时,也解散了球队下面的青训梯队,导致很多江苏的足球人才外流。李太镇的俱乐部也在这期间陷入困境。在金元足球鼎盛时期,他的俱乐部有本地的建筑业巨头提供资金支持,青训球员也不时会被大牌俱乐部相中,有转会费收入和培养费收入。但自2021年后,青训球员失去了向上传输的渠道,“我求爷爷告奶奶,都再也没有一个俱乐部来挖人了”。困境之下,俱乐部在2023年由政府接手后开始了“股改”。

顶级俱乐部被迫解散后,江苏省一直想要重振足球事业。近些年,如何推动足球事业的发展也是国家体育事业的一大重心。202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要在“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建设16〜18个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试图以城市为单位去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做一些改革性的先行试点探索。全国一共有16个城市被先后列为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江苏的南京和苏州皆入围,是广东省之外唯一有两座城市入选的省份。

为了践行这项政策,江苏省在2024年入冬后举办了首届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由南京和苏州进行两回合对战。一座是省会城市,一座是经济领头羊,这种省内的双城德比(指恩怨对手之间的比赛)引起了极大的民间反响。比赛从场地到流程一律遵照顶级联赛标准运作,两回合比赛一共来了超过5万名现场观众,线上观战人数更是超过100万。

这场比赛结束后,为冠军苏州队颁奖的嘉宾是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赛后不久,江苏省政府就召集省体育局以及相关部门开会复盘,商讨类似的城市友谊对抗赛能否扩展或延续。李太镇也接到了参会通知。他回忆,在会上他和很多业内人士提议:为什么只弄南京和苏州的对抗赛?其他城市也是有实力组队参赛的。最后,会议决定全体投票,决议是否要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下文简称“苏超”)。结果是全票通过。

“当时是希望借此带动全省的足球热潮,普及足球文化。”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省里决定要办苏超后,江苏是全省联动、各地发力把这件事推进下去,前后花了不到半年,“江苏本身也是体育大省,有全省联动的传统”。

“比赛赛制和报名规则都是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的。”李太镇说。他在2025年2月撕掉了所有的辞职信。“但说实话,从整个赛事的策划者到下面所有的执行者,没有一个人想到后来会这么火。”

苏超孕育出了一种城市共同体的氛围,让普通人也有了一种为城市战斗的融入感(黄宇 摄)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玩法

苏超的第一轮比赛在2025年5月10日、5月11日打响。那时候,各个城市的反响和冷热度还有高有低,不太一致。揭幕战是镇江vs扬州,于5月10日下午在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举办,现场来了约1.8万名观众。次日,南京队在主场五台山体育场对阵南通队。这场日后被证明极具话题性和观赏性的“南哥”之争,当时的门票还是免费赠送的,但即使这样也只来了6000多人。

最初设置苏超赛事规程的时候,主办方最担心的也就是没有观众,因而所有比赛基本都被安排在了周末。每个赛区还被要求场馆条件不得少于2000个座位,场地有天然草皮、有竞赛的区域功能房就行。“当时也是想着毕竟第一年办,万一搞个特别大的场地没人来,冷场也不太好。”王小湾说,没想到很多地级市在执行落地时都很重视,第一轮就有至少10个城市按照高标准,拿出了当地的体育中心来举办比赛了。

江苏民间原本有悠久的体育传统。本刊记者在盐城看到,城市的边边角角、老旧工厂,开发商的闲置地块,都被改造为健身场所:通榆河高架桥的桥洞,被改造为长廊一般的羽毛球场和足球场;1968年建立的、现已废弃的肉联厂,被改造为大型室内滑冰场;还有曾经的“燕舞收音机”生产基地,被改造为一个包含10余种运动类型的健身广场。江苏也曾是个足球大省。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江苏省内一共诞生过近20支职业级的球队,遍及苏南、苏中各地,苏北则有很好的草根体育氛围。苏超给了这些民间体育传统一个颇具规模的舞台。

“本质上讲,你可以理解为江苏省给自己办了一届世界杯。”一位江苏地方足协人士对本刊评价,“以前中国可能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一个足球的赛事产物。它是由政府来调动很多公共资源,亲自下场提供很多公共服务产品、搭好台子,进而又让全省的老百姓来做唱戏的主角。这原本是奥运会和世界杯上才有的玩法。”

5月28日,苏超第三轮比赛之前,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公众号“南京发布”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文章,将江苏“十三太保”之间的德比与世界足坛各大知名德比作了同维度的对比,还引用了“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笑点话题,像是要以足球之名给“散装江苏”做一个官方认证。因为历史上历经多中心转变,江苏13座地级市之间本身就自带一种“民间德比”的基因,而足球作为世界第一的团体运动,自然就成了这些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最好载体。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火遍全网,很快引发了苏超的热度与讨论。四天后,南京队对阵无锡队就被网民们戏称为“盐水鸭对阵水蜜桃”。这一次,南京队的主场门票3分钟就被抢购一空,五台山体育场来了15669人。后来据统计,苏超第三轮比赛的场均观众达到了15025人,比第一轮翻了一番。

苏超赛场上,球迷在看台上的奋力呐喊往往也是比赛精彩的组成部分(黄宇 摄)

江苏各地政府则敏锐地感受到了互联网上的热潮,快速在线下做出回应。很快,几乎所有比赛全部被调整到了当地最好、最大的体育场来举办。面对数万名观众进出的巨大流量,每座场馆内外都充斥着本地公安、安保、电力、医疗、移动信号抢修等各类后勤保障人员。一位地方体育局领导认为,此时的苏超已经超越了比赛本身,成了各个城市之间的一种比拼,“拼服务、公共管理、文旅联动等多个维度的水平”。

这是很多职业俱乐部难以想象的。因为在相对市场化的职业联赛中,比赛日的办赛成本往往是一个支出大项。尤其是在2023年后,当演唱会等文娱消费经济走红,办赛的场地费、安保费都在水涨船高。一位西部某大城市的足球俱乐部负责人这样对本刊算过一场比赛的办赛成本:体育场租金10万元起步,贵的大型场馆要30万元,安保和设备费约在70万〜80万元,合计在100万元上下浮动。部分地区会减免场地租金,但安保、工人、闸机、围挡等设备的费用都要由俱乐部自己掏钱。多数职业比赛也面临观赛人数的限制,只能开放80%的看台。这些都是职业比赛票价相对较贵的原因。而作为对比,苏超的主办方却是政府,不仅场地、安保、后勤完备,座位全开,票价也是惊人地亲民,价格从5元到20元不等。很多场次还会赠送远超票价成本的礼包。

江苏省级层面的重视,与疫情之后的文旅消费热不无关系。如今从政府到百姓,人们都已意识到,体育不仅是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起到一种凝聚人心、打响地域名片的作用。在苏超之前,演唱会在全国遍地开花,贵州“村超”“村BA”等通过体育赛事提高本土名气的模式也已被验证,而淄博烧烤、“尔滨”的火爆则说明了互联网爆点传播对一个区域的文旅消费可以有着现象级的带动作用。

苏超也是如此。政府亲自下场,引导了一场有关地域文化的网络狂欢,这种“官方造梗”的尝试迅速引爆了社交网络裂变。赛事火起来之后,江苏省内几乎所有地级市都推出了相关的看球文旅套餐和优惠券,以吸引客队和外地球迷前来观战。常州、徐州等地提出为客队球迷免景点门票,南京和泰州也不甘示弱,推出“看球+美食+美景”的旅行套餐。据统计,端午节三天假期内,就有9万名观众带动了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进入6月,江苏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行业销售收入的增幅分别攀升至90.7%、46.5%。苏超前六轮比赛之后,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2.7%。

如今几乎每一场苏超比赛都是一票难求,现场人山人海(黄宇 摄)

经济效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赞助商。一开始,苏超的赞助商只有6家,赛事走红后很快增加至近20家,数量已超过了中超联赛,费用也涨至300万元。在常州,一家名为“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街边小店靠赞助苏超一举成名。店主是一对来自哈尔滨的夫妻,最初只是因为有亲戚的孩子在常州练体操、想要支持一下常州体育事业而赞助,却以较低的金额获得了与多个知名品牌同框的曝光。这幅草根广告牌亮相后,大量食客慕名而来打卡,比赛日更是一座难求。而整个过程中,常州主办方坚持契约精神,并未因烧烤店的原始赞助费低而撤下广告牌,也给当地的营商环境做了一次最好的广告。

苏超赛场外的市集也有一种嘉年华般的热闹,氛围甚至超越了中国很多职业赛场(黄宇 摄)

7月下旬,本刊记者在江苏采访时,看到苏超场外的“第二现场”热度非凡。每到比赛日,各大城市的餐馆都要提前订座,广场和商场人山人海。没有抢到票的观众喜欢聚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在夜色与饮酒中观看自己城市的主队奋战。在南通,一个主场比赛全市要设立192个官方第二观赛点,涌入22.6万人,近乎实现了一种“万人空巷”的热烈。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这样描述那种火热:“我们只有年轻时经历过两次这种场景:一次是2002年看中国男足踢世界杯,另一次就是1984年看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在苏超的赛程规则里,规定每队可以有不多于三位现役职业球员,这个数量刚好是一支球队的中轴线。“类似于职业联赛里的‘外援’。”王小湾说。但参赛的现役职业球员必须满足至少一个条件:1.身份证号前四位为代表市属地;2.现拥有代表市户籍;3.现拥有代表市学籍;4.曾在代表城市职业俱乐部一线队效力五年(含)以上;5.曾在代表城市学习五年(含)以上。

这些细则让苏超既有比赛的观赏性,又保证了赛事的草根性和地域本土性,因此感染了更多当地普通人进场,哪怕他们此前并不特别关注足球。人们爱看苏超,是因为热爱球员们场上纯粹的拼搏精神,热爱场下观众的齐声助威与不吝掌声。它让普罗大众难得地拥有了一个能肆意呐喊的公共空间,构建起了一种城市共同体的情感联结,让民众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对于家乡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感。这种感情纯粹而真挚,也无关分数、排名和输赢。大量的新晋球迷在大夏天走出空调房,自愿来到酷暑的室外,为球队排练和做志愿服务。这些新鲜面孔遍及男女老少,还有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群带娃“宝妈”。

江苏因教育“内卷”而闻名全国,高考竞争激烈,应试压力极大。很多城市家庭因而会被裹挟着进入一种单调而疲乏的生活方式中,一人全职带娃,一人挣钱养家,家庭的公共生活空间往往被简单地压缩为“两点一线”。而苏超的爆火却像是在这些平凡的日常中撕开了一条裂缝,为这些家庭打开了一个透气窗口。在赛场之外,我们看到,这些妈妈们不再只是负责照料孩子的家庭司机或专职厨师,她们穿上球衣、化上美妆,走进热浪中的球场,在热浪声中呐喊,释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展现的激情。

7月20日,球迷在常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看球(黄宇 摄)

对于忙于暑期补课的孩子们来说,苏超更是一种全新体验。过去多年里,江苏的应试教育体系都习惯于强调竞争、分数和排名。这种堪称惯性的国民教育观念,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会内化并折射为一种只看输赢的“唯金牌论”。但在苏超赛场内外,失败不再意味着被嘲笑或低人一等,拼搏和奔跑追逐的过程也远比结局更重要。

当常州队连续一球未进,几乎快要输掉所有“笔画”时,他们收获的却是来自全国的掌声与鼓励。当泰州队因伤退役的厨师鲁张宇、淮安队39岁的村支书戴虎、镇江队的空调维修师许俊杰、盐城队17岁的少年门将严子航能够站上赛场的时候,他们就已然是人们心中的城市英雄。哪怕他们被更职业和成熟的球队所击败,人们也会发自内心地发现,原来竞技体育的价值从来就不仅在于胜负输赢,更在于真实生命的热烈投射。这或许才是苏超在情感和价值观念上最珍贵的馈赠。

(记者夏杰艺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苏超”启示录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苏超”启示录:政府搭台,“草根”唱戏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黄子懿
  • “散装”江苏从何而来?(黄子懿
  • “苏超”德比(黄子懿
  • 在热浪中呐喊:“苏超”赛场内的人(黄子懿
  • “苏超”为何成为现象级赛事?(吴淑斌
  • 足球“南哥”背后:一个草根俱乐部的逆袭(黄子懿
  • 最具“少年气”的球队是怎样炼成的?(夏杰艺
  • “十三妹”接梗记(夏杰艺

| 经济 |

  • 市场分析:出口为什么又超预期了?(谢九

| 文化 |
  • 专题: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简短的介绍(苗炜
  • 专题: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一起做书(顾真
  • 专题:生命的结晶(肖一之
  • 文史:那个漫漫长冬(卜键

| 专栏 |

  • 邢海洋:北京的酒店赚不到钱
  • 李敬泽:有福
  • 袁越:黑塑料与微塑料
  • 张斌:在美网来一场约会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本周新刊

“苏超”启示录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