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裴楠
2018-06-23·阅读时长3分钟
十年前刚工作那会儿,住处距离单位两公里,作为一个新手经常加班,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七八点下班是常事,然后一个人走路回家,华灯初上的街道,车流不息,很享受一个人的孤独,走走停停,带着忙碌一天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两年后石头先生分得一套小房子,距离单位三公里,我们买了一辆很贵的电瓶车,笑称它是“电瓶车中的法拉利”。他先送我去单位再折回去,上班都不远。大冬天,他老寒腿套上厚厚的护膝,带着头盔,我躲在他背后,寒风呼呼。
早上他老嫌我磨叽,在他催促声中我慌慌张张找鞋子找手机,“砰”的一声,他气呼呼的摔门而出。我气急败坏飞奔着赶公交车,有段时间公交车车载广告上反复播放一则VIVO手机广告,美女弹着钢琴青春可人很是养眼,但是看的多了腻烦的要吐,两只眼又没地方看,坐车成了一种折磨。那时候闲的蛋疼,在本地论坛上发帖骂公交公司。
两年后我们买了一辆汽车,石头嫌我车技臭独占汽车不让我开,每每坐在副驾驶上都要听他的专题讲座——如何开车,像一个念经的唐生。偶尔我强烈要求当司机,他便以教练自居,以“教科书的形式”要求我,打转向灯晚了,刹车踩猛了,都要挨他一顿数落,我不服气反驳几句,被他骂“开的这么烂还不谦虚”,我常常气的差一点气绝身亡,汽车成了专制城堡,吵架专用场合。干脆我也不坐了,天天乘出租车,一月个月五分之一的工资捐给出租车公司。
那时候“碎片化学习”一夜爆红,逻辑思维、樊瞪读书会、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纷纷兴起,知识突然爆炸了,唾手可得。罗胖讲过一个故事,北京交通拥堵用在通勤上的时间要一个两个小时,一个创业刚有起色的姑娘放弃开车,花钱雇了个司机,她利用路上时间联系客户继续工作,工作效率飙升。
通勤路上争分夺秒,一夜之间路上都是捧着手机带着耳机的年轻人,脸上露出谜之微笑,谜之专注,游离于这个世界。“碎片化学习”不亚于改革开发初期深圳街头打出的“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只不过换成了“时间就是成功”。
我在通勤路上听到很多新词,“巨婴症”,“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思维”、“狐狸型性格”等等,一个新的知识大门豁然开启,用新的知识解释眼下时代现象,第一次知识和时代发生直接连接,如触电般颤动兴奋,恍惚觉得自己踏上了时代的鼓点,奔跑在光明大道上。
然而,这种兴奋感没持续多久便开始厌倦,大脑转速跟不上罗胖的语速,一枚枚“知识胶囊”消化不良,貌似懂得很多道理却无法转化成现实,焦虑感与日俱增,压迫感让人喘不过气。终于有一日,胃里的咖啡翻江倒海,耳朵被鼓噪得发热,窗外霓虹灯闪烁幻灭感弥漫全身,在晕车的催化下吐出一口污秽,骇自己一跳。这是不能滋养心灵的知识,还是与自身经验脱节陌生知识带来得不适应症?从此拿下耳机,取关网红导师,清心寡欲,听听音乐,或是闭目养神,在日复一日的通勤车轮上漫无目的地看着窗外的风景。
后来我看到这样一段话:
真正改变命运的其实并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带给你能力的提高。当一个人学习新知的时候很爽,大脑瞬间get到,然后觉得一切事情都能够了解:物理的、世界的、经济的、人生的,等等等等。但是,真正把这些想法落实到实处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且在这中间,你可能不是瞬间秒懂,而是需要慢慢爬坡的过程,当一个人忍受不了这漫长的爬坡,他就会特别喜欢下一次知识的快感快感再快感,疯狂的刷干货。时间一长,你会发现你的眼界格局越来越高,但手脚越来越笨,最后彻底成为一个知识瘫痪的长颈鹿。这段话把准了我的脉,刷新知识的快感落实不到实践中,反而会变的眼高手低,徒增焦虑。以成功学为出发点的知识系统,尤其会让人成为“知识瘫痪的长颈鹿”。
去年老李出国,终于没人跟我抢车,几次众目睽睽之下反复倒车入库的尴尬之后,车技大长,顺顺溜溜,无所不往。上下班路上听听收音机,碎碎念的生活经,无厘头的笑话,好听的通俗歌曲,一个人关上车门放空思绪,手握方向盘桓前进,对生活和人生掌控感油然而生,上下班路上的幸福感攀升很多。
文革时期沈从文和黄永玉都被打到,从交往过从到目不敢视,一日两人被批斗时擦肩而过,沈从文目不斜视扔来一句话,“要从容啊”。时代改变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焦虑一点也没变,奋力奔跑生怕被时代甩在后面,也许我们也可以从容一些,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自己的领地里顾盼自雄,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即可。
发表文章2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人
裴小姐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