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节气征稿|冬天里的老电影

作者:138*****489

2018-12-19·阅读时长3分钟

245人看过
人们成天与苍蝇为伍,它们三五成群一会儿落到馍馍上,一会儿又飞到灶台边,然后又飞去案板上,有时又分崩离析各占山头,并不把在场的人放在眼里。哪像现在啊,住在楼上一个苍蝇没有。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经济繁荣,国富民强,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眼看就要从2018次列车转乘2019次专列,即将踏上共产主义的新征程。

    如今人们生活舒适、优越、吃穿不愁。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闷了去购物、逛街、跳广场舞;累了坐在大房子宽敞的客厅沙发上看电视(错过了还可以回看),上网聊天、玩游戏,各种娱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总之日子过的越好,越容易想起过去在农村生产队时那些艰苦的岁月。

    我躺在今日柔软舒适的床上,不由得想起农村那冰冷的大土炕。夏天炕凉还不打紧,就是蚊叮虫咬的滋味不好受。白天身上、头上虱子咬,夜里老鼠嗞嗞叫,蚊子直嗡嗡,跳蚤咬了你“兴奋地在躺着的人与褥子之间乱蹦哒”。人们成天与苍蝇为伍,它们三五成群一会儿落到馍馍上,一会儿又飞到灶台边,然后又飞去案板上,有时又分崩离析各占山头,并不把在场的人放在眼里。哪像现在啊,住在楼上一个苍蝇没有。

    最难熬的是冬天,虽然生产队农闲没活儿干,待在家里,棉衣穿着也和外面冷得差不多,索性便拿上绳子去野外拾柴火,为了多攒柴火烧炕取暖,双手冻裂好多口子,手背的口子用力一震就会淌血,钻心的疼。柴火大都用来烧饭、烧炕还舍不得。每晚入睡,被窝冰凉,双脚蜷着不敢往下伸,早上起床,棉衣凉的不想穿衣服。

    三九寒天,每天早上醒来,横竖木条十字交叉用绵纸糊、桐油油的窗户上就多厚的冰。有趣的是窗户上的雪白的冰凌像一棵棵一排排的松柏大森林。前面的枝干粗、松叶肥,越往深入看逐渐缩小,由清晰变模糊,仔细观察,似人形、像花朵、各种图形,千奇百态。直到眼睛被窗户上的雪白刺的视物不清,这才起床穿那冰凉的棉衣裤。

    这还不算有趣,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每当离年傍近,村里要组织文艺宣传队排练歌舞、样板戏。适龄青年,爱好文艺的都踊跃参加。我虽然出身“富农”,居家是被专政的对象,也没被拒之门外,并且因为有点文化,除了担当报幕之外,还排练了歌舞《插秧忙》;扮演过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主角李铁梅;演唱了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张淑敏、李炳淑演唱的《龙江颂》选段《人换思想地换装》。

    春节到了,大人、孩子穿着整齐、花花绿绿的新衣,拎着板凳涌向学校广场看演出。

    这还不是我最大的情趣,最大的情趣就是看电影,虽然当时有那几个样板戏,也偶尔有放映队来村里放一场电影,但毕竟那时电影片子有限,所以对我来说最欢喜的就是冬天农闲,去父亲工作的电影院看电影,一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从没见过的电影明星大照片,足足有二十几位,个个英俊潇洒,眉清目秀,年轻漂亮 。走入影厅,座无虚席,就连走廊、台阶都水泄不通,人满为患。粉碎“四人帮”以来, 那些文革时期被打入“冷宫”的老电影纷纷出台亮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电影院空前的热闹起来。那些天,我看了很多好片子、老片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歌舞电影《洪湖赤卫队》、戏曲电影《野猪林》、故事片《家》、战争片《南征北战》、抗美援朝影片《英雄儿女》……诸多影片争奇斗艳重现荧幕,数不胜数,在这之前真不知有那么多好影片、老电影。

    那年冬天,简直尽尝一顿电影大餐,甚至不知哭湿了多少块手帕,自己不苟言笑,息怒不形于色,但当看到影片里男女主人公命运悲惨受苦受难时,便泪流满面,哭个江河湖海泛滥成灾,替主人公的命途多舛捏把汗,直到她们苦尽甘来,守得云开见月明,才长舒一口气。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老电影、老演员至今不能忘怀。赵丹、上官云珠、祝希娟、于洋、庞学勤、白杨、王心刚、于兰、秦怡、王晓棠、王丹凤、谢天、田华、谢芳、张瑞芳......等老艺术家们,记住他(她)们,让岁月带不走他(她)们的名字。

ben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138*****489

发表文章2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0人

我就是豆乐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