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投稿】交换阅读

作者:亓昨非

2019-01-27·阅读时长2分钟

1043人看过
从小学到大学,交换阅读始终与我相伴,无论是书籍还是它背后的故事,都是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记忆中,我所读到的大部分书籍都是通过交换得来的。

小学的教室设有图书角,每到开学初,同学们便在老师的组织下从家中带来三到五本书籍,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读书角的书架上,一个班级三十多人,聚集起来便是一百多册书本。它们被大家传阅一学期后,才能在期末清扫教室的时候再次回到主人的手中。

由于各人阅读爱好的不同,这些书籍的种类也各不相同。记得我每次都会带上一册经典版的《儿童文学》杂志,而好友则会选择带上一本科学画报,除此之外,印象中还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曹文轩的《草房子》,以及现在大火的杨红樱和秦文君的作品。

当然,并不是每一本图书我都喜欢,不过在这种模式之下,我的确接触到不少风格迥异的作者和作品。

中学的班级不再有专设的图书角,取而代之的是校图书馆。不过由于手续复杂,我倒是更习惯去几条街外的市图书馆借阅书籍。

这些借来的书本连同购买的图书一起,成为这一时期我与人交换阅读的主力。说起来中学阶段的交换阅读与小学阶段的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只是题材和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唯一不变的是《儿童文学》杂志。记得同桌也很喜欢这种一期两本的杂志,我们便约定一人买一期,杂志到手先读一本,再互相交换,继续阅读余下的一本,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初三。升入高中,因为不在一个班级,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后来,她说她不再喜欢《儿童文学》。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回忆与她互换杂志时的欣喜与激动。

等到大学,换上智能手机的我逐渐依赖于电子阅读,几乎与书店绝缘,图书馆虽然也去,借来的书籍却时常临近超期还没翻过几页,只得潦草地翻阅一通,确定有兴趣才会考虑通过续借把它读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二。

一天深夜,我缩在被窝读小说,许是版本的原因,错别字接二连三地蹦出来,直刺得我兴致全无,索性退出软件找人闲聊。朋友安慰:电子书嘛,错别字多很正常,我还读过被吞掉好几段的呢。我闻言更加忧愁,从此以后,能找到实体书绝不读电子版。

因此,我寝室的桌面上时常能见到成摞的书本。久而久之,舍友便喜欢来我这里淘书,挑到中意的,便捧走阅读,顺便留下自己的借书证,聊以弥补我借书证上被占的书位。舍友自己也有借书,于是,时隔一年,交换阅读又悄然走进我的生活。

从小学到大学,交换阅读始终与我相伴,无论是书籍还是它背后的故事,都是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毕业后,不再与人朝夕相处,也很少在办公室见到个人书籍,交换的活动随之搁浅。但是偶尔也会和朋友互相交流最近阅读的书籍,倒也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交换阅读。

这种以书籍为媒介的交换阅读如同一眼清泉,浅吟轻唱,使我受益匪浅。

文章作者

亓昨非

发表文章4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60人

我以我心写长歌

中读认证读客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