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繁花落尽,皆是不响(一)

作者:杲子

2019-07-29·阅读时长7分钟

117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4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上月底去看了繁花第一季,虽然下雨,美琪前面挤满了人。而且不到时间不让进。我只好先自去隔壁的恒隆转了下,却发觉自己对奢侈品早无兴趣,于是就坐在楼上的MUJI里,继续看文本,毕竟几年前看的,已经记不得很多的细节了。反正是我这几年最为惊叹的小说,完全颠覆当今小说西式的写法,反而传承了一种古老的叙事方法和结构,文本长但句子短,琐碎松散又绵密互应,白描写法却又写尽意识流,类似传统章回体,却又在先后30年内来回时空穿梭。有人说它传承红楼梦、金瓶梅一脉,我倒觉得更接近宋话本、明清拟话本三言二拍、海上花列传这一线。这是传统说书人至通俗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某种程度上,金宇澄更接近一个当代的说书人,用上海的语言写上海的流俗和上海市井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变迁,折射出30年的时代命运。

作者是有大的野心的,还有什么比上海更能代表中国的变迁呢?


一,人物的选择

繁花里没有绝对的主角,都是群像,人物着实多,据说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位。书里着墨较多的人物,男有阿宝,沪生,小毛,陶陶,康总,前三者是一以贯之,可以视为相对男主;女的人物似乎更多,着墨最多的应该是李李,接下来是汪小姐,蓓蒂,姝华,梅瑞,雪芝,小琴,银凤,以及各色太太。

怎么把书中扁平化的人物立到舞台上,首先就存在怎么从万般乱絮中抽取线索的问题。

我到剧场拿到一份人物关系表。大约有23个角色,说明导演和编剧颇费了一番苦功来梳理人物关系。并且有所侧重地把第一季的故事进行了编排。第一季的故事,可以说是男主戏,主要是围绕阿宝、小毛、沪生三人展开,附生了李李,姝华,汪小姐,银凤,小毛娘等女性角色。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物呢?其它的人物怎么呈现?不清楚剧本是否已经编好,或者当初想分一二三季时就已经有了侧重和架构,后二三季又如何呈现?

虽然金宇澄曾经坦言:他不想把《繁花》演成了男女感情戏,更不想变成七十二房客。但是明显搬上舞台故事性包括情感性必然成为一种表演的主题,那么从呈现的结构上来说,基本是这样的:阿宝捉对李李;小毛捉对银凤;沪生面目模糊一点,好象没有专门的对应女性,他的感情生活在书里就是模糊的,除了寥寥几句讲到梅瑞是他的前女友,讲到他那永远在国外从未露过面的妻子白萍;而三者都模糊地对应着姝华。男女感情戏,其实是折射了时代命运的变化的。我还是庸俗或者浅薄地喜欢看故事,尤其是男女情事。这也是话本小说最初的源起,讲兴衰讲离合讲欲望讲猎奇。

我记得二十几年前,每每从图书馆借来三言二拍,兴冲冲地一头栽进去,最爱看的当然是那些简短而粗俗的故事,里面形形色色的公子小姐、男女僧人、小官吏、做生意的小市民,无不生猛而原始。里面的性也讲得直白,格调不高,可是却不觉得肮脏。每每关键时候,看到书缺页被撕毁,只能暗自叹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变过。没有高过。也没低过。它就是这样泥沙俱下地往下走着。这样的传统传承给了繁花。只是少了道德劝诫的功能。因为三言二拍讲尽市情之后,往往会加一个教化的尾巴。它里面的价值观是杂混的,无所顾忌的。

而放到繁花,价值观要更单一得多,就是世俗化的一面,没有教化没有判断也没有对错,不评判,慈悲中深含冷意。这些普通市井中的男女:阿宝来自旧社会遗老遗少,有一个资本家的爷爷,爷爷那一辈有着市中心淮海路的大花园别墅,一个与自身家族决绝走上革命道路(地下工作)的父亲,一个遗少风格的伯父;沪生则是军管家庭,父母均为部队人员,这是一种中间阶层;阿毛出生寒微,住在下只角普陀的亭子间,一个性格鲜明的劳动妇女母亲和一个面目模糊几乎没有出场的父亲。三人显然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解放初的社会阶层是短暂的,随后随着大时代变革,上、中、下分流又合流,仍然分流,最后同归(当然第一季里没有讲到阿毛的死)。六十年代,阿宝和沪生们摆脱原有阶层,与小毛殊途同归,阿宝来到浦西的万人户,沪生的家庭。整个社会成了平层。转到九十年代后,阿宝们又借改革大潮回归到外贸经营商等有钱人阶层,沪生则回到律师精英阶层,阿毛仍然处在不变的社会下层,淹没消失。

文章作者

杲子

发表文章8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33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