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Write
2019-08-12·阅读时长2分钟
灵感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家的所属词,就像它的定义是“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这样的创造力让我们得以主宰社会,并确保它不断前进。
灵感的宝贵毋庸置疑,甚至专门有本书叫《作家的灵感宝库》,内容共分为二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划定了一种类别,如奇幻、爱情、拯救、成长等等。每种类别下又列举了数十个与之相关但毫无联系的情景片段,以供“作家”寻找灵感。作者在前言里面给出了这本“灵感辞典”的使用指南,同时说明书中每个情景片段的灵感来源——他积攒多年的几十个笔记本。就这样,作者从笔记本中获得灵感,又为读者编写了一本“灵感辞典”。
如今,做什么都需要灵感,人们要想更进一步就不能墨守成规,应用最多的情况莫过于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在工作中寻找灵感,普遍的做法大概是一场网上的头脑风暴,在数不清的“灵感库”和机智回答中寻找答案,不过这样收获好点子的机率有多高呢?
也许实际不是我们预想的那样,WNCY的主持人Manoush在演讲中说,她曾为领导要求增加节目听众人数寻找灵感,然而她发现,“这和作家的文思枯竭不一样。不是那种有东西等待被发掘的障碍,而是根本什么都没有!”Manoush所有的时间都被手机占用了,她回忆上次收获好点子的时候竟然是在推婴儿车。
一些写作者给出了他们收割灵感的方法。马伯庸在TED演讲时说“脑洞是可以练出来的”。他的方法是创造一个“无聊的时刻”,比如在地铁上被挤得不能动弹、手机没电、飞机延误很久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一本书,不断地充实它的内容:故事、封面、作者、八卦等等。等到虚拟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想象力也会不断绽放。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中也透露了他总结出的创意法门:出去散步、培养直觉、写下每一件事情,但保持你的文件夹凌乱——一些琐碎的日常小事。
因此,当我们正视“灵感”这件事,回想日常生活,也许会发现灵感往往降临在那些无聊的时刻,像是可以思考人生的“洗澡黄金15分钟”,以及早上醒来盯着天花板发呆,突然就茅塞顿开了。
你的好灵感从哪里来?什么样的情景让你开了哪些脑洞?或者你正在为什么题目困惑?欢迎向我们来稿,分享那些灵光一现的时刻。
【征稿主题】
脑洞的日常
【投稿要求】
1000字以上,畅所欲言;
署名必须为中读用户;
仅对文字进行征集。
标题请注明:生活圆桌投稿|XXXX
【投稿方式】
1.打开中读APP,点击页面右上角“+”,写长文;
2.标题格式:【生活圆桌投稿】XXXXX;
3.输入正文后,勾选“生活圆桌”专题再进行发布。
【投稿福利】
入选稿件将发布在《三联生活周刊》中“生活圆桌”栏目下
稿件一经采用将获得稿酬500元
发表文章540篇 获得47个推荐 粉丝9081人
中读官方投稿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