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投稿】找灵感

作者:晓田

2019-08-16·阅读时长2分钟

532人看过

高一时,我负责黑板报,有两位同学,书法写得好,轮流做我的搭档。其中一位同学,拿到我准备的文字,刷刷几下,十几分钟就写完,很是畅快。

另一位同学就有意思了,要对着空空的黑板,左思右量,还要写写擦擦,相同的工作量,磨磨唧唧两三个小时,才得以完成。他唉声叹气辗转又思量的空隙,我问他在干啥,他答:

找灵感。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灵感”这个词,导致之后很长的日子里,我一直以为“找灵感”=“磨洋工”。我私以为,很多人都像我那位十几岁同学一样,以为灵感是一种感觉,要等意识浸入到某种环境,微醺醺然,半知半不知,发挥出高水平创作力。

也许,灵感的魅力就在于,江湖上有它的传说,却没有它的画像。人们津津乐道得到它或者失去它,却无法准确定义它描述它。

有过灵感的人告诉我,自己与灵感总是不期而遇,有时候万事俱备,灵感却不肯来;有时候根本没有准备,灵感却突然天降……

灵感虚无缥缈,如天上云,如水中月。

这也太难以捉摸了。

为求简单,我更愿意换一个方式理解:灵感,就是字面意思,“灵”,就是万物有灵的“灵”,“感”就是感知力。

万物有灵,我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也是花、鸟、和自然空间的感和恨,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共频共振,这种感知力,就应该是“灵感”,吧? 

不囿于寻找时有时无的感觉,而刻苦努力地精进修行自己灵的感知力,即灵感。为与灵感长相会,我有三招。

第一招,保持身心健康。成为一个精光锃亮,机灵敏锐的“灵感接收器”。

第二招,看世界。用眼睛看,也用心。近处的路边,公园,远方的郊外,更远处的城市、高山和大海……,换一个环境,与陌生人交谈,让意识在自己和山川树木之间自然流动。

第三招,走灵感走过的路。翻书,翻画册,看大大小小的展览,那些灵感曾经驻足的地方,草灰蛇线,看得多了,也许能悟出灵感出现的规律。

拉开架势,摆好招式,问我何日能缚住灵感,灵感……我也没见过,我也不知道。

以上都是费话,以下才是箴言。

我有缘结识一位画家,不知不觉已经和她交往十三年,各自囿于生活,每年我们能见一两次。她从十几岁就意识到自己有创作天赋,每年我见她,都是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状态,总有新的作品和画稿绕她周身。她一直在努力突破,希冀自己的创作能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画画,是孤独而辛苦的,要约束自己,一日日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着,有时画得深入,三五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换姿势,一抬头才发现一天又过去了。很多作品,要虔诚地,心甘情愿地这样持续工作,一两个月才能完成。一根线条,要演练千万遍,才能画出圆润又挺拔的意境。

灵感,就在这种长期演练与探索的日子里,回转着盘旋着,和它每一次欣喜地不期而遇,都是对自己数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创作,珍贵的馈赠嘉奖。

灵感是凤凰,找也找不到,不如勤勤恳恳,种下一棵梧桐树,他日枝繁叶茂时,自有凤栖梧。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晓田

发表文章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