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珂
2020-07-20·阅读时长3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你好,我是沈珂,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
在我们开始走进波伏瓦的哲思世界之前,我想首先有必要跟大家聊一聊波伏瓦作为“哲学家”的这一身份。波伏瓦作为一位作家,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作为女性主义的思想家,有《第二性》的巨大影响力。那么波伏瓦究竟能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家”呢?事实上,这一身份无论在法国或是在中国,在评价波伏瓦的时候都遭受到了质疑,甚至是否定。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来自波伏瓦本人的叙述;二源于她和萨特的关系。
波伏瓦能否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家?我们先看看她自己的说法。波伏瓦曾在访谈中声明,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这 一判断基于她对“哲学家”狭义的、传统的定义,也就是说,她所谓的哲学家应致力于建构宏大的哲学体系,比如像黑格尔、萨特。从这个意义上说,波伏瓦所做的,确实并没有构建起一个体系。但其实这一声明是断章取义的以讹传讹。因为波伏瓦紧接着也认为,自己可以被称为哲学家,因为她接受过系统的哲学学习,获得了哲学学位,通过了哲学中学教师资格的考试,教授哲学,也从未间断过哲学的思考。
当然,波伏瓦口中,是与不是之间,也夹杂着历史背景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的法国乃至世界,对女性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并不友好,甚至会想当然地予以排斥与否定。在男性独领风骚的领域,一位女性声称自己是哲学家,无疑是危险的,那会让她很快落入两难的境地,正如《第二性》中我们所熟悉的那段叙述:当女人参与抽象概念的讨论时,男人常常会说:“您这样理解,因为您是一个女人。”而女人可以有两种反驳的方式,一种是说:“我这样理解,是因为事实如此。”但是这句话消解了“我”主体性;另一种是,“您意见相反,是因为您是一个男人。”但显然,这样的反驳方式不会被采纳,作为一个男人的事实没有特殊性,男人即等同于人。因此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一个相较于过去以一种更宽容、更友善、更平等的姿态接纳女性的努力、女性的能力和女性的成就的时代,也是时候还以波伏瓦的哲学思考以合法的地位。
因此,当波伏瓦以少有的女性思想家、哲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依然由男性几乎占据全部江山的“和思想家一起漫步”这一栏目时,我们至少应该感到欣慰,为波伏瓦拓展哲学的理解、为自己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努力而欣慰。
其次,波伏瓦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有颇多争议,这也因为她与萨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思想上都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对普通读者而言,认识波伏瓦往往是从“萨特的女人”、“女萨特”、“萨特的终生伴侣”类似的称谓开始的。与萨特的关系成为讨论波伏瓦绕不过去的话题。因此波伏瓦也被冠以双重性的角色:与萨特情爱关系中的“女人”以及与萨特智性关系中的“追随者”。
众所周知,萨特与波伏瓦在相爱不久便已约定了一种颠覆传统的爱情模式:“契约婚姻”,即双方不结婚,但又是亲密的生活伴侣,不互相欺骗,不互相隐瞒,真诚相爱的同时,各自保持爱情的独立自由。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写作上、思想上、智性关系上的对话,以此达成的另类“亲密”。这种亲密,在很大程度上又被解读成在生活之外,在作品之中,波伏瓦对萨特亦步亦趋的追随,对萨特存在主义的阐释与运用。或者说,在思想上,她是萨特的小跟班,她的作品只是借用文学的形式来阐述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已。
而事实是,19岁的波伏瓦便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青年笔记》中记载的早年所受的哲学熏陶及对身边问题的思考,四卷回忆录中呈现的那个热爱写作、将自由作为毕生追求的波伏瓦,她对存在主义重要概念的丰富(比如对“他者”的理解),对萨特思想的伦理学补充,都是对“从属”认知最有力的驳斥。正如她曾说,与萨特在一起,“我的独立性并没有受到威胁。我从不盲目地赞同任何一种观点、任何一个决定,我总是首先对它进行分析,然后依靠自己的判断来接受它。”
10岁便立志成为作家、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据说第一名的萨特是因为考了两年)的波伏瓦,从未停止思考,从未停止写作,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这也造就了波伏瓦在法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哲学的文学表达,还是文学的哲学阐述,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波伏瓦的文字从未离开过哲思,存在主义的哲思。
为了更好地印证这一事实,在下一节中,我将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至少对这一书名)、也是波伏瓦公认的代表作《第二性》,跟大家谈谈波伏瓦创作这部著作的动因和背景。
好,这一节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下节见。
一起跟随思想家
回望20世纪
发表文章8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144人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多年来从事波伏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