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强
2020-08-06·阅读时长9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董强,欢迎和我一起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巴尔扎克——文学中的拿破仑。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被碎片化、被神话的巴尔扎克。
在浩瀚无垠的文学世界里,巴尔扎克无疑是个神。他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我有时会很怀疑,落实到许多人身上,他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与他本人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套巨著的名字——《人间喜剧》。同样,我很怀疑,落实到许多人身上,《人间喜剧》也只是一套书名、几本书的书名、或者几个人物的名字而已。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
绘于1842年
图片来源:The Paris Review
我的感觉可能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具体地来看一下,在很长时间内,假设有一个疯狂热爱巴尔扎克的中国读者,他想了解巴尔扎克,在整个汉语语境中,他能读到什么?当然有收入中学课本里的《欧也妮·葛朗台》,还有《高老头》。其他呢?有《幻灭》《夏倍上校》《贝姨》《邦斯舅舅》等等,也都是傅雷先生的译著。傅雷先生的译笔抵达哪里,一个中国读者的眼光就最多能抵达哪里。我说“最多”,是因为有谁真的读过《搅水女人》《赛查·皮罗托盛衰记》?还有一些其他人翻译的,比如,《舒昂党人》《交际花盛衰记》,又有谁听说过《婚姻的生理学》?谁又读过《三十岁的女人》?
当法语翻译家施康强翻译出《都兰趣话》的时候,有谁会问:这本书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占什么位置?或者说,它跟《人间喜剧》是什么关系?罗兰·巴特有本著名的分析巴尔扎克的著作,叫《S/Z》,专门解构了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有谁读过《萨拉辛》?另一部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不知名的杰作》,被称为是对现代艺术最早的预言。又有谁读过《不知名的杰作》?或者更简单:好吧,我们都知道,葛朗台是著名的守财奴,那么,他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欧也妮·葛朗台》,而不是《葛朗台先生》?
到了上世纪末,《巴尔扎克全集》(30卷)终于在国内面世了。似乎,全面认识巴尔扎克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究竟有多少读者,会去阅读三十卷中的所有作品,且不说众多不同译者必然会造成的风格上的不统一,甚至人名上的不统一,明明是同一个人,也让人误以为是另外一个人。同时,假如不了解《人间戏剧》的结构与逻辑,只恐怕,即便读完了全集,也依然看不到它的全貌,反而会被淹没在近百部作品之中……
事实上,关于巴尔扎克,我们但凡提出稍微深入一些的问题,绝大部分人就回答不上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巴尔扎克无疑被大大地碎片化了。而且,由于他被神化了,有一种固化的话语围绕着他,出现在大量雷同的外国文学史、百科全书词条或媒体转载的专家解释中,使得人们怎么也绕不出一种僵化、固定的形象。有多少经典作家与作品,都被这样的僵化语言缠绕着,就像裹尸布缠绕木乃伊!所以,我今天讲巴尔扎克,特别希望能还给他一个整体感,特别想还给大家一个活生生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画像,约1911年绘
图片来源:Marie Vaudouer
其实,即便是在法国本土,巴尔扎克的作品首先是一个人们为了考上大学而必须阅读的中学课本选读,或者是参考阅读中的必读书。一个仿佛跟当下的生活失却了联系的“经典”作家。有一天,一名法国女士因为心情郁闷,偶然踏入了如今属于巴黎十六区的巴尔扎克故居。巴尔扎克在去世前的好几年内,一直生活在那里。她看到了巴尔扎克起居的地方,见到了巴尔扎克著名的咖啡壶,尤其是巴尔扎克几乎天天端坐在那里埋头写作的小桌子。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攫取了她。她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一个如此简陋、狭小的地方,一个矮小而粗壮的男子,用一张纸,一杆笔,凭空构建出了一个由近百部作品组成的、拥有两千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的想象世界。照英国人的说话,巴尔扎克的世界是一个“比生活更大的世界”,A world bigger than life。她自己也想不到,在巴尔扎克的故居里,她竟流下了眼泪。后来,这位女士开始关注巴尔扎克,就在两年前,她写下一部专著,叫《巴尔扎克与我》,她本人的名字叫提蒂乌·勒科克。这本书,表达了一种感觉,那就是,直到今天,巴尔扎克还依然跟“我”,也就是每一个人,休戚相关。按照巴尔扎克故居纪念馆的馆长伊夫·加涅的说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巴尔扎克。但前提是至少知道巴尔扎克是谁,写过什么,为什么这么写。
那年我们在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一起讨论,因为陈丹青请他做了一个关于巴尔扎克的展览,题目非常有意思,叫《我的文学叔叔巴尔扎克》。是的,巴尔扎克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有好几代人都受过他的培养,像个亲人一般。但真要细究一下,又发现他如今跟我们是多么的遥远。今天,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看看这位曾经的文学叔叔,看看他如何离我们即远又近,或者说,如何把他重新拉近。
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非常好记:他恰好是整个19世纪的上半叶,不多不少。他生于1799年,也就是18世纪的最后一年,卒于1850年,也就是19世纪的最中间一年。当他把自己的《人间喜剧》的宏伟目标告诉自己的朋友时,对他最为信任、对他的才华最深信不疑的人,也会脱口而出:“上帝啊!愿上帝让你足够长寿,好完成你的事业!”然而,在作家中,即便在人均寿命还不是很长的19世纪,巴尔扎克也算是英年早逝的。他真的是活生生被写作累死的!
▲巴尔扎克故居,他在此住了七年
我们来看看他的作息时间:一天只睡4个小时。哪四个小时?晚上8点到12点。也就是说,午夜时分,当人们开始进入熟睡的梦乡时,他开始工作了。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当人们醒来时,他才去睡觉休息。他不休息!一宿不眠的他,就跟什么也没发生似的,跟常人一样,正常工作。写作,再写作。只有一直工作到夜幕再次降临时,当有些人又开始困意上来时,他才歇息。而当人们真的被浓浓的睡意席卷的时候,他醒来了。然后通宵达旦,然后紧接着白天工作……所以,一天50杯咖啡的故事,不是传奇,而是一个肉身真正需要的兴奋剂。在一本书即将出版之前,他的睡眠时间就更少了:他把床放到印刷厂里,印出一页改一页,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当他给远在波兰的情人——后来在他去世前一年成了他的夫人——韩斯卡夫人写信的时候,他会自豪地告诉韩斯卡,他的情书是多么的珍贵,因为那是用从他仅有的两小时的睡眠时间里挤出来的时间写的,也就是真正用生命写就的情书……
所以,巴尔扎克只活了51岁,但他的工作时间,假如我们相信8小时工作制的话,竟然胜过了一个一直不退休的百岁老人的工作时间。对于巴尔扎克来说,这是某种能量守恒的定理,就像他在让他崭露头角的小说《驴皮记》中所讲述的一样,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会让那张代表人生的驴皮缩小一点……在《人间喜剧》总的前言中,他提到,一个人如果需要真正长寿,那就必须什么都不干,保存能量。所以,连巴尔扎克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与时间赛跑,而且最终没能跑过,没能完成自己的宏愿,但他留下的,已经足够让他傲视群雄,就好像西班牙的天才建筑师高迪,他的作品即便未完成,就已经让人惊为天人了。
▲巴尔扎克的书房
巴尔扎克生于巴黎南部的图尔。这是一个位于卢瓦尔河边的中等城市。他家族的原名叫巴尔萨斯,到了他父亲那里,才改名为巴尔扎克。而他,则给自己的名字加了一个代表贵族身份的“德”字。所以,严格地说,巴尔扎克的正确译法,应当是“德·巴尔扎克”,只有一部小说,是以“巴尔扎克”署名的,其余都是“德·巴尔扎克”。——但如果那样的话,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能就没有那么家喻户晓了,毕竟巴尔扎克念起来顺口多了。他家里希望他学法律,他确实也做过公证人的助理,而且在巴黎大学的法学院注册了法律,就像他笔下著名的男主人公拉斯蒂涅。他很早就想自由创业,办过印刷厂、书店,甚至想跑到意大利去开采银矿,结果都不成功。反倒是他少年时的文学志向,让他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路。但即便是这一志向,也险些没能实现:有谁能想到,这位几乎成了文学家的代名词的巴尔扎克,在年轻时,遭遇过致命的打击。中学毕业时,他提出要成为作家。他父母答应给他一、两年时间试一试,他发奋写下了五幕诗剧《克伦威尔》。有点法国文学史知识的读者,一定知道另一位大文豪雨果写过《克伦威尔》,而且雨果的《克伦威尔序》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最早的宣言之一。但巴尔扎克其实比雨果早好几年写了克伦威尔。跟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他父母请一位当时著名的文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读一下小巴尔扎克的处女作,看看有没有前途。那位院士先生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你的儿子应当可以从事文学创作之外的任何工作!”这位院士也可能因为这一句话,才在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名字——或者也没有留下,因为此刻我就想不起他的名字来……
所幸的是,巴尔扎克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一边被迫从事一些谋生的职业,比方说,给公证人当助理,当一个小印刷厂的老板,铸造铅字,出版莫里哀和拉封丹的书,也就是做书商,等等。一边继续从事创作。他的机遇还是有的,因为巴尔扎克年轻的时候,也就是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小说作为文学体裁,已经开始变得重要,读者群越来越大,种类也很多,历史小说,情感小说,探险小说,奇幻小说,等等,所以出版商愿意出钱,甚至组织大批年轻没有名气的作家集体创作。这个现象,非常像我们现在的网络小说。巴尔扎克就用各种各样的笔名,甚至不署名,参与集体创作。这种练笔的经验,让他渐渐形成自己的文学观和文学风格,并开始发表一些自己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并首次使用巴尔扎克的名字,发表了《驴皮记》(1831年出版),一部带有奇幻色彩的小说,一举成名,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最后成为最伟大的小说家。他一生献身于创作,一直单身,跟波兰的韩斯卡夫人维持长期的情人关系,直到去世前一年才结婚。即便结婚之后,两人也没有在一起生活多长时间。韩斯卡夫人更多地是在巴尔扎克去世之后处理了他的债务。
▲巴尔扎克常去的波蔻咖啡馆
巴尔扎克的一生,都在给与别人一些最佳的建议,而自己在实践中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小说,被认为是最好地抓住了金钱的本质,他在书中分享各种发财致富的妙方,在生活中却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做一样,亏一样,直至债台高筑,留下了一生都在四处躲债的声名。他对巴黎的生活迷恋不已,却一直对自己出生的外省情有独钟。他的笔下仿佛以男主角为主,然而,他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使他成为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之一;他被人认为虚荣、浮夸,追求奢侈生活,实际上却独自一人耕耘不辍,做着文学上的苦役犯……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专家下了定论的、没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在后来的生涯中,将完成文学中的壮举,将小说这一体裁,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贵的地位,并在文学领域,完成了拿破仑在军事上的壮举,也就是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帝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假如他们都有原型的话,那些原型早已灰飞烟灭,而他的人物,依然比真实还真实,通过阅读、改编、电影、电视剧,等等,随时活龙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按照19世纪另一位法国大作家、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说法,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甚至连一名女看门人,都有她的天才之处。
那么,巴尔扎克究竟做了什么,让他几乎成为文学的代言人?或者说,巴尔扎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他的《人间喜剧》,究竟意味着什么?巴尔扎克的名作,比如《高老头》,比如《幻灭》,比如《贝姨》,究竟有什么高明之处?以及最后,巴尔扎克的现实意义在哪里?我接下来就分四个部分,分别来加以讲述。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下节课我们要聊聊巴尔扎克对文学的贡献,本次课程中涉及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可以在文稿中查看,感谢大家的收听。
打卡啦!中读君课后作业时间:
聊聊你看过的第一本巴尔扎克的作品~
如果你还不曾完整读过一部巴尔扎克的作品,听完本讲,
你准备选择哪部小说开启自己的巴尔扎克阅读之旅?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共读经典
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发表文章12篇 获得110个推荐 粉丝560人
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