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羲之、《兰亭序》、魏晋书风

作者:张星云

2020-08-19·阅读时长12分钟

820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24个字,产生6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徵明《兰亭修图》(局部)(故宫博物院供图)

兰亭集会

自汉起就有一种风俗,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人们都要结伴去河边游玩嬉戏,沐浴春风,以消除晦气和不祥,这种习俗被称为“修”。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王羲之50岁那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亲朋好友谢安、孙绰以及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0余位文人雅士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行“修”之礼,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40余位名士列坐溪边,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沿曲折的水流漂行。羽觞漂至谁的面前,谁就要取觞饮酒并赋诗。若未能即兴成诗,就要罚酒三杯。在这次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聚会中,王羲之与朋友、子侄等人共赋诗37首,事后人们将诗篇汇编成集,并以宴集地点“兰亭”命名,称《兰亭诗集》。由于王羲之声望很高,在众人的推举下,他即兴为诗集写就了一篇序言。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疾书,一气呵成地写下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绝代书法作品《兰亭序》。

据说王羲之回家酒醒之后,意犹未尽,“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第一版的精妙再也不能求得。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极尽“天人合一”之道,是自己一生中的佳作了。

不过这场永和九年发生在会稽兰亭的集会何以造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其时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已经4年,这是他最后一段仕途生涯。他曾在30多岁被征西将军召到武昌做幕僚,后由参军升任长史,再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在好友扬州刺史殷浩的劝说下,到京师任护军将军,与领军将军同掌中央军队。但王羲之不愿掺入殷浩与桓温的权力斗争,苦求外放,最终被派到浙东,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此时的王羲之远离东晋政治文化中心建康,又有谢安、孙绰等志同道合的名士友人相伴,自是从容自在。

王羲之从49岁至59岁期间,出守会稽到赋闲会稽,既是他人生中的最后10年,也是他作品最好的10年,除了《兰亭序》之外,《袁生帖》《寒切帖》《初月帖》《蜀都帖》《中郎女帖》《七十帖》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就。虞龢曾经整理刘宋宫廷收藏的王羲之书法,写成一篇《论书表》,其中说王羲之早年书迹“未有奇殊”,“既不足观,亦无所取”,而晚年在会稽的10年里,“乃造其极”。南朝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写得更直白,说王羲之赴会稽之前,书法“犹未为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

而能够终成“第一行书”,中国书法史学者刘涛对本刊解释说,这是因为“王羲之是魏晋书风的受益者,也是新体书法的集大成者和完成者”。在重视门阀名望的魏晋时代,留名青史的人许多出自名门,王羲之也不例外。琅琊王氏是两晋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其祖父官至尚书郎,父亲官至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马睿的丞相。出身名门,他的家学背景成就了他日后的书法才艺,王氏家族在当时一向被人称为翰墨之家。而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出自河东安邑卫氏,西晋时卫氏的卫瓘、卫恒父子也都是有影响力的书法家。16岁时,王羲之转师叔父王廙,后者曾担任过晋明帝的书画老师。按照王廙《孔子十弟子图》题,那时少年王羲之已经展露出“书画过目便能”的天赋。所谓“集大成者”,是因为王羲之吸取了汉末善草书的张芝,和魏国善行书、楷书的钟繇的长处;所谓“完成者”,是指王羲之经过革新将“钟张”两人擅长却还带有古老隶书遗意的楷书、行书、草书,全面推向新面貌。

魏晋书风的发展也带来新的审美价值:汉魏之际群星闪耀,在“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精神气候里,文字书写也不再仅仅是书面交流的文字形态,而是文人用以“寄兴”的手段,用来表现“风度”的凭借。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103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魏晋风度

士族 隐逸 田园 清谈 造像

1697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