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冶
2020-09-10·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卢冶,上一节我们谈到了侦探推理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和定义,今天继续跟大家聊侦探推理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暂且来谈三点。
第一点是最直观的,对于最广泛的普通的读者来说,侦探推理小说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
侦探推理小说涉及到逻辑学、法医病理学、精神分析学、数理化等各领域的知识,是连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学桥梁。特别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知识,让我们有一种轻松的拥有感,它可能比“言情”类的小说更有智商价值,同时它给你的那些知识表面上看,是你不需要太多纠结的,这就不像那些纯文学的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等都让你觉得深奥沉重,它提供的知识是让你有获得感,又不会特别执着的那种,所以在所有的类型文学当中,就属侦探推理小说的折旧率和流通率最高。而且,就像我们刚刚讨论过的,它提出问题,最后一定给出答案,这就让读者很安心,不像纯文学和惊悚小说那样让我们一直纠结。因此,喝上一杯咖啡,捧着一本侦探小说,享受解开谜团的快感,是多么惬意的午后时光。
但是,大家也明白,提供知识这个特质,有些其它类型文学比如科幻文学,也都具备,所以知识并不是侦探推理文学最本质的特色。可能除了理工科的同学,应该很少有读者会真的痴迷于纯物理性的密室诡计,比如凶手是怎么运用力学方法把门锁上的,或者像“尸斑在死后多久产生”这类东西,增加一些外在的知识,其实并不是侦探推理小说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
我要讲的第二点和第三点,才是这种文学独有的功能。
第二点就是侦探推理小说对写作者影响巨大。立志成为作家,成为编剧或者新闻记者的人,或者在生活中想要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要迅速掌握各种写作的基本技巧,经典的侦探推理小说是很好的入门教材。
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先锋文学作家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确切的统计过,有多少著名的诗人,画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都喜欢读侦探推理小说,其中还有人自己尝试写作。这些人包括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哲学家本雅明,福柯,罗兰·巴特,戏剧家布莱希特,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丽,伟大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和艾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美国诗人奥登,还有狄更斯,劳伦斯,等等,这些都是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此外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的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也都是侦探文学的爱好者,今天的川普喜不喜欢不知道。看上去不像喜欢的样子。
我们回来看。可以说,整个人文学科当中,无论你是从事文史哲哪个专业,学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讲故事的套路,都是一门基础学问。而对于发现联系,建立故事套路,侦探推理小说的启发似乎特别大。那么,为什么它对写作训练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呢?因为它在所有的类型文学当中,是最具有原型意义的。
什么叫原型意义?就是你会发现,在所有的通俗文学当中,解谜具有最强大的跨界能力:我们前面也看到了,跟侦探推理小说沾亲带故的类型和概念非常之多,因为几乎所有的故事当中,都有谜团,都有悬念,一个言情题材的故事,一个宫斗题材的故事,掺了一个谜团,就更有看头了。比如说前几年很火的电视剧琅琊榜,讲宫廷冤案的,就是一个有相当强的侦探元素的故事。
为什么解谜这个梗,更容易跟其他的类型结合在一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察故事的本质。什么是故事?故事的第一个定义,看人物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在困境当中如何选择。如果我们把困境替换成谜题,你会发现,侦探破解谜团,和人物破解困境,这是同一个平面上的东西。我们把人生当成是一个谜,我们自己是侦探,那么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说是在破解人生这个大案子。
故事,表面上是人物要破解困境,在本质上,是建立一种关系。把看上去不相关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逻辑拼装起来,让它看起来像一个整体,能够自圆其说,这是讲故事,术语叫叙事。比如说天上的星座,这个星星和那个星星其实不相干,我们说它组成了一个形状,那只是我们在特定的观察角度看到的一种视觉现象,星座神话,说它看上去像一个猎人,讲了一个猎户座的故事。尽管是假象,但是星座学和现代的天体物理学,在叙事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它们都是非常迷人,也非常有效的叙事方式。
所以我们讲到这里,讲侦探推理这个文学类型的价值,其实可以把对它的理解,推进到一个更本质,更深刻的层面,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知觉,我们的语言,都具有选择性,所以我们有记忆所有遗忘,会视而不见,会听而不闻。外在世界和我们的内心,在一瞬间,同时会发生很多事,但是当你把它讲出来的时候,你只能按照某一个特定的线性的逻辑顺序,去一件一件地讲,所以当你在试图组织语言,去描述发生了什么,你只要讲话,就意味着丢失了真相的一部分。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事物的因和果同时描述清楚,更何况,谁是“我们”呢?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这就是所谓的盲人摸象。
好,那既然我们讲任何一件事,都充满了bug,充满了陷阱,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讲话这件事,就天生带有悬疑性。你只要有说出来的,就一定有没说的。侦探推理小说和哲学互相喂养,可以说是现代人文学科史上的基本套路之一,原因就在于,它比其它文学类型更接近哲学的终极问题:它把隐藏在语言,隐藏在故事的情节链条之后的悬疑性,拎到台面上来了。
大家听明白了吗?侦探推理小说是纸上的拼图。只要事先设定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好像画一轮十五的满月,然后你把其中一部分遮盖起来,就像月亮被天狗咬下去一块,这个被盖起来,被吃掉的部分就构成了所谓的悬疑。如若再安上一个主动寻找答案的人,把被遮盖的那一部分找到,“侦探”模式就完全成立,不一定要有尸体、不一定要有连环杀手。因此,推理和谜题可以发生在任何场合,善开问答脑洞的作家也会把任何事物处理成推理小说。比如说有一位日本作家,就借用《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把它改成了一部标准的推理小说,让贾宝玉成为了侦探。
所以大家读侦探推理小说,不要只看表面,不要只看最外在的现象,要看本质。比如说我问你,什么是密室?一个人死在密闭的房间里,凶手是怎么出去的,一提到密室,你想到的仅仅是这个吗?
阿加莎·克里斯蒂
侦探推理小说中的密室,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它也可能是心理意义上的。什么是密室?我们的常识就是密室。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有一篇小说里用了一个梗,说一个老太太假扮另一个老太太很多年。为什么能成功呢?她说因为我们通常不会去辨认老人的个体特征,人一旦进入老年,你就很容易只给他贴一个标签:老年人,他的其它特征就模糊掉了。所以一个老太太总是很像另一个老太太,正是这种思维盲区方便了凶手去作案。老话说,鱼不知水,人不知风。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已经知道的常识,你天天在其中呼吸的空气,你就看不见了。常识,就是那些透明化的套路,是天天你都在用,但是你很难察觉到的东西。而侦探,什么是侦探呢?就是从各种角度,发现这些盲区的人。
这种类型文学最核心的魅力和价值,其实就在于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打破常识的套路和边界,培养读者有趣的灵魂。
最后我们要说,正因为侦探推理小说跟存在的本质有关系,所以它给我们的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虽然作家们经常会有一种灵感枯竭的集体焦虑,好像梗都被用完了,最后都证明是虚惊一场。虽然“死神小学生”名侦探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就像月亮只有一个,但是,讲故事,其实就是月亮盈亏变化的过程。用中国人的老话来说,好故事的秘诀,就是“善知开合”。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六个W,“WHEN,WHERE,WHAT,WHO,HOW,WHY,”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六大要素,就像可以任意开合的括号,有时候开一合二,有时候开三合三,再加上,一个故事从纵向来说,可以有很多层,从表皮,到肉,到骨架,再到血液细胞,每一层都有六个W,然后不同的层次又互相串门,这样一来,同一个故事的变奏就非常多了,就像万花筒,同样的元素,晃一晃,又是一个新的故事。
所以我们将在专栏中谈到,一个学生和学者,学会了侦探的思维,可能再也不愁写论文没主题。我们会尝试探讨很多大家可能想到过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19世纪末,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和日本同时登陆的这个类型在日本经久不衰,在我国却直到20007年以后才火山爆发? 紫金陈已经创作了十多年,为什么现在才出圈?在小说场景的设置背后,是否有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性格隐伏其中?侦探推理小说到底是海派还是京派,有没有城市与乡村之分?描绘“安乐椅侦探”的作家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为什么诗人爱当侦探小说家?西方人的推理小说能够从中国的禅宗公案当中借到什么梗?从美术推理、日常推理到科幻推理言情推理……作家们在发展题材的时候最头疼的是什么?
——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个栏目想慢慢探讨的。从这些话题中的任何一个出发,兜兜转转,都可能会碰到另一个。侦探推理小说告诉我们,这个迷宫般美好的世界,是开放而有答案的,远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最终都跟“我”有关。
发刊词内容就是这些,我们重点谈了侦探推理小说的根本意义,下节我将和各位聊一下它的起源意义,也就是它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几个国家突然流行起来,当它受到诟病的时候,谁站出来为它辩护,欢迎继续收听。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
共赴推理盛宴
发表文章95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63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