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尖
2020-09-28·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毛尖,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欢迎和我一起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今天想给大家讲一讲《傲慢与偏见》,我给第一节取了个小标题:贫穷摧毁爱情,但我们过好了各自的一生。
终于要来讲奥斯丁了,多少有点失重感。因为爱她太久,近乡情更怯。读了她半辈子,却跟奥斯丁的全球粉丝一样,始终还是她的粉丝。有些大作家读第二遍,就觉得没劲了,比如昆德拉。奥斯丁,可能是所有伟大作家中,词汇量最不大的,但每次看,每次看到新词感,就像《傲慢与偏见》的第一句,早就会背了,一读,就觉得还得重新理解一下这个句子的真理性表述是怎么达成的。“凡是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插一句,我这里的引用,全部是王科一的译文。)这么简单,这么牛逼。一句话,既概括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又拯救了小说中吵吵闹闹的班纳特太太,这个让伊丽莎白和简,让我们读者倍感挠心的班纳特太太,不是这个真理最矢志不渝的旗手吗。所以,这句话既包含了陈述,也暗含了讽刺,这个讽刺既朝向小说中的所有人,也朝向我们,“嘿嘿,让你们看不起班纳特太太,人家混混沌沌就真理了。”
▲简·奥斯丁肖像画,1810
现藏于英国伦敦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所以,怎么讲奥斯丁好呢,她比莎士比亚朴素,却也比莎士比亚更普世,事实上,她早就构成了我们文学的潜意识,高的不说,打开任何一个偶像剧,都有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其中。好的文艺里有达西,烂剧里有霸道总裁,他们的原型都能追到《傲慢与偏见》,还有柯林斯先生也各种变体出没在全世界的文艺中。每个国家都拍过自己语种的《傲慢与偏见》,几年前还有《傲慢与偏见僵尸版》。所以,进入了文艺肌理的奥斯丁,就像好天气好酒好菜,你享受就是了,怎么说得出一个晴天的好,说得出一碗米饭的美呢。
想了很久,还是用最老实的方式来讲。先从她的生平讲。
奥斯丁出生于1775年,于1817去世。据说,她最后的话是:“除了死亡,我什么也不需要了。”
▲奥斯丁写给姐姐卡珊德拉的亲笔信,1799
现存于澳大利亚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和莎士比亚一样,简·奥斯丁的生平信息很稀缺。我们通过她的一百六十封信拼凑她的形象。她姐姐卡珊德拉(Cassandra)(奥斯丁的大部分信是写给她的)焚烧了她的大部分信件,也审查了剩下信件的内容。 奥斯丁去世后的50年间,她的亲戚越来越把她往“good quiet Aunt Jane”形象上塑造。可算是典型的家庭保护下的人格形象。从中也看得出来,奥斯丁家族可算“理智甜美型”。因为在家庭叙事中浮现出来的奥斯丁和她写给卡桑德拉的书信形象很不同,语气语速语汇都截然不同。相对而言,书信中的奥斯丁更接近《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这一点,也被奥斯丁影视剧佐证。《成为简·奥斯汀》里,是活泼明媚的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扮演的奥斯丁。我还是比较相信奥斯丁家庭给她的形象和她本人之间略有差距,她本人的活跃度要高出许多。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里的奥斯丁,扮演者是安妮·海瑟薇
简单地说一下奥斯丁家庭。奥斯丁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是英国国教会的一位堂区长,母亲卡珊德拉是乡绅之女。父亲还招了三四个男孩住家里补贴家用。电影《成为简·奥斯丁》里有表现。奥斯丁一大家子,六个兄弟,一个姐姐。姐姐和她一样终身未婚,比她多活了差不多三十年,简的形象的首席设计师,我们现在看到的奥斯丁标准像也出自她姐姐之手。兄弟中,奥斯丁和亨利关系最亲密,他是奥斯丁的文稿代理人,亨利交友宽阔,奥斯丁得以看到与乡村小教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各色人物。
奥斯丁今年245岁。她是英国纸钞十英镑上的奥斯丁,全世界文艺青年的女神。没有之一。她十岁前短暂又零星地受过一点学校教育,主场教育基本在家里完成,也就是在父亲和亨利的指导下读读书。她的传记作者帕克·赫南(Park Honan)描述,奥斯丁家的氛围是“开放、愉快、无拘束的知识分子家庭”,家里还能讨论政治和社会。也会组织家庭和好友的舞台剧排演,这些都养育了奥斯丁的喜剧天赋,她作品中信手拈来的讽刺应该和他们当时排演过的不少剧以及开明的家庭氛围有关系。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奥斯丁有非常良好的邻人交往,她是邻里社交舞会的常客,她喜欢跳舞,她哥哥也说她擅长跳舞,她也喜欢跟姐姐汇报跟谁谁谁跳舞等等,和家庭为她塑造的“quite”形象有距离。
▲10英镑上印着奥斯丁的肖像
然后就必须讲一下奥斯丁短命的爱情。奥斯丁20岁时,托马斯·兰洛伊斯·勒弗罗伊(邻居家的侄子)从1795年年底到1796年初的两个月间拜访了史蒂文顿。他刚大学毕业,正要搬去伦敦接受训练,准备成为律师。两人的故事成为半传记片《成为简·奥斯汀》的主要罗曼司。从奥斯丁与姐姐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们俩在一起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几乎不敢告诉你,我和我的爱尔兰朋友的行为举止。你自己想象下最不检点、最放肆的跳舞、坐在一起的方式。”勒弗罗伊家族介入此事,让他在1月底离开。结婚是不现实的,因为两人都知道:他们没有钱,而且他依靠爱尔兰伯祖父的经济支援来完成教育,开启法律生涯。用电影的说法,“贫穷摧毁了爱情”,以及非常好的后半句“但我们过好了各自的一生”。勒弗罗伊后来成了大法官,奥斯丁也成了著名作家。这里面的转折,让人觉得又幸福又凄凉。
接着是,1802年12月,奥斯丁收到了她的唯一一次求婚。她和姐姐拜访了住在贝辛斯托克附近曼尼塘庄园(Manydown Park)的老友阿丽西亚和凯瑟琳·比格。她们的弟弟哈里斯·比格-魏泽(Harris Bigg-Wither)刚完成牛津的学业回到家中。他向奥斯丁求了婚,她接受了。(《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人生中的24小时,也曾经做过夏洛特的决定。)哈里斯没有什么魅力,我看了两本传记,估摸着有点像包法利,当然,奥斯丁绝不是包法利夫人。哈里斯长得平常笨重,又不会说话,只是奥斯丁从小就认识他,这门婚姻还会给她和她的家人带来许多实际好处,他是家族地产继承人,和他结婚,奥斯丁能够庇护家人。但奥斯丁第二天就反悔了。
▲奥斯丁的父亲乔治·奥斯丁的肖像
当时,奥斯丁27岁了,说实在,拒绝这样殷实的求婚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奥斯丁的信件和日记中没有描述她对这次求婚的想法。1814年,她的侄女范妮来信为自己谈婚论嫁的恋情征求意见,奥斯丁在回信中写道:“除非你真的喜欢他,别考虑接受他的求婚。任何事都比没有感情的婚姻要好,都可以被忍受。”那时奥斯丁快四十岁,离生命结束剩下三年。每次想到这个,都觉得奥斯丁虽然过了理智的一生,也不能说不好,但在情感和理智的对局中,她对前者始终保持了少女般的坚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作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奥斯丁被浪漫主义定义,并不算勉强,因为有时候会觉得她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是那么不同。在奥斯丁的文本里,我们都看不到那些被今天的人们所定义的粗俗的“浪漫”。从奥斯丁的爱情选择和婚姻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依然受制于浪漫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当然,在她身上,更值得让小资青年学习的是,爱情这东西,即便失去了,也不能就要了你的命,你看,奥斯丁多么出色地过好了她的一生。
好了,回到地面。反正,在奥斯丁拿起笔的时候,她真真实实知道,经济的重要性。
1800年12月,奥斯丁的父亲乔治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休,把全家搬往巴斯。据说,当奥斯丁得知自己要离开出生以来唯一的家,生平第一次昏倒。在巴斯居住期间,奥斯丁也在写作上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多少展现了奥斯丁在巴斯时的心理状态。也有传记作家认为此时的奥斯丁深陷抑郁,无法写作。
奥斯丁父亲去世突然,奥斯丁和母亲姐姐陷入了被动的经济局面,这种局面,在她的大部分小说中都被涉猎到,像《理智与情感》开头,几乎是照搬了当年父亲去世的场景,虽然奥斯丁的兄弟都还不错,但兄弟的经济资助毕竟像一种开恩,而不是天然。父亲的钱和哥哥的钱,毕竟两回事。
▲肖顿屋
现在所属于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日常作为图书馆
1809年初,奥斯丁的哥哥爱德华安排母亲和妹妹搬去位于肖顿(Chawton)的一幢大农舍里,让她们过上了更安稳的生活。母女三人于1809年7月7日搬入“肖顿屋”(Chawton House),过上了搬到巴斯后未有过的安定宁静的生活。这次搬家在奥斯丁个人写作史上可以算一个分水岭,之前她完成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之后完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虽然《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傲慢与偏见》出版一年后就出版了,而且两书在人物和情节上有诸多同构,但无论是语调还是气氛,两书都截然不同。有很多骨灰级奥斯丁粉都更喜欢肖顿屋时代的奥斯丁小说,因为更冷静层次更多,但我始终始终把《傲慢与偏见》排在全部小说的第一位,不仅是奥斯丁的小说,而且是全部英国小说,甚至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全部小说。因为《傲慢与偏见》如此轻松地确立了小说的难度,如此轻松地成了整个世界的文艺潜意识。
打卡啦!中读君课后作业时间:
你你觉得奥斯丁称得上是”全世界文艺青年的女神”吗?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人一起共读经典
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发表文章22篇 获得35个推荐 粉丝755人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