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总序 | 曹雪芹 “大旨谈情”

作者:叶朗

2020-09-29·阅读时长5分钟

132919人看过
《红楼梦》用审美超越了个人的有限性,它表达的“有情之天下”的理念,在曹雪芹那个时代是非常新颖、超前的思想,它不仅彰显了“儿女真情”,而且超越了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在本讲中,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雅讲席教授叶朗老师将会带领我们一起体会《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看看曹雪芹如何在《红楼梦》中“大旨谈情”。

1.1 总序 | 曹雪芹 “大旨谈情”

18.9MB
00:0013: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叶朗,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和艺术学院。我的研究领域是美学、艺术学。欢迎和我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红楼梦》的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红楼梦》的意蕴中有一个形而上的层面: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是《红楼梦》意蕴中一个最高的层面,但是被很多人忽略了。还有很多人也谈到《红楼梦》的这个层面,但是他们误解了《红楼梦》(曹雪芹)的本来意思。

过去(以及现在)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佛教的色空观念,一切归于空虚,一切归于幻灭,人生没有意义,因此最后归于“出世”,“遁入空门”。这就是《红楼梦》给读者的“悟”。我认为这个看法可能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曹雪芹的世界观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本源性存在,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有情之天下”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存在,“有情之天下”就存在于实在的、生动、鲜活的生活世界之中。“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在此岸。可以这么说,一部《红楼梦》(《石头记》)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有情之天下”,所以人生是有意义的。

▲“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载《红楼梦赋图册》

(清)萧山青士沈谦,清同治十二年绘本

我今天就是谈我的这种看法。所谓形而上的层面,就是哲学的层面,所以必然会涉及一些哲学概念,如刚才讲的“色”、“空”、人生的终极意义等,不知听起来会不会太抽象,当然我尽量结合《红楼梦》里的人物故事来讲。

刚才说很多人认为《红楼梦》是讲“色”“空”的观念,其实,《红楼梦》不是只有“色”“空”这两个字。《红楼梦》还有一个“情”字。对于曹雪芹来说,这个“情”字更重要,或者说,这个“情”字最重要。离开“情”字,可能读不懂《红楼梦》。离开“情”字,可能读不通《红楼梦》。离开“情”字,可能读不透《红楼梦》。

曹雪芹的这个“情”字,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所以我们要从汤显祖讲起。

▲“衡幽香一阵昏黄月”,载《牡丹亭记》

(明)汤显祖撰,明末茅暎刻本朱墨套印本

汤显祖(1550-1616)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汤显祖的“情” 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自己说,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说:“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为情多”。他认为“情” 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所以,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就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他追求“有情之天下”。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样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写的《牡丹亭还魂记》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剧中有一句有名的话:“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是要寻找春天。但是现实社会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要“因情成梦”,更进一步还要“因梦成戏”——他的戏剧作品就是他的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表现。“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汤显祖的《牡丹亭》把“情”提到了形而上的层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且可以穿越生死。汤显祖高举“情”的旗帜,在思想史上、文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焚稿断痴情”,载《红楼梦赋图册》

(清)萧山青士沈谦,清同治十二年绘本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这本书“大旨谈情”。脂砚斋在很多批语中也提到这个“情”字,他说这部小说是“情痴之至文”,说这部小说是“因情捉笔”、“因情得文”、“岂非一篇情文字”,说这部小说“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曹雪芹的“情”的观念,和汤显祖一样,是“儿女之真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他和汤显祖一样,也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但是他和汤显祖有一点不同,就是尽管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他依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情之天下”,可能很短暂,可能是瞬间,甚至可能是悲剧,但它确实存在。在汤显祖那里,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存在于梦中,而在曹雪芹这里,贾宝玉的春天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说,在这里,曹雪芹也比汤显祖提升了一步。

《红楼梦》一开头,写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被抛在青埂峰下。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去经历了一番,这叫“幻形入世”,最后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他把这番经历记在石头上,就成了“石头记”。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财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入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注:以上片段选自《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本课程的演播片段均选自该版本,后不一一注明)

这块石头到人间这一番经历,有什么意义?这块石头在人间看到了什么?

这块石头降生到贾府,因为元妃省亲,贾府建造了一座大观园,这个大观园是贾宝玉人生理想的投影。大观园聚集了一群女孩子,她们活泼,明亮,她们聪明,灵巧,她们热烈,多情,她们追求“儿女之真情”,她们追求“情”的自由,“情”的解放,她们追求人格的平等,追求爱的尊严。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载(清)孙温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大观园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在现实人生(生活世界)中确实存在着“有情之天下”。这些故事是这块石头入世的“亲见亲闻”,这是这块石头对“有情之天下”的体验。这个体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体验,“情根”、“情痴”、“有情之天下”都是空的,只是概念的存在。一旦入世,有了这番经历,“有情之天下”就成为实在的、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世界了。

《红楼梦》中写了很多这样的故事。限于时间,我们只能从中间选出三个故事来讲一讲。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一起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文章作者

叶朗

发表文章6篇 获得69个推荐 粉丝205人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永远的《红楼梦》

“北大与红学”系列课程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6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