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22 茅盾 | “子夜”过去是黎明

作者:侯会

2020-10-28·阅读时长8分钟

10709人看过

122 茅盾 | “子夜”过去是黎明

27.9MB
00:0020:19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这一讲,我们说说文学研究会中大名鼎鼎的作家沈雁冰(1896-1981),他的笔名“茅盾”,还是叶圣陶帮他取的呢。

沈雁冰的青少年时代

那是1927年的事,沈雁冰写了小说《幻灭》,投稿到《小说月报》,当时的主编是叶圣陶。在叶圣陶之前,沈雁冰、郑振铎也都当过《小说月报》的主编。

茅盾

《幻灭》发表时,最初准备用“矛盾”的笔名,也就是长矛的“矛”,盾牌的“盾”。当时沈雁冰正遭敌人通缉呢,叶圣陶觉得“矛盾”两个字太扎眼,不如把“矛”改草字头儿的“茅”,《百家姓》里刚好有这个姓。沈雁冰欣然同意。以后这个名字叫响了,他的本名,反而不大被人提起。

沈雁冰原名沈德鸿,是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父亲是清末秀才,懂医术,喜欢数学,对声、光、化、电等新学科也很感兴趣。可惜茅盾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是个明事理、有文化的妇女,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茅盾五岁时开始识字,母亲便是他的启蒙老师。母亲爱看古典小说,没事便给他讲小说故事,引导他读书。在茅盾的生活里,读书成了顶要紧的事。他随母亲去外婆家,一进门就躲进屋子里看书。过了五六天,邻家小朋友才知道来了小客人。除了读书,他还喜欢写字、画画、刻图章。走到街上,别的小朋友哪儿热闹往哪儿钻,他却对着店铺招牌出神——他在琢磨书法的奥妙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茅盾的学习在班上总是最拔尖的。每到期末,他也总能捧回奖品来。他写的作文,常被老师批满密密麻麻的红圈。有一回老师还在他的文章后面批上“是将来能为文者”。

父亲去世时留下不多一笔钱,全被母亲存入钱庄,留作儿子的读书费用。这使茅盾在中学毕业之后,能到北京大学读了三年预科,为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小说月报》的年轻主编

茅盾二十岁在北大预科毕业,本应升入大学深造,可家里再也供不起了,他只好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了一名小职员。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以编印教材、词典和译介外国名著为主业。茅盾工作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不但精通外文,中文底子也十分深厚,思维敏捷、下笔极快、文采斐然。

1920年,二十四岁的茅盾当上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小说月报》本来是由商务印书馆主办的,此前所刊登的小说,多半是“哥哥、妹妹”一类的“鸳鸯蝴蝶派”作品。

《小说月报》封面

这一年,恰好前任主编辞职,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早就看上了茅盾,便请他来做《小说月报》的新主编。茅盾一上任,便把前任留下来的那些“鸳鸯蝴蝶派”的稿子,全都装进箱子、塞到床底下。他有他的计划:他要把杂志办成新文学的阵地。

他写信向北京一位从未谋面的作者约稿,那人叫王剑三,即王统照。几天后,他接到王统照的朋友郑振铎的来信,说他们正在筹备文学研究会,并邀请茅盾参加。茅盾很高兴:这下他的杂志不愁没有好稿子啦。就这样,茅盾成了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小说月报》也成了全国唯一一本倡导新文学的纯文学杂志。

新一期的《小说月报》刊登了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郑振铎、周作人以及茅盾自己的作品,让读者耳目一新。杂志印了五千册,很快就抢购一空,要求增订的电报跟雪片似的。两年以后,商务印书馆又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以后茅盾因故离开了主编的位置,可《小说月报》始终是新文学的牢固阵地。

1932年1月29日,日本人轰炸上海,对商务印书馆这个亚洲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给予“特别照顾”:商务印书馆被毁,几十万册珍贵藏书及大批资料也都灰飞烟灭。——《小说月报》至此才被迫停刊。

茅盾还是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小说月报》编辑部也一度成了党的秘密联络处。《小说月报》的同事们发现,茅盾总收到“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的信件。

钟英是谁?莫不是茅盾的女朋友吗?有个淘气的同事偷偷把信拆开,却吓了一跳:原来那是共产党地方组织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他恍然大悟:“钟英”原来就是“中央”啊!

也曾“矛盾”,摆脱“幻灭”

茅盾先后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组织过工会、领导过罢工、教过工农学员、当过军校的教官、主编过左派报纸……大革命失败后,他由武汉回到上海,《幻灭》《动摇》和《追求》这三部小说,就是这是创作的。。

三部曲写的是几位知识青年在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革命大潮涌起又退去,在许多年轻人心中留下失望与惶惑。——作者打算用“矛盾”的笔名发表这些小说时,他的心情一定也充满矛盾与幻灭感吧。

不过这种矛盾与惶惑只是暂时的,很快,他便解脱出来,看清了前途。因此当他把这三部小说合成长篇出版时,便取名叫《蚀》。他解释说:无论日蚀还是月蚀,都只是暂时的。光明却是长久的,总归会到来!

茅盾手稿

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他于1928年去了日本——那正是郭沫若二次赴日本的那年。不过茅盾在日本只待了两年就回国了。这以后,他在上海加入了“左联”,还一度担任“左联”的执行书记,跟鲁迅并肩战斗。不过他不大赞成某些“左联”成员提出的过激口号。那些人认为,左派作家应该走出书斋,去贴标语撒传单、血洒街头!

作家的力量全在他的一支笔,创作出有力量的文学作品,才是左翼作家的最高职责!——也就在这段时间里,茅盾奋笔疾书,创作了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子夜》。

《子夜》:民族资本兴衰史

叶圣陶的小说,喜欢表现小镇上的教员;王统照则爱写破了产的农民;郁达夫的小说呢,总脱不开作者自己的影子。茅盾笔下的文学人物,却要数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最饱满也最生动。不错,《子夜》就是一部上海民族资本家的兴衰史。

根据《子夜》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海报

小说主人公吴荪甫长着一副紫酱色的方脸膛,浓眉圆眼,脸上长满小疱(泡),激动起来仿佛每个小疱都要冒热气似的……他开着一家大丝厂,虽然整个丝业不景气,可他的丝厂却有着干不完的活。——他有着铁一般的手腕、铁一般的意志。如果给他足够的财力,他有雄心跟买办资本争个高下!

他的计划大着呢!他准备跟几个有眼光的资本家一块儿搞个实业界财团,一面发展有前途的实业,一面救济要倒闭的民族工业。——可是这样一来,资金可就吃紧了。

在乡下,由于农民暴动,吴荪甫花了三年心血建立的“双桥王国”也给毁掉了。工厂里,由于有人透露了减薪的消息,工人们正酝酿着罢工呢。

就在这时,金融买办赵伯韬找上门来,拉着吴荪甫去做公债投机生意。赵伯韬是个神通广大的家伙,他要吴荪甫跟他联合起来,组成“多头”公司,大量买进公债。——“多头”就是买进的意思,卖出叫“空头”。

而此刻因战场上形势难测,大家正拼命抛售公债呢。不过据赵伯韬说,他已经花重金买通西北军,左右了战场的形势。等公债市场上形势一转,他们就可以抛出公债赚大钱!——这对于正缺资金的吴荪甫来说,太有诱惑力啦。

吴荪甫日思夜想的实业财团“益中信托公司”,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了。吴荪甫的公债投机也得了手。他还吞并了好几个小厂;厂子里的工潮,也暂时安定下来。吴荪甫踌躇满志,他要做上海工业界的霸主!他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债投机生意中去。——可是赵伯韬这只老狐狸,正设好了圈套等着呢。

赵伯韬是上海公债市场上的“魔王”,他背靠外国金融资本,目标就是逼垮民族工业!他跟吴荪甫开了个玩笑,只等吴荪甫爬到半山腰,便去扯他的腿。

吴荪甫最终败在了赵伯韬手下。关键时刻,他的亲戚杜竹斋非但不帮他,还落井下石,站到了对立阵营一边!

这可真是众叛亲离啊,吴荪甫从抽屉里拿出了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胸口……不过他叹口气,枪掉到了地上。他转脸吩咐妻子:收拾东西上码头,到庐山牯岭避暑去!小说到这儿就结束了。

这部长达三十万字的巨著,是茅盾1931到1932年间用八个月的时间写成的。小说里的故事,就发生那一两年中——还没有哪部小说,能如此迅速地反映社会面貌呢。

按作者原来的计划,小说的场面还要大得多。可惜由于病魔困扰着作者,许多内容都被压缩或舍弃了。即便如此,这部《子夜》也称得是结构宏伟的大制作了!

风景独好,礼赞白杨

茅盾的中篇《林家铺子》写的也是资本家的故事。那是个小镇上的杂货铺老板,比起八面威风的吴荪甫来,要差得远啦。不过小也有小的难处,这位林老板的生意经,也着实不好念。

林老板做肥田粉生意赔了本,如今铺子里的资本,全是人家的。农村凋蔽得不成样子,农民饭也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购衣料、买洋伞?——林老板学着上海大都市的样子,贴出九折廉价大甩卖的红绿招纸来。生意倒是红火了一些,可这完全是牺牲血本、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啊!

债主逼债,同行嫉妒,县党部的压迫,跟着来了……林老板终于败下了阵。他揣了剩下的一点钱,带着闺女逃走了。——林家铺子终于破产了!

林家铺子就像是个小窗口,透过它一看,农村的凋蔽、城镇的萧条、国民政府的腐败、日本人的经济侵略和军事威胁……全都反映着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茅盾积极投身到这场斗争中。上海沦陷后,他到过长沙、武汉、香港、广州。有一段时间还去了新疆迪化,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

老年茅盾

茅盾在新疆待了一年多,为发展进步文化做了许多工作。离开新疆,茅盾又去了延安,那是1940年下半年的事。延安军民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听着气势雄壮的《黄河大合唱》,他的眼睛湿润了……毛泽东亲自来看望他,他们当年在广州就见过面,还一块儿办过报呢。

茅盾脱下西装,换上粗布的八路军军装。他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课,讲义就写在延安土造的马兰纸上。他喜欢这里的一切:从人,到大自然……在延安住了五个月,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散文《白杨礼赞》,赞颂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白杨,其实就是颂扬延安军民团结向上的奋进精神!

还有那篇《风景谈》,谈的是黄土高原的北国风景:长满高粱的梯田,月光下的山峦,绿叶满株的桃林……文章最后的那个画面令人难忘:在一片霞光中,一位小号手严肃、警觉地吹起了喇叭,喇叭的红绸子被晨风吹动着。不远处是一位荷枪的战士,犹如一尊雕像。枪刺上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光中显出刚性来。——作者是在用最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共产党人的向往与尊敬!

好,关于茅盾,我们就介绍到这儿。顺带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周恩来提名,茅盾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八十年代初,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小说家都以获得这个奖项为荣!下一讲,我们将介绍散文大师朱自清,朋友们,再见。

欢迎分享下方海报

邀请更多父母与孩子一起

聆听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文章作者

侯会

发表文章28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826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侯会·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第一课

412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