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1 叙事艺术 | 主要叙事者:无才补天的石头

作者:苗怀明

2020-11-12·阅读时长6分钟

20310人看过
《红楼梦》写了许多纷繁琐细的事件与众多性格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调度有法、举重若轻,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在这一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会从叙述者、叙事节奏及预言性叙事三个关键点入手,为大家分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7.1 叙事艺术 | 主要叙事者:无才补天的石头

22.2MB
00:0016:10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尽管有一些现代作家提出要淡化故事,淡化情节,但就整体而言,作家写小说,读者读小说,最为核心的部分仍然是故事情节。如何讲故事是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纷繁的头绪,众多的人物,琐细的事件,多变的场景,这是《红楼梦》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要将这些安排得条理分明,疏密得当,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确实是需要大手笔的。对每一位小说家来说,这都是一场并不轻松的考验和挑战。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中,能达到这种艺术水准的并不多,《红楼梦》一书就做到了这些,而且做得非常优秀,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颠峰之作。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可说的内容很多,这里从其中三个关键的点入手,由点及面,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部优秀的小说作品。

无才补天之石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谁在讲故事,看似再简单不过,却是阅读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如何安排、设计叙事者的身份、态度及语调,即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身份、姿态、口吻来讲述故事,对整部作品的文本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涉及到作者对读者对象的设定、作品的创作意图乃至表达方式等重要问题。

先来看看《红楼梦》面世之前小说作品对故事讲述者的设定,由此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叙事传统。

就主要使用白话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通俗小说而言,作品的叙述者通常是较为固定、单一的,多数作品都虚拟了一位说书艺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虚拟了一个说书场作为与读者交流的场景,预设的读者自然是来自市井民巷的听众。如《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开篇,故事讲述者有一句自问自答的话:“说话的,如今只爱说这情色二字做甚?”他将自己定位为说书艺人。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呈现出与先前小说作品迥然不同的新面貌,其对故事叙述者及叙事层次的安排设计,要比其他作品丰富、复杂得多。全书设置了多位故事叙述者,作品也明显地可以分为多个叙事层次,作者的创作意图由此得到了充分、恰切的体现,显示出高超的叙事技巧。

总的来看,全书故事的主要叙述者是那位“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石头。书中交代得很明确:“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第一回)可见按照作品的设定,石头是全书故事的主要讲述者。

需要指出的是,这位石头在讲述故事时并不是完全隐在幕后,他还不时现身,以“蠢物”自称,对故事讲述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发表议论。比如在第六回的开头,这位叙述者对如何讲述故事作了一段说明,并表示:“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再比如第十六回写到“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在这一细节叙述之后,石头出面进行了一番顺理成章的解释:“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此外在作品的第八、十八回中也有石头所做的类似解释、说明性文字。

由此可知,这位石头不仅是全书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同时也作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屡屡出现,具有多种身份和功能。


电视剧《红楼梦》(2010)剧照

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石头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其他人比如通常所见的说书人或史官?在此前的小说作品中,没有人设置过这样的故事讲述者。显然这是作者别出心裁的首创。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作品自身的描写。在作品中,石头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很孤单地待在青埂峰下,“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它在听到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时,“打动凡心”,要求“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僧、道答应了他的要求,在了结三生石畔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一段风流公案”时,“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作品还曾通过甄士隐的视角,仔细观察过这块石头:“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第一回)这与作品第八回中对通灵宝玉的描写完全一致。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从作品对石头这位故事讲述者的设置来看,它和神瑛侍者不仅不是同一个人,而且与三生石畔那段浪漫的还泪故事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一僧一道在处理一段风流公案时顺便把他带上而已。

可见,它扮演的主要是观察者、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贾府的兴衰成败、宝黛的爱情都和它没有关系,他与故事中的人物也不存在利益和感情的纠葛,它可以以超然、冷静、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切。

石头虽然与三生石畔的故事没有关系,只是一位旁观者和见证人,但它下凡时,又被一僧一道安排设计,与神瑛侍者形成了一体的关系。到了下界,它先是被贾宝玉以口衔的夸张方式,一同出场,随后又被戴在贾宝玉的脖子上,形成形影不离的关系。而且这种一体的关系又被以贾母为代表的家庭成员维护着、监督着。

因为这样的一体关系,石头对贾宝玉无疑会有更多的了解,在感情的天平上会向贾宝玉有所倾斜,同情贾宝玉及其家族的遭遇。

超然、冷静、客观而又不失同情,对石头这位故事讲述者的设计正好可以达到作者所需要的艺术效果,与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基调有着内在的一致,以往小说作品中通常使用的说书人和史官显然是无法满足作者的这种表达需要的。


贾宝玉出生所衔的通灵宝玉

电视剧《红楼梦》(2010)剧照

对故事叙述者石头的安排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女娲补天、三生石畔还泪的巧妙贯穿自然而然实现的,合情合理,妙然天成,可见作者之慧心,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新颖,别致,不同凡响。

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石头得一僧一道之助,被贾氏家族视为珍宝,一直佩戴在贾宝玉的脖子上,形影不离。这种设计为石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即和贾宝玉基本相同的视角。贾宝玉在家族中居于核心地位,和其他各色人物有着较为频繁且密切的联系,具有贯穿人物故事的线索功能,这无疑为石头的观察和记录提供了方便。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故事讲述者的这种设定使其可以“亲睹亲闻”,增加了叙述的可信度,从而获得了一种现场感和逼真效果。

不过,两者的观察角度虽然基本一致,但石头和贾宝玉看待问题和判断事情的立场则未必一致,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有趣的错位。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暗示,那就是故事讲述者的立场和贾宝玉的立场未必是一致的;进而可以推知,作者与贾宝玉的立场也未必一致,在阅读作品时,不能把贾宝玉与作者的立场合二为一。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一起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文章作者

苗怀明

发表文章8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66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永远的《红楼梦》

“北大与红学”系列课程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