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4 叙事艺术 | 如何舒缓而不沉闷

作者:苗怀明

2020-11-12·阅读时长7分钟

38207人看过
《红楼梦》写了许多纷繁琐细的事件与众多性格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调度有法、举重若轻,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在这一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会从叙述者、叙事节奏及预言性叙事三个关键点入手,为大家分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7.4 叙事艺术 | 如何舒缓而不沉闷

25.4MB
00:0018:3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极为舒缓的叙事节奏固然符合读者的日常生活体验,可以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但它也其局限性,那就是容易让读者感到沉闷、乏味,毕竟日常生活具有重复、单调的特点,小说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变成一本流水账,而如何保持叙述的趣味与张力,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新的艺术难题。作者在此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进行了许多创新。具体说来,他主要采取了如下三种艺术手段:

首先,强化空间叙事的功能,即以空间场景的转移作为叙事变化、转接及调整叙事节奏的重要艺术手段,将空间作为叙事的基本单元,以此淡化时间流程缓慢所造成的沉闷感。

在《红楼梦》中,大量场景、停顿叙事手段的采用使得叙事节奏等同甚至要慢于常态的生活时间,此时,读者对时间已经不再那么敏感,空间的因素因此而被大大强化,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作者强化空间叙事的功能既是艺术创新的需要,也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和生活体验。

以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的故事为例。贾府因薛宝琴、邢岫烟等人的到来显得十分热闹,贾宝玉等人约好第二天一起作诗。第二天,贾宝玉起得很早,作者以他的行踪串连起一个又一个场景:先是窗外的雪景,再是院外的风光,然后分别是栊翠庵的红梅、芦雪广的扫雪、贾母住处的早餐,随后停留在芦雪广,先是吃肉,后是大家联诗,其间又穿插了贾宝玉的栊翠庵乞梅、贾母的到来。最后场景随众人的踪迹再次转到暖香坞,凤姐加入,去贾母住处的路上见到宝琴,最后停留在贾母住处,薛姨妈加入,大家闲聊,谈及薛宝琴的婚事。最后才交代时间:“大家又闲话了一会放散。一宿无话。”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清)孙温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样从早到晚,一天的事情用了整整两回的篇幅来叙述,但读者感觉不到时间的明显变化,比如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段,可以感觉到的是随着众人行踪而变化的场景,其间通过贾母、凤姐、薛姨妈等人的加入可以看出时间的早晚,但看不出具体时段。每一个空间,因其间人物组成的不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叙事场景。即便是同一个空间,也因人物的变动而呈现出新的形态。正是贾母等人的加入,使场景不断出现变化,连贯而不单调。

各种不同的场景相互变换,或详或略,或主或次,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消除了舒缓、重复所带来的沉闷感。

其次,叙事稳中有变,保持叙述的新鲜感。

《红楼梦》一书所写多为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显而易见,其中不少事情如人物的喜怒哀乐、宴饮聚会、婚丧嫁娶、节庆民俗等会不断重复,这也是正符合生活的原生态。日常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具有高度的重复性。贾府里的生活尽管丰富多彩,但也不可能每天都变一个花样,人们每天都要经历的梳洗打扮、吃喝拉撒、迎来送往等,每天都会重复,有些一天之内会重复多次,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如果完全按照生活的原生态来叙述,作品无疑会显得单调乏味,缺少吸引力。如果完全不重复,则又不符合生活的原貌,也很难做到。为了解决这一艺术难题,作者大胆创新,采取了“特犯不犯”的叙事方法。

“特犯不犯”是脂砚斋等人在批点《红楼梦》时多次提出的一个见解,何谓“特犯不犯”?孙逊先生的如下解释具有代表性:“所谓‘特犯’,指的是作者有意识地把不同性格的人物放在同一或相类事件中加以对比;所谓‘不犯’,则是指在对比中写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态度和表现,从而使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区别开来。这实际上是对作者在《红楼梦》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一种概括。”

不过,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对“特犯不犯”一语进行叙事学层面的观照。

在《红楼梦》前80回中存在着大量特犯不犯的描写,如林黛玉、薛宝琴、邢岫烟等人的初进贾府(第3、49回)、宁国府赏花、贾母赏桂(第5、38回)、刘姥姥的两进荣国府(第6、39-42回)、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第27回)、金钏、晴雯之死(第30、32回)、贾宝玉的祭奠金钏、晴雯(第43、78、79回)、贾宝玉等人的缔结诗社(第37、38、49、50回)、秦可卿、贾敬的丧葬(第13-15、63、64回),等等。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 ,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第二十八回 蒋玉涵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黛玉葬花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特犯不犯并不仅仅表现为两件事之间的对应比照,有时还表现为三件事乃至更多事件之间的对应比照,比如贾宝玉的初识秦钟、北静王水溶、蒋玉菡(第7、14、15、28回)、贾敬、贾政寿辰、宝钗、凤姐、宝玉等人生日宴庆的描写(第11、16、22、43、44、63回)等。

这些人物、事件有些相隔数回乃至数十回,有些则出现在同一回中,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的描写。这种“特犯”人物、事件的重复和分布使全书在叙事结构上保持了一种稳定性,呈现出一种较为对称均衡的结构布局。

与此同时,作者在这种稳定、匀称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即“不犯”。虽然作品所写的人物、事件有颇多相似性,如节庆、宴饮等场面的描写,但由于节令、时间、地点、参与人数、人物心态等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叙述这些事件时,着眼点不同,所用的笔墨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是生日场面的描写,写贾敬、贾政就基本上是例行公事,泛泛而写,没有用太多的笔墨,而对贾宝玉的生日则浓笔重写,突出其新鲜别致。

再如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虽然两者所写都是少女在春天的故事,但两人性格气质、人生态度迥然不同,行为方式也就自然很不一样,作者着意为两人设置了一个基本相同的活动环境,特犯不犯的手法将两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稳定和匀称使作品获得逼真的写实艺术效果,稳中有变则使叙事保持着新鲜感,避免叙事的呆滞沉闷,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较之其它小说作品,《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增加叙事的情调和意境,以保持叙事的张力。

《红楼梦》一书所写,大多为日常生活琐事,但作者并非照相式的复制、摹写生活,而是在保持高度真实感的前提下,注意挖掘这些琐事细节自身所蕴含的情调和趣味。也就是说,作者笔下的生活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生活,其真实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真实。

比如宝钗扑蝶,就故事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这是许多少女在春天都能做到的事情。但在作者笔下,发生在薛宝钗身上,却显得十分别致。由于薛宝钗平日以端庄、稳重的面目出现,内心世界藏而不露,城府较深,对一般人来说,颇有些神秘。扑蝶之举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另一面,也是更为真实的一面,那就是她的天真烂漫。在没有外人在场、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她终于流露了自己的真性情,与平日的稳重、端庄形成鲜明对比。

看似寻常小事,但对读者来说则会有一种意外收获,感到意趣盎然,余味无穷。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种小事自身具有情趣,另一方面则是此事与其他事情形成内在的关联和对照。宝钗扑蝶与同一回中的黛玉葬花相映成趣,都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


滴翠亭宝钗戏彩蝶

(清)孙温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具有诗人气质,对外界观察细致入微,时时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情画意,他大胆借鉴古代诗词,将其意境化用到小说的叙事描写中。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第二十七回)、龄官画蔷(第三十回)、湘云醉卧(第六十二回)等,尽管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琐事,但皆写得极富诗意,别具情趣,成为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一点都不感到沉闷、乏味。

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艺术创新,它大大提高了白话文学语言的表现力与艺术品位,对后世小说的创作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从《老残游记》景物和场景的相关描写中分明可以感觉到《红楼梦》的影子。

正是上述这些叙事艺术技巧的综合成功运用,使《红楼梦》的叙事节奏舒缓而不沉闷,真实而不呆滞,琐细而不凌乱,平凡而不单调,所叙之事熟悉而不失新鲜感,普通而富有诗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一起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文章作者

苗怀明

发表文章8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66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永远的《红楼梦》

“北大与红学”系列课程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