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6 叙事艺术 | 预言叙事的动因

作者:苗怀明

2020-11-12·阅读时长8分钟

20110人看过
《红楼梦》写了许多纷繁琐细的事件与众多性格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调度有法、举重若轻,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在这一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会从叙述者、叙事节奏及预言性叙事三个关键点入手,为大家分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7.6 叙事艺术 | 预言叙事的动因

26.8MB
00:0019:3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从预叙在作品中大量、频繁地运用这一现象来看,显然,这并非作者的无心插柳,而是他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的结果。其背后的动因,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这里稍作分析。

从叙事逻辑的角度看,《红楼梦》中预叙的运用与卷首那段统摄全书的倒叙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已经讲到,全书故事的主要讲述者是那位“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石头,它讲述的是自己“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第一回)。对石头来说,他实际上是在追述那些已经发生过的往事。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对故事中人物未来的命运和归宿了如指掌,不时地提前进行交代和暗示,这种超时空预叙是合情合理的。

可以说,《红楼梦》里的预叙是以倒叙为前提的,两者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样的设计合乎艺术自身的逻辑,并不让人感到突兀。这与宋元话本小说中说书艺人那种无所不知、以预告节目、劝善教化为目的的预叙有着明显的不同。

自然,这位石头叙事者并非真有其人,它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位艺术形象和故事讲述者。在作品中,他是作者的化身,发挥着代作者立言的功能。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归宿到作品后面肯定都会一一写到,读者到时一看便知,似乎没必要提前交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运用预叙手法,提前对人物的命运、归宿进行交代呢?他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一书具有宿命色彩,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应该说与作品中预叙的反复运用有着较大的关系。作品的主要人物从出生开始甚至早在投胎转世的时候,其命运就已经被决定,记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之类的册簿中,不可改变。作品中的人物仿佛被系上线的木偶,虽然从表面上看,个性各异、面目不同,在人生舞台上各自进行着或欢喜、或悲惨、或热闹、或静默的表演,但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被一双看不见的大手牢牢控制着。


探春宿命:千里东风一梦遥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不可否认,这种安排设计确实有宿命的成分在。加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大都可以不幸和悲惨来形容,很少有得到善终的。因此,这些预言无疑也强化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并营造出一种忧伤、压抑的氛围,使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始终笼罩在一层不祥的阴影中。

不过,作者的目的并不仅止于此。他之所以要花费如此大的心血来创作这部小说,在感情的宣泄、宿命观念的表达之外显然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作者的头脑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是以忏悔和反思的态度来重温那些曾经发生的人物和事件,尽管其中有不少属虚构和想象。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 ,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按照作品开篇所述,作者主要有两个创作目的:一是纪念,“使闺阁昭传”,“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二是忏悔,“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第二回)。


《好了歌》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对前一个创作目的,研究者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相关著述甚多,这里不再赘述;后一个创作目的因不符合对《红楼梦》主旨反封建、民主主义之类的流行认知,因而被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但缺少这一点,对《红楼梦》一书的理解就不够完整,存在偏差。毕竟我们不能因为作品的某些描写不符合现代人的认识就对其视而不见,这不是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

显然,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除“使闺阁昭传”外,还有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重要目的,作品中大量预叙的运用正是为了贯彻这一创作意图。通过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忏悔和反思的内容是十分深刻而复杂的,并非完全指向和等同于宿命,其中作者通过预叙所流露出的惋惜之情是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的,他很希望故事中的人物能摆脱这种宿命。以往的研究者对此注意不够,这里稍作分析。

作者通过预叙所表达的惋惜之情可以从贾宝玉、王熙凤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看出来:

作品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回集中使用了预叙这一叙事方式,通过警幻仙姑之口讲出。按照作品的描写,警幻仙姑是受宁、荣二公之灵的委托特意来点化贾宝玉的,因为他们已经预先知道自己的家族“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尽管家族的命运注定要走向衰落,但宁、荣二公还是想作一番努力来挽回,对贾宝玉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警幻仙姑“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警幻仙姑虽然按照宁荣二公的嘱托,提前告知家族未来的命运,规劝贾宝玉“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遗憾的是贾宝玉没有听进去,并未因此而醒悟,当他从梦中醒来之后,依然故我,思想行为丝毫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其后,又有好友秦钟临死前的劝告、父亲贾政的训斥、袭人、史湘云等人的开导等,但都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

王熙凤梦会秦可卿,贾宝玉痛哭停灵室

(清)孙温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品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劝她“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并明确告诉她还有“两件未妥”的重要事情要办。这里也同样运用了预叙手法。王熙凤虽然表示认同:“这话虑的极是。”

但她显然并未听从秦可卿的这番劝告。秦可卿死后,她反而变本加厉,玩弄计谋,损公肥私,最终将家族一步步带向不归之路。对家族的破败,王熙凤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 ,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作品在写到这些情节时,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看不出其中有反讽或调侃的意味在。这些预言的内容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当事人,不像诗词那样含糊不清,产生歧义。贾宝玉、王熙凤二人都是贾府里的重要人物、家族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将家族未来衰败的结局提前告诉他们,显然是在表达一种惋惜之情。通过预叙手法的运用,作者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假设:假如这两人听从他人的劝告,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有机会挽救家族的衰败命运的,最起码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作者的态度也较为明确,他希望这两位重要人物能够改变上天已经规定好的命运。

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把握住机会,依然我行我素,直至随着整个家族走向没落。这种惋惜正是作者反思的结果,他运用预叙这种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在家族走向破败的过程中,是有很多次机会、多种方法可以挽回的,但这些机会都被家族的主要成员们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将家族带向深渊者,正是那些家族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王熙凤等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预叙的运用加深了这层悲剧意味。


王熙凤问病秦可卿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显然,不使用预叙这种叙事形式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毕竟作者不愿意像宋元话本那样,自己亲自出面,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他巧妙地运用预叙,将个人想说的话通过人物、事件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着痕迹,这确实是很高明的做法。在宋元话本小说中,预言是告诉听众和读者的,在《红楼梦》中,预言则更多的是告诉故事中人物的。《红楼梦》充分发挥了预叙的功能,在艺术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在承认命运存在的同时又不甘心接受命运的随意摆布;尽管知道天命不可违,但又不愿放弃改变命运的最后希望和机会。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这才是作者命运观的两个方面。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预叙,一方面借此流露出忧伤、惆怅的悲剧心绪,营造不祥、压抑的不和谐气氛;另一方面也在悄悄提示读者:人的命运尽管早已被造化规定好,但它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改变的,最起码是存在这个希望和机会的。如果提前做好准备,最起码等悲剧到来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结局也许不会太悲惨。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在这一讲里面,我们重点的话题,是讲《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我们分成三个方面来讲,那就是:谁在讲故事,如何讲故事和讲故事的效果。我们讲到,《红楼梦》使用了多个叙事者,主要讲故事的是石头,这可能是很多读者没有注意到的。《红楼梦》讲述故事的节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可能是最慢的。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它大量地使用了预叙手法,不管怎么样讲故事,不管是谁在讲故事,都是作者表达的需要。那《红楼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同时又进行了很多创新,那么大家在阅读、欣赏《红楼梦》的时候,对作者的这些手法,要细心地加以体会,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之美,理解它的文学之美。

在本次音频课的最后,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书单,以供大家延伸阅读。我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苗怀明,感谢您的收听。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一起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文章作者

苗怀明

发表文章8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66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永远的《红楼梦》

“北大与红学”系列课程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