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2-22·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09个字,产生6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海青
“艺术家就应该穷困潦倒。”听起来似曾相识吧?类似的意思被形形色色的人以各种方式表达过:摇滚乐手就应该吸毒颓废了此一生;自杀是诗人最好的归宿;从事严肃文学创作要随时准备饿死;等等。我们对艺术家有刻板印象,因为我们对艺术怀有准宗教式的崇拜,艺术品的创作者被视为祭司一样的存在,总要牺牲点儿什么才能迎接天启。这牺牲可能是健全的身体、正常人的心智、尘世欢娱或者生命本身,所有时代都不乏观众乐于穿过时空壁垒围观艺术家的牺牲过程。
年龄增长逐渐阅世后,我们又会习惯性地祛魅,对《渴望生活》式的叙事产生怀疑。所以看到根据美国现代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经历编写的舞台剧《红色》有网络资源可看的时候,我不是特别热衷,画家的故事还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看到主人公说 “艺术家就应该穷困潦倒 ”,紧接着补了一句:“除了我。”这个剧开始变得有意思了,至少不是最恶俗的套路故事。
在剧本故事开始的一九五八年,罗斯科已经是个成功艺术家,刚刚接受委托为纽约新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内豪华的 “四季餐厅 ”绘制系列壁画,酬金三万五千美元,在当时堪称天价。作品完成之际,他在新落成的餐厅吃了饭,认为整个餐厅的氛围配不上自己的画作,于是取消了合同,退还订金,自己保留着这批画作。
现实中的马克·罗斯科在艺术史有一席之地,然而看他的经历和作品,总觉得波澜不惊,他的成名作在浩瀚的绘画长河中平凡无奇,巨幅色块的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业内还是业外都曾引发
“这也叫艺术 ”的质疑。生于沙俄时代的犹太家庭,他也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移民大潮中的一员,年轻时代去纽约寻梦,打工求学,进入五光十色的纽约现代艺术群体。中年成名,花甲自杀,传奇要素不够,这个人物很难被塑造成令人扼腕的天之骄子。然而拒绝西格拉姆大厦壁画项目,却被美国作家约翰·洛根(John Logan)拣选出来,描绘成艺术家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舞台上的人物只有罗斯科和他雇用的年轻助手,场景只有罗斯科的工作室。的确有很多时刻,两人的交谈、辩诘和争论跳脱了时空限定,更像是现代精神产品生产者的普遍困境。
和钱过不去,难道不是现代社会中难得的英雄壮举吗?罗斯科拒绝的不仅是一大笔酬金,还有随之而来的影响力以及更多委托,换作是你,你做得到吗?拒绝的理由是去 “四季餐厅 ”消费的都是些没有灵魂的富人,不配欣赏艺术。这理由或许充分,但又几乎构不成理由。腹诽甲方雇主的艺术家很多很多,都不会因此毁约不干,商业的原则就是让客户满意,艺术家的原则弹性就大多了。做出决定后,罗斯科的助手由衷赞叹:“你现在又是罗斯科了。”罗斯科说: “只不过更穷了。”当然,不付出代价如何称得上捍卫原则呢?那不过是虚伪的装腔作势而已。相比弱者因为没有得到(自己认为)应得的待遇而抱怨,成功人士的抱怨本来就显得矫情,很多罗斯科的同行如果发展到他这个阶段会很满足,像“社畜 ”一样早起工作,偶尔呼朋引伴享受生活,过着殷实的小日子。所以当罗斯科的助手排山倒海般发难,几乎是直抒观众胸臆:“艺术史上从来没有哪个人像你这么卖力地要显得伟大!你把工作室封闭得像潜水艇一样密不透光,因为你觉得自然光不够好,对你来说什么都不够好,买你作品的人也不够好 —博物馆沉闷死寂,画廊经营者就是一群皮条客和骗子,艺术品收藏者既肤浅又趋炎附势……还有人配买你的画吗?或者说,你根本就不觉得这世界上还有人配观看你的艺术吧?你这么激烈地抨击艺术中的商业主义,可你自己不是也在拿钱吗?当然你可以骗自己说你在用绘画建立一座沉思敬畏的圣殿,可在现实中你就是在为顶级富豪装修餐厅,你的画不过就是世界上最贵的室内装饰画。”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