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2-22·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00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梁治平
看到 “我与你 ”这个题目,读者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二○○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的旋律。那首歌的标题就是 “我和你 ”。歌中唱道:“你和我 /心连心 /共住地球村……你和我 /心连心 /永远一家人。”(you and me,from one world / we are family...)
这是一首温暖而亲切的歌,充满爱与温情。一种命运与共的情愫,随着歌声,直入人心。你和我,我们,一家,共住,心连心……歌词简朴,却富于感染力,为什么?为什么是 “你”,而不是 “他”?是我们,而不是他们?这里有人类最自然、直接和朴素的情感,也有哲学家最深邃的思考。马丁·布伯(一八七八至一九六五)那本简短却不朽的小册子,书名便是《我与你》。
布伯开篇这样写道: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人言说双重的原初词,因之他必持双重态度。原初词是双字而非单字。其一是 “我—你”。其二是 “我—它”。在后者中,无需改变此原初词本身,便可用 “他”和“她”这两者之一来替换 “它”。由此,人之 “我”也是双重性的。因为,原初词 “我—你”中之 “我”与原初词 “我—它”中之 “我”迥乎不同。这段话要点有三:其一,呈现于人类的 “世界 ”,取决于人类的 “态度 ”;其二,人类的 “态度 ”与其言说的 “原初词 ”有关;其三,作为原初词的 “我—你”与“我—它”迥不相同,其中之 “我”也因之而不同。结论是,人之 “我”具有双重性。那么,原初词 “我—你”与“我—它”究竟有何不同?
按布伯的说法,“我—你”所涉是关系世界,“我—它”则指向经验世界。经验世界是 “我”感觉、知觉、想象、意欲、体味、思想的对象,简言之,“我经验某物 ”,此即 “它”。关系世界则否,它存在于 “我”“你”之间。其境界有三:与自然相关联的人生;与人相关联的人生;与精神实体相关联的人生。它们分别指向自然、人和艺术。三者之中,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大概是与人相关联的人生,最难理解的则是与自然相关联的人生,因为前者是具有语言之形的关系,后者则否。自然万物有声而无言,我们如何将之称述为 “你”?
“我—你”关系如何实现?布伯给出的例子是一个我们都熟悉的场景:“我凝视着一株树。”当我凝视一棵树时,作为经验对象的树可以依其属性向我呈现出不同样貌,如此,我将树分解为不同功用而加以利用。然而,我在凝视一棵树时也可以进抵另一种境界,在此境界中,我无需摒弃关于树的各种知识,而是让它们融汇于树的整体性和唯一性之中。这时,树不再是经验的、分析的、计算的、工具的、对象化的外物,而是 “我之外真实的存在。它与我休戚相关,正如我与它息息相通,其差别仅在于方式不同 ”。在植物之外,布伯也提到动物:“动物的双目能够表达何等丰富深邃的语言!”这种认识出于他多次有过的体验:“我”与家猫的相互凝视,在人、猫双目相交瞬间对 “它”之世界之重负的挣脱。他还以动物与儿童并举,因为动物像儿童一样,“领有透破虚情假意的极高洞察力 ”布,152页)。“孩童、动物授予我们何等高深的教育!”(布,31页)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