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经典的麻烦制造者

作者:读书

2020-12-22·阅读时长11分钟

49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4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张帆、徐林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集世界声誉与万千毁谤于一身,既被誉为 “活着的经典 ”“最好的德语作家 ”,亦被口诛笔伐为 “右翼作家 ”,甚至 “纳粹分子 ”。德国《明镜》周刊质疑:“汉德克究竟是政治上的反动派,还是对集体意志做出挑衅的伟大作家?”《纽约时报》诘问:“汉德克是文学天才、大屠杀否认者,还是两者皆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的争议源于汉德克离经叛道的言行,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他骂观众、骂德语文坛、骂西方媒体、骂评论家、骂诺奖评委,退回毕希纳文学奖,拒领海涅奖,接受国际易卜生奖却拒收奖金,支持塞尔维亚,否认塞族 “屠杀 ”,参加 “战犯 ”米洛舍维奇的葬礼,抨击北约伪善和霸凌,年逾古稀仍未改 “愤青 ”本色,堪称 “经典的麻烦制造者 ”。

二○一九年,“陪跑 ”诺奖多年的汉德克蟾宫折桂,得偿所愿,但陟罚臧否接踵而来,围绕文学性是否该用政治道德因素衡量的争议持续发酵。多国首脑政要、媒体巨头、知名作家和学者纷纷谴责将诺奖授予汉德克是 “一个荒谬而可耻的决定”。尽管历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无一幸免地存在非议,但如汉德克这般激起轩然大波,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声讨甚至游行抗议,确也罕见。

对汉德克而言,外界的追捧或质疑都不足为意。他向来以 “规则的违抗者 ”自居,坚信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都应该打破固定规则的牢笼,迈向 “法的界限 ”之外,在思考与反省中探寻 “另一种现实 ”,实现 “不断明白自我 ”的目标。他深知:“如果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文学,也无所谓诗歌。”为此,他拒绝以任何方式与这个虚伪的世界和解:“我为什么要和解呢?我想给世界我的所有,我想给予,我的方式就是叙述,就是写作。”桀骜不驯的汉德克以犀利、悲悯和不苟且,坚守着文学的本质。

一九六六年,年轻的汉德克首次现身文坛,参加著名德语文学团体 “四七社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聚会,坦率而不无挑衅性地指责当时在座的西格弗里德·伦茨、君特·格拉斯等文坛名宿题材守旧、语言陈腐,直斥德国文学 “软弱无能 ”“苍白无力 ”“毫无价值 ”。

如果说,这篇发言只是汉德克讨伐德国文坛的一篇口头檄文,那么,不久他出版的处女作《大黄蜂》犹如蜇进德国文坛 “正典 ”叙事的 “毒刺”—这是 “从一开始就令读者无所适从的作品 ”,它反结构、反情节、反人物塑造的形式,不断转换叙事视角,启发读者对故事内容多方位的审慎思考,重构自我感知与判断。同年发表的《骂观众》是既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也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的 “反戏剧 ”,更是对德国文学传统的 “决绝告别 ”—意在疏离传统共享的价值资源,挣脱民族意识的道德内核,冲决历史话语的禁忌,质询外部强加的 “意义 ”,在内心空间和精神向度开掘新的题材,开创新的形式,开辟新的深度,肩起了将德语小说再次推向世界的重任。汉德克 “大逆不道 ”的出位言论和创作挑起了关于 “德语文学何去何从 ”的大辩论,也预告了 “战后一代 ”精神共同体 “四七社 ”的使命终结。一九六七年,维系了二十年之久的 “四七社 ”停止了一切文学活动,昭告德国文坛新篇章的开启。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97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