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乐游原上见长安

作者:唐克扬

2020-12-22·阅读时长13分钟

8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27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你能想象吗?从渭水之滨到城北的龙首原,由龙首原到城南的少陵塬,再从少陵塬一路升起,直到那座堪称中国文明初期舞台的 “南山 ”,长安,绝不是一座缺乏地形的城市。可是,今天这样的长安看不见了,人工构物的尺度压过了城市人可见的地表起伏。要知道,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细节,高下之分,实是这座城市记忆的核心部分。至今,你走进老城内的回民巷子,那些未经触动的地面还记得住最初的长安。

想想你曾经能看到的吧,八水环绕的整座城市,又横贯六道高岗,宫阙房舍,雕刻在被附会为易经 “六爻 ”的长安风水里。曾几何时,在高巍处点缀着朱门青琐的亭台,雕栏玉砌的宫阙……这样莽原上的城市经验,一路延至画里锦屏般的终南。在这样的城市里,墙该是直的,院落造成方正的,一切本都中规中矩,可是起伏地面上的人看不大见这规矩,只要抬脚,只要行路,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起伏:让人喘气的梯级,曲折迂回的坡道。  

对于长安,风景和建筑是一样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城市 ”—城墙的 “城”,和少量像 “市”那样集会的场所,只是粗放的人工概念,它并不能比拟于造物的胸襟,人在大地上所刻画的坊市、宫禁、街衢的线条,至多,只是这雄浑躯体上的文身而已。唐诗的作者们俯瞰城市时,除了棋盘般的城市网格,应该还会看得到更立体的黄土梁洼的地貌,一道道大致西南 —东北走向的岗梁,构成了城市显著特色的底面。岗梁的坡度不会随着城墙的边界而终止,长安的行政区划 —东西各半的万年、长安两县 —所统领的区域,也跨越人所设定的边界。 

纵使人事,也不曾一刻离开 “自然 ”。地形的陡峭处不过五至十度,大多五度以下,较之真正的山地算不了什么。在本该地平如砥的城市里,一切却曲回有致。洼地下聚为水景,小坡上高踞着园墅,最高处又有局部的下凹,再形成曲江那般的湖泽。如此高高低低。坡度向外向内侧降,或是卑下处外高内低,从山顶到山麓的山脊连线凸起,“分水 ”,造就了微小的 “流域 ”和草木风貌,山脊间是 “集水 ”处,两山间形成鞍形分布的便道。城市人有了比 “大道 ”和“狭斜 ”更复杂的行动逻辑,即使在里坊内部,也常要翻山越岭。  

城市的极暧昧处,不需要尺规绳矩规范意义,崎岖不平更不适合做宅地。一些极为特别的起伏,甚至在历史上留了名姓 —比如《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中都见载的 “狗脊岭 ”,长安极重要的刑场,大概是地势形如狗脊(一说长满 “枸杞 ”)。这些所在意义自明,简单的横平竖直失却了意义,卉木葱茏,既为行人提供了荫蔽,也增强了广义的 “地形 ”。  

高亢远僻,理应不是凡人家,是神明所居,同时远离了长安人可理解的日常,这里,“省史嫌坊远,豪家笑地偏 ”(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这里,“率无宅第,随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 ”(宋敏求:《长安志》)。这样的长安虚实相间,使得它 “面积比罗马大七倍 ”的城市数据,打了大大的折扣。但也让它最不易探索的这一部分,充满了未知的神秘。  

文章作者

唐克扬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97人

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597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