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1-27·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詹湛
2019年初,欧陆传来一则消息:比索洛蒂先生以89岁的高龄在1月31日作别人世。关于这位当代重要的意大利提琴制作家比索洛蒂,爱乐者多数不熟。但在提琴制作界,他的声名却早已如雷贯耳。
弗朗塞斯科•比索洛蒂(Francesco Bissolotti),1929年4月2日出生在克莱莫纳以北的一座小城。刚开始工作时,他只是一个木雕工艺者,也仅是普通的小提琴学习者。1957年后,他进入克莱莫纳制琴学校就读,投身于提琴制琴艺术的研究,四年后毕业,留校任教。在这座古老学校的体制沿革过程中,这位绝不寻常的比索洛蒂先生将会起到关键作用。
如细究,这所位于伦巴第大区的制琴学校,故事还真多。众所周知,克莱莫纳是提琴之乡,然而学校知道上世纪中叶才刚刚建立。如论其“根基”,追溯起来则是较为久远的。1737年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在去世后所留下了一些特殊的制琴模具,后经由大师的儿子保罗将其卖给杜林的伯爵,而在1881年,即伯爵辞世40年后,伯爵的后人决定首次公开展出这些模具与工具。
现在轮到一位关键人物——杰出的制造商和修复者朱赛佩‧菲奥里尼(Giuseppe Fiorini)出场了。菲奥里尼1885年出生,除了对提琴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也热爱制琴工艺,他离开苏黎世后,晚年定居于罗马。
在上述展出中,菲奥里尼先生被这些工具的价值所打动,因为在菲奥里尼的慧眼里,不只是那些能在拍卖行里竞逐高价的斯氏提琴,上好的工具也是难得的文物与手工艺劳动资料——犹如折射斯氏思想光辉的一面面镜子,其内在价值绝对不低于成品的提琴,当属大师工作坊所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为了这些不起眼的工具,他表示愿意倾囊购买之。
他一开始并未透露,这举动关乎他内心的人生目标:想要建立一座史无前例的、真正的提琴制作学校。原来,他打算创校后将这些宝贵的财产捐赠给该学校后,抽身离开。可是众所周知,1930年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出于各种外界原因,创校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是,菲奥里尼一咬牙,不如将这些工具先捐给克莱莫纳市政府,以观后效。
直至菲奥里尼去世后三年,即1937年,克莱莫纳市议会借着筹办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逝世200周年纪念活动的机会,成立了一座提琴博物馆,这些工具与模具也就顺理成章地归属于它。不过,这只是为来年成立著名的克莱莫纳国际制琴学校做好了筹备。有了这些,必可以如菲奥里尼先生所愿想的那样会成为学校的牢固根基。
但既然是一座学校,只有工具当然不行,师资力量才是软实力。然而,大问题恰恰就发生在这里。从1795年起,随着欧洲的音乐学院开始正规化,日益大众化的弦乐器势必需要大量廉价的供货。意、法、德等国的乐器制作,从早期作坊转向了工厂化生产。于此期间,琴弓、弦材料和小配件等也都发生着改革,制琴传统工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加之几代大师们相继去世,意大利制琴业陷入了约百年的困顿。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