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1-27·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6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可驹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堪称这一体裁的冠冕之作,录音史上重要的小提琴家大多都留下挑战该作的记录。其中,米尔斯坦的立体声版本录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除了演绎本身的伟大,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有时莫名地受到冷落。相对于米尔斯坦的地位而言,这款录音获得的重视不及海菲茨、奥伊斯特拉赫、格鲁米欧与施耐德汉的演绎。而在帕尔曼、克莱默、穆特与郑京和的唱片不时再版的背景下,米尔斯坦的录音在EMI的套装唱片之外,难觅芳踪的情况就更让人吃惊。
忠实原作,成就奇妙的综合
1961年,小提琴家与莱因斯多夫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留下这张立体声唱片。作为拥有至高技巧的大师,米尔斯坦将如何呈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顶峰杰作?乍听之下,这是不太“贝多芬”的贝多芬演绎。独奏小提琴的形象清秀婉转。色彩、音质、句法、呼吸都有这种倾向,或者说,它们是同一种艺术性格的不同侧面。清新宜人的声音扑面而来,也无人会怀疑米尔斯坦对乐器的掌控能力,但这样的处理风格是否适合贝多芬,尤其是用来表现他最富宏伟感的小提琴杰作?恐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样的演绎未必贴合传统,或通常人们关于贝多芬的认识,这可能是其受到冷落的原因。然而,稍微听得细心一些,我们却不难发现小提琴家对于原作的深入思考,那种忠实,以及对于小提琴本身的忠实,委实发人深省。醒目的柔和,仅是米尔斯坦演绎的表象,其实质则是对贝多芬的结构观念,对原作最深层的宏伟性、戏剧性的洞察。贝多芬是如何通过小提琴这件乐器呈现这些?他独特的构思,如何以最小提琴化的方式来呈现?米尔斯坦表现这些的成就真是太高了。贝多芬既不突出复调,也不追求超技,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建立不朽的分量,很多就根植于结构的表现。通过主题的发展生长出巍峨巨构的乐章,这原本是古典时期的理想,贝多芬在此还将这种理想发挥到极限——Op.61的开篇是他笔下最长的第一乐章,无论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还是第三、第九交响曲,都无法超越。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对于不同素材发展的思路,并非强化推进力量,而是建立宽阔的线条,继而呈现高耸的音乐大厦。这样由线条之美引向建筑美感的手笔,同后来的浪漫派写出太长而不适合发展的主题是完全不同的。贝多芬在《第四钢琴协奏曲》和《第六交响曲》的开篇也有类似的追求,而第三、第五钢琴协奏曲,以及《命运交响曲》的首乐章就是以主题发展强化推进力的典范。小提琴既然是擅于表达旋律的乐器,贝多芬就将它放在那样一种强化线条美感的思路中写作。以此为基础,如何塑造线条脉络,呈现其发展的内在力量,还原贝多芬建筑之美的构思,正是调动演奏者全部技艺与才思的关键。
米尔斯坦所成就的,是将小提琴最婉转的歌唱美感与原作最宏大的线条轮廓融为一体,也是将自然率真的句法、呼吸同强劲、挺拔的内在张力与推动力融为一体。为何原作与演绎中,这些看似南辕北辙的品质能够实现默契?正可借用涅高兹的话说:用心、用脑、用手。小提琴家以高度智慧的宗师视野,配合鲜活的艺术心灵,由此二者驱动惊世骇俗的演奏技艺,成就这款有时不被世人理解的绝作。尽管Op.61的三个乐章体现出贯通一致的表现风格,相对而言,无疑还是第一乐章特别强烈地反映出小提琴家这种高度综合的成就。面对这个特别的乐章,独奏家们首先会有一个整体的立意,说实话,有好有坏。在演奏中突出热烈的性情?或是强化原作的抒情气质?如何把握那个大结构,以宽广的速度让它显得益发宽大?还是以紧凑的节奏强调结构的凝聚?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塑造音乐进行的“风格”?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