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黑衣歌手的愤怒与柔情

作者:唱歌的虎

2018-02-07·阅读时长7分钟

3858人看过
罗大佑和苏芮的歌声曾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风靡大陆,他们那时给人的印象是很酷的一袭黑衣,歌声里既有愤怒也有柔情。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罗大佑和苏芮唱的歌曾经令大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喜欢到着迷的程度,他们的盒式录音带不知卖了多少盘,他们的歌被大家反复传唱,一些大陆的音乐人和歌手也深受他们影响。

那时候大家基本上没见过他们真人,连照片也见得很少,一般就是在磁带的封面上见过,都是一袭黑衣,满脸肃然,罗大佑还戴着墨镜,苏芮唱歌时的激情模样跟歌声很“搭”。

罗大佑的歌每首都很好听,但它们又不仅仅只是好听,他的歌曲里有疑问、有讽刺、也有深情,他嘎哑嗓音唱出的歌,透出了文化高度和批判精神,这使他的歌有了比一般流行歌曲强得多的生命力,与他同期流行的歌和歌手很多都基本被人忘记的时候,他却似乎总是被人记得,他的歌总是有人在唱。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他歌的感受,那真是大吃一惊:竟然有这样的歌曲,太好听了!太有文化底蕴了!我见到朋友就问:“听过罗大佑的歌吗?快听听吧!”

罗大佑唱他自己一些歌时,人们初听之下一般会觉得他唱得不怎么好,所谓“没什么嗓子”,但奇怪的是,若是别人唱却会觉得不是太对劲,我几十年后重听他一些歌,越发觉得非得他唱才行,还真是挺绝的!

第一次听苏芮的歌应该是在听罗大佑的歌之前,是电影«搭错车»的插曲,觉得这个歌手真厉害,声音高而有爆发力,华语歌手里难得有能唱摇滚味道歌曲的。

于是迷上了她的歌,买来磁带听到快烂的地步,发现这位酷姐不仅能唱高亢如云的劲歌,唱低回婉转的歌也行,而且有一种暗幽的韵致,像是黑白老电影,让人有回味时光、慨叹岁月的怀旧感觉。

直到现在,若是大家在一起K歌,最先跳到我脑子里的还是苏芮的歌,她的歌也是挺能禁得住岁月的。


罗大佑的歌


«童年»这首歌曾经被大家喜欢得不行,除了听不同歌手唱了一遍又一遍,大家还喜欢自己唱,像童谣一样简单上口的曲调,歌里素素白描出来的不就是大家的童年吗:焦急等着下课去疯玩、考试后才发现没好好念书、眼巴巴看着好吃的却没钱买、有头无尾的小人书让人着急、时不时对着天空发呆琢磨一些神秘的事情、盼着隔壁班里的男孩或女孩经过窗前......,童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留下了水彩画一样的记忆。

«光阴的故事»回首青春,歌曲有一点忧郁的蓝色。春花秋月岁月流转,发黄的照片、褪色的圣诞卡还有为“你”写的歌,青春的一切“你”还记得吗?也许一切都落花流水带走了光阴,但多愁善感的青春又是何等美丽啊!

«鹿港小镇»里透出对都市过度发展的焦虑和对朴素生活方式的怀念:“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同时也透出对纯洁情感的怀念和梦想破碎的惆怅:“那年我离家时她一十八,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台北不是我梦想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我当初的梦想”。

这首歌的内容当年在台湾引起很多人共鸣,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陆却没有,主要是当时大陆改革开放不太久,霓虹灯还是新奇神秘的东西呢,都市还没怎么发展呢,梦想还没启航呢,哪里谈得上什么过度?哪里谈得上什么惆怅?但今天再听这首歌却有不同的感受了,对我们来说他的这首歌来得有点早。

«之乎者也»是罗大佑的歌里我特别偏爱的,那充满讽刺、咄咄逼人的“愤青儿”劲头很让人觉得有趣和喜欢:“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着,是否如此也”、“眼睛睁一只,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欢喜也”、“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观者,你我是也”。

罗大佑从来就不是一个一般的流行歌曲作者和演唱者,那时尤其不是,他歌中的批判和怀疑、讽刺和嘲讽不仅仅一时有意义,他歌中呈现出的文化和思考也使他的歌与众不同。

在他的所有歌里,我觉得这首歌是绝对的只能他唱,除了他,谁唱都不是那么回事,只有他才能把他自己这首歌的全部内涵和气质唱出来。

罗大佑的«恋曲1980»、«爱的箴言»、«恋曲1990»都是爱情歌曲,但歌中对爱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恋曲1980»带着点年轻人挥霍爱情时的“混不吝”劲头:“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春风秋雨多少海誓山盟随风远去”、“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借口”、“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爱的箴言»是罗大佑为邓丽君写的歌,是年轻人体悟爱情之痛的诗篇,被邓丽君又甜又柔地唱了出来:“我将真心付给了你,将悲伤留给我自己。”......“我将生命付给了你,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这种歌很容易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但这首歌还真没有,掺着甜蜜的淡淡忧伤惹人怜爱。

«恋曲1990»是电影«阿郎的故事»插曲,电影的故事很悲伤,但我听这歌的时候并不知道电影的事,只觉得是一种中年人对爱情的感受,有可能是对逝去爱情的怀恋,也有可能是对错失爱情的痛切,总之有一种秋天里的惆怅悲情,但又不太过分,也有温暖的东西,特别优美。所以这首歌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加上编曲配器的优秀,一直是罗大佑最受欢迎的歌之一。


苏芮的歌


第一次听«酒干倘卖无»,是从一位大陆当时比较红的歌手那里,觉得挺好听,但她把这歌唱成了甜美小清新,等知道了这是一部催泪电影«搭错车»的插曲,而后听到了苏芮的原唱,才明白这歌原来是应该这么唱啊!那种对亲人的歉疚和不能补救之事的追悔,字字血声声泪的意思,苏芮用她清澈高亢的嗓音“呐喊”出来了。

这部电影的另一首插曲«一样的月光»也特别“摇滚”,而且跟«酒干倘卖无»比,内容上有了些对社会的思考,形式上更加“爆烈”,犹如愤懑的火焰在燃烧,一般歌手肯定对这种歌望而生畏,因为不但音高,还要有力度和灌注以悲情,苏芮完美地做到了这一切。

她出道多年,终于因唱这部电影的插曲一跃为耀眼明星。

«请跟我来»这首歌一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喜欢,我也很喜欢,它虽然也是电影«搭错车»的插曲,但大家一般都是把它当成一般的爱情歌曲,男女声二重唱,优美和谐。

......“当春雨飘在你滴也滴不完的发梢,戴着你的水晶珠链,请跟我来。”...... 浪漫的诗句,浪漫的爱情!

«跟着感觉走»好听而且节奏感非常强,很受大众欢迎,一度是很多歌手在综艺舞台上特别喜欢唱的歌,大家对这首歌的喜欢和熟悉到了如此地步:“跟着感觉走”这句歌词竟成了类似现在的网络热语,各种场合各种媒介都能听到、看到这句词,它几乎一时成了民间俗语,说到什么话题都能用这句“跟着感觉走”结束,这恐怕是唱这首歌的苏芮想不到的,倒是挺有意思。

«亲爱的小孩»是苏芮发行很早的一首歌,但我却比较晚才听到,一听就很喜欢,周围的一些朋友也是。

“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聪明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在风中寻找,从清晨到日暮”......

我听过一个电台的节目,采访这首歌的词作者杨立德,请他讲讲创作背景,他说这歌的内涵主要是宗教性的。但实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很宽广的受众可能性,正像大家不一定是基督徒才能热爱巴赫的音乐,我个人对这首歌的喜欢也跟宗教信仰没什么关系,很多人也并不是听出了宗教意味才喜欢它。“小孩”可以指一般的“自我”,“孤独”可以是一般而论的“人的孤独感”,“寻找”可以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2014年陈可辛导演的一部有关人贩子拐卖儿童的电影«亲爱的»,还用这首歌做了主题曲,借它表达的就是非常简单而纯朴的,父母对孩子的爱。                         

苏芮可以说是这首歌的“唯一”诠释者,只有她唱才最地道。她嗓音高亢,但炽热的同时又有一份清寒,音质是冰火结合的感觉,把歌里的爱与痛很好地表达出来。

苏芮还有两首传唱得非常之广的歌,就是«牵手»和«奉献»,尤其是«牵手»,几乎是尽人皆知。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奉献»是一首非常“正能量”的歌,搞不好会让人有“老生常谈”的厌倦之感,但这首歌不但没让人烦,反而让人很喜欢,不能不说词曲作者挺有水平。

歌词平实而有诗意就不多说了,歌曲悠然婉转、情感深厚,苏芮一改之前呐喊的风格,慢慢地、像谈天般地徐徐唱来,听的人边听边觉得挺有回味: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牵手»流行和受欢迎的程度在苏芮的歌里数一数二,从九十年代一直流行到现在,估计随便问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是谁唱的,可能起码也在某种场合听到过。

和«奉献»类似,«牵手»也是首线条悠长的慢歌,献给那些倾心相爱、相濡以沫的夫妻。

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出相伴一生夫妻的心声,真诚朴实,任何人,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听后都难免动容:“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苏芮给这首歌赋予了深切的情感,黑色金属一般冷冽的声音中,透出了金色的暖意。

尽管这只是一首流行歌曲,尽管从词到曲都很通俗,但我每听到她唱到结尾几句时总是觉得感动,朴素美好的情感总是会打动人:

“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程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文章作者

唱歌的虎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28个推荐 粉丝300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