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聃
2018-02-08·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70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自鸣座钟(约1885年 )
正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展览,通过350件日内瓦藏品的制作工艺与技术进行了一场关于时间的对话。通透的展厅在呈现时计的同时还原了日内瓦传统手工作坊的工匠协作方式,工具、操作台都被细致地复刻了。橱窗模特穿着18世纪的服装,展现工作场景,其中一个模特是机器人,他用放大镜检查完怀表的机芯后,抬头扫视了一眼车间。仔细听能感受到作坊外街道的嘈杂,夹带着敲打在路面的马蹄声,这一切让阁楼工匠的意境更加真实。“展厅设计是受到克里斯朵夫·弗朗索瓦·冯齐格勒的油画的启发,画的原作如今收藏在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对本刊记者说。
2011年9月双方初次洽谈,确定合作意向后,杨文英曾前往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考察。“当时我看到的不是具有功能性的表,而是以表为载体的艺术品。所以今天我们的参观者也会看到,在展览中钟表的陈列方式不会特意去强调面盘。”展品是瑞士方根据中国观众的喜好而挑选的,包括日内瓦珐琅工艺大师于奥兄弟和伦敦制表师弗罗芒蒂于1680年前后制作的铜镀金珐琅微绘怀表,以及罗沙兄弟于1814年前后制作的笼式小鸟报时表。“这是一个时计发展的脉络和综述。展览以简明、深刻的方式阐述钟表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类是如何开始计算时间的,时间的计算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埃斯特尔·弗雷特(Estelle Fallet)说。
展览中历史最久的一件展品是16世纪早期产于德国或法国的鼓形座钟,其外壳及钟盘采用刻画青铜镀金,只有一个紫色精钢指针显示时间,整个钟体都饰有百合花图案。机械时计的出现标志着从“不均匀时间”向24小时的“均等”昼夜时间的过渡。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设计特点可以总结为:长方形或六面体的塔式座钟,配合水平表盘。表盘用内填珐琅装饰,通常表示24小时的一圈刻度。钟体用镀金黄铜,并有精美的雕刻和镂纹。座钟往往会在整点报时或有闹铃机制,甚至还有人偶报时。1657年,摆轮的出现让表盘上出现了分针。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