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08·阅读时长2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183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波密县的藏民正在青稞田里锄草。发展手工艺并不意味着影响当地人的生产生活
到西藏去
2012年,独立设计师盖宏睿受到林芝地委、行署的邀请,赴西藏考察手工艺发展的前景。当时,林芝对于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项目如何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了几年的摸索,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总是政府喂一点,把这些‘非遗点’保护起来,群众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次仁央宗告诉我。那一年,林芝有了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大地区”的想法,开发本地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成了前期筹备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如何将林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整合起来,再形成有标识性的产品走向市场,还处于迷茫当中。在文化部非遗司的牵线搭桥下,林芝的官员们结识了盖宏睿。
此时盖宏睿刚刚在文化部非遗司主办的全国“非遗”传统技艺类生产性保护培训班中讲过课,她带来的是过去10年在山西丁村从事手工布艺转化生产的经验分享。盖宏睿最早学油画出身,在公司做了一段后,她得到了一个为“探索”频道拍摄民间手工艺人的机会,有三年的时间都在做中国民艺的记录调研。手工艺人的专注与踏实让她感到安宁,同时她也目睹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之间,无论设计、实用性还是运作模式的断层。盖宏睿在丁村开始了一个尝试:在这个有大量明清四合院留存的晋南村庄,妇女们有着织、染、绣、缝的手工传统。她成立了名叫“土泥”的工坊,将曾经闲时只热衷于打麻将的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完成生产,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室负责设计和销售。回想起这段经历,盖宏睿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让她学会了和没有经过训练的工人沟通,让她们能够按时、按标准交付出订单下达的任务。“我先发些图案给她们动手绣,让她们恢复手工制作的能力,接着把她们绣的‘废品’全买回来。绣了一年半大概培养出16位姑娘,‘土泥’品牌手工部分制作就从这开始。”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9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