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2017-05-12·阅读时长1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328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5月14日,小渔洞,等待进入
5月14日中午,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山岳救援队在北京集结完毕。救援队由17人组成,队长王鑫是北京市登山协会的副秘书长,从事户外运动20余年,营救经验丰富。与其他救援队不同,这支队伍的主要特长在于山地搜索和营救以及对山区伤员的处理及运输。所有队员都受过专门训练,拥有山地户外运动专业领队资格,其中还有无线电通讯及医疗的相关专业人才。
所以在此次汶川地震救援中,他们担负了一个相对独特的角色——山区救援。“我们的强项是解救山区内的人员险情,在狭小空间内作业,将其转移至安全地区。”王鑫告诉我,“此外,在道路出现坍塌毁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依靠专业装备和器材,翻山越岭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发回信息展开搜救,为救援大队的工作做好准备。”
与城市救援相比,他们无法携带大型工具及破坏设备,但在山地,他们拥有专业优势。在救护上,甚至可以用两根登山杖和一件冲锋衣做成担架,迅速转移伤员。
除队长王鑫外,其他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副队长挪亚是《户外》杂志的市场部经理;队员俞历是国家地震局地质灾害领域的专家;靳永刚是解放军304医院的医生;武健不仅精通无线电通讯,还会修理汽车;年龄最小的杜天启只有18岁,他是户外用品店的店员。除了登山绳索、头盔、无线电电台外,为了解决通讯设备充电问题,他们还专门携带了两台手摇发电机。
17点15分,救援队抵达成都双流机场。短暂的晚餐后,即前往此次搜救的目的地——彭州市龙门山镇。这里与汶州的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它们之间仅隔着一座山。我跟随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发表文章20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53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