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18-02-22·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7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6月5日,Smartflower光伏公司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国际太阳能展会上展出新的太阳能板
)
2007年底,德国最领先的光伏太阳能板制造商Q-Cell的股票值从110亿欧元戏剧性地暴跌为3.9亿欧元。就在股价暴跌前不久,它的时任总裁安顿弥尔纳(Anton Milner)在被问及亚洲竞争对手的潜在威胁时,曾坚定地说:在未来20年里,德国消费者绝不会购买中国产品。几年后,以尚德、英利绿色能源和晶澳太阳能为代表的企业在技术、产品和销售额上都超过了这家德国公司,弥尔纳也黯然离开了。Q-Cell给德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以工程师和制造业为坚实基石的德国经济因受到很快恢复过来的机械制造、汽车业和电气工程的庇护,免于其他欧盟国家所面临的经济急速衰退的风险;但很快,下一个挑战便出现在地平线上——2009年,曾经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出口廉价成衣、玩具和电子产品的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这是一个极富转折性意义的时间点。2010年,中国对德国的贸易顺差接近170亿欧元;而后,寻求产业升级的中国制造业初现端倪,以更有吸引力的价格挑战欧洲经济发动机德国最核心的工业制造领域。
2008年始,中欧贸易摩擦便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道。在很多德国工业企业家和媒体眼中,中国就有点像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就如《金融时报》所说的那样:“从太阳能板、风能、电信网络,到能源转换和高铁,中国企业与西方竞争对手几乎已能并驾齐驱。他们能很快地从合资企业中吸取‘重新发明’的技术。在其他领域,比如建筑机械、汽车和电气工程,从三一重工到上海电力这些企业,也都迎头赶了上来。”在德国经济中占据最核心地位、吸纳了90万德国工人的机械工程业领域,中国公司似乎开始领先;2009年,中国产品占据了25%的世界市场份额,是德国的两倍。作为回应,欧洲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不绝于耳。尽管实际上被“双反”的产品在中欧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实际并不高,有种也许不够严谨的说法:其中,反倾销的中国产品实际大概仅占贸易总额的1%上下,但反倾销对单个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欧盟所启动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光伏案”,对中国出口征收高额临时反倾销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能源企业。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判断:经济相互依存度越高的国家,摩擦也会越多。那么换一个角度:这些容易受到关注的摩擦背后,是否是中欧经济依存度的加深?对此,数据是支持的。2009年,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同时反向地发生,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也在这一年大幅增长。根据外贸数据,受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2009年,欧洲自中国进口下跌了13.4%;相反,由于欧元汇率走低,对中国出口却增加4.1%。这种情况在欧盟对其他经济体出口均受影响的大环境下显得格外显眼。2009年,欧盟对华的贸易逆差大幅下降,从2008年的1690亿欧元下降至1330亿欧元;而仅仅2010年上半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总值就达1774.9亿美元,同比增长37.4%。事实上,进入2009年以来,欧盟对华出口就一直保持大幅增长;而随着欧债危机加深,欧元汇率屡创新低,继续刺激了欧盟国家的对外出口,出口增长成为欧盟暗淡的经济前景中鲜有的亮点。欧洲的欧元危机,改变了中欧贸易关系的整体形势:就在欧洲和美国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引起了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时,欧美自己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欧洲的债务危机和决策失误反而促成了欧盟长期经济外交与保护主义没有做成的东西——缩小与中国贸易的逆差,构成了中欧双边贸易的一个转折点。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986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