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朱晓玫:巴赫的火候

作者:陆晶靖

2018-02-22·阅读时长12分钟

106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3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德国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外景 )

朱晓玫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她本来可以更早毕业,她8岁时候已经能在广播电台演奏,10岁就进了北京音乐学院附中学钢琴。但“文革”打断了她的学业,把她送到张家口的一个农场,在那里待了5年。这期间她几次逃回北京,曾经在音乐学院偷过乐谱,画过假票去听音乐会,音乐是她在那段日子里最大的安慰。后来因为普及样板戏,她得到了一个伴奏的资格,从此就偷偷练习弹古典音乐。从北京托运到农场的钢琴是她外祖父母给父母的结婚礼物,她母亲曾用它给她弹奏过舒曼的《梦幻曲》。朱晓玫几年前买了一架斯坦威,但还是忘不了这台老钢琴,她说,当年琴托运来的时候弦断了,她甚至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去找钢丝代替。在冬天,她弹琴的房间如同冰窖,她靠练习巴赫温暖手指,人们问她在弹什么,她说,这是阿尔巴尼亚音乐。

改革开放后,她想要出国学音乐。第一站本是洛杉矶音乐学院,她到香港打了两个月工才买得起机票。在飞机上,邻座的美国汉学家使她第一次接触老子的哲学。在洛杉矶体育场,她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体育场太大听不清楚,而周围人都在讨论度假计划。当她在洛杉矶做了两个月保姆后,终于在波士顿有了一个机会,她去那里应试,音乐理论交了白卷——她根本不知道谁写了一首4分33秒完全沉默的音乐作品。但她凭借出色的演奏技术还是被录取了。33岁时,她顺利拿到了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学位。朱晓玫说,许多钢琴家30岁已经功成名就,都不好好练习了,而她33岁才刚刚开始。但大门依旧向她紧闭,因为贫穷,她连有规律的练习都不能保证。她又去法国碰运气,在巴黎找到一位钢琴教授,弹给他听,教授每小时收费400法郎。当她介绍完自己又问了几个问题后,还剩37分钟,她把上了发条的闹钟放在琴上,开始弹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闹钟响起时还没有弹完,但她实在没钱付下一个小时的费用,就垂下了双手。结果教授急了,说你这是在干什么!你弹得这么好,我怎么能要你的钱?教授就去找了他的学生,7个人每周分别休息一天,于是朱晓玫就获得了一周7天的练习机会。后来她在一次演奏中认识了一位伊朗王室的后裔,这位老太太因为喜欢她的演奏,给她提供住处,带她到卢浮宫,指着创作于公元前190年的萨莫特拉斯胜利女神雕塑对她说,我希望你在台上像她一样自信。老太太还说:“如果我能够弹成你那样,我愿意在农场待上10年!”

朱晓玫的命运于是在法国有了转折,她说这一切都如同奇迹,但这奇迹背后是她非凡的技艺。她利用一切机会弹奏巴赫,说只有巴赫才能给她心灵上的宁静。《道德经》和《庄子》成为她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也在其中找到了中国古人和巴赫的相通之处。她把对位法看成另一种书法,把呼吸和冥想作为一种进入音乐的方式。

文章作者

陆晶靖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李克强访欧记

自信 融合 创新 和平

10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