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008年经济危机的警示:反思英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2·阅读时长19分钟

162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876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阿代尔·特纳勋爵和他的新作《危机后的经济学》

问: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肇始于亚当斯密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伦敦学派得到大力发展,又被英国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政府加以实践推广,并在此后30年来的英国经济政策中起主导作用,包括1997年继保守党后上台的布莱尔工党政府。你对这个思想有何见解?

答: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以前,我相信在西方社会的经济学界和意识形态,倾向自由市场经济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或者叫“华盛顿共识”,占据了绝对主导。这个思想有两个前提。第一,我们清楚经济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就是使经济增长最大化,如果达到了最大化的经济增长率,就会获得人类福祉。第二,实现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手段,是通过最大限度自由的市场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不仅包括有形商品和消费者服务业,也包括金融服务业。这两个前提又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即断定人类总是理性的。持高度数学化的经济学理论的学者认为,当我们行为理性时,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就会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而在我最近出版的《危机后的经济学》著作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我觉得2008年的危机告诉我们,该对这三个命题进行反思了。当然我并非完全反对这三个命题,而是认为,我们应该对这三点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反对将这些理解简单化。

首先说经济目标。新自由主义者,也包括社会主义者,都有一个强烈的信念,相信我们需要的是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因为人们越富裕,就会感到越幸福,从而人类福祉程度就会越高。但是,有很多新的实际经验的证据表明,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限度时,更进一步、超过这个限度的收入,对提高人类福祉程度必然会变得不太重要,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比如人均年收入从1000美元提高到1万美元,会起到极大作用,让人们享有合理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休闲,良好食品、良好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条件。然而,比较发达的经济环境下,西方社会20年前就达到了这种程度。另一方面的证据表明,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显著的和持续的福祉增加,并且极有可能的是,不平等将成为人类焦虑和忧愁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就要拷问我们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包括什么。我们还要考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特别重要的是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李克强访欧记

自信 融合 创新 和平

10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