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技术如何塑造历史

作者:张笑宇

2021-12-10·阅读时长6分钟

5769人看过

发刊词:技术如何塑造历史

21.3MB
00:0015:30

你好,我是张笑宇,欢迎来到《人类文明进步史:技术的力量》。

提起人类文明,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是巨大的建筑、各色的宗教、多姿多彩的文化,还是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故事?今天,我想提出一个你可能没有想到的领域——技术。因为所有文明的进程,底层其实都是技术的推动。

为什么要从技术的视角来审视文明呢?

我想先从一件小事开始说起。

 

普通人在历史中的真实处境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但是翻开浩如烟海的史料和研究著作,其中绝大部分讲述的是帝王将相史、才子佳人史。普通人几乎很少出现在历史著作之中。

这就是传统的文明史写法。但是文明史该不该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呢?

我想,我要讲的文明史应该打破桎梏,讲讲这些问题:历史上的普通人活得好吗?他们吃得饱吗?穿得暖吗?他们一年到底能种多少粮食?能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许并不亚于帝王将相生活的重要性。

而这个问题,就跟技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经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宁可老师估算的粮食产量,大概勾勒出一个西汉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西汉一个农民家庭大概是5口人,其中两个是劳动力,也就是农民,这样算,一个劳动力要养活2.5个人。如果这个农民家里的土地条件不太好,一个劳动力一年生产的粮食大概有1500斤不到,而这一个劳动力要养活的2.5个人一年差不多要吃掉1400斤。剩下的100斤,恰好会被汉代政府按照“十五税一”的税率收走。换句话说,这一个劳动力一年辛辛苦苦到头来,自己能剩下的粮食几乎是0。所以,对于一个西汉农民来说,他每年其实都在生死线上挣扎,一旦遇上灾荒病痛,他的家里可能就要饿死人。

这个计算还只是考虑了最简单的情况,没有考虑农民给地主交地租、官吏的苛捐杂税,以及盗匪横行的状况。看到这个数字,你就会明白古代社会技术落后条件下,普通人生活的残酷真相。你也会明白,我们历史上那些记载背后,事实是怎么回事。比如我们历史上有位汉景帝,因为把“十五税一”改成了“三十税一”,就被我们称为千古贤帝,被我们感恩戴德铭记了两千年。但你仔细算算,他也就是给普通家庭一年省下了五十斤粮食而已。想一想这件事,就知道我们古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到底过得有多可怜。

鲁迅先生说,翻开史书,字里行间都是“吃人”两个字。这句话用来描述技术落后的时代,其实非常恰当。在大家普遍贫穷的情况下,暴力就会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为什么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会把农民逼上生死线?因为一旦皇帝手里掌握着暴力,它就永远有能力从农民手中把最后那点粮食榨走。历史上那么多伟大思想家讲种种理想社会,孔子讲大同社会,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佛陀讲众生平等,耶稣讲天堂……但是古代社会并没有给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改变普通人物质生活的机会。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经常挨饿,甚至饿死,才是常态。

人类社会是直到化肥和育种技术出现,才解决温饱问题。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自人类诞生起到全球人口突破10亿,用了几十万年;而当化肥在20世纪初被发明出来时,全球人口大概达到了20亿,之后只用了33年就达到了30亿,又再用了14年达到40亿。这说明人类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健康这件事愈加平常普遍。

粮食只是一个例子,仔细想一想,人类社会其实有那么多真正的进步,是被技术力量推动的。

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希望传播知识的火种。西方有苏格拉底开创哲学,柏拉图创办雅典学院,中国则有孔子讲“有教无类”,有诸子百家,四大书院。这些思想伟不伟大吗?当然伟大。但是,技术不成熟,这些伟大的思想就触达不到更多人,尤其是普通人。古代社会整体的识字率,长期达不到10%。是印刷机的出现,让书本知识对普通人而言不再遥不可及,在知识的传播方面,一台印刷机胜过一百个哲学家。

从古至今那么多人的生命曾经受到病毒的严重威胁。日本曾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天花,欧洲曾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鼠疫。人们曾经祈求神灵让自己的生命免于威胁,据统计,至少有七种宗教崇拜过跟天花有关的瘟神。但是,最终克服这些病毒的不是神灵,而是医学工作者研发出来的疫苗。

可见,真正把这个世界改变得对普通人而言也足够友好的,其实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化

既然技术对人类文明而言如此重要,那么,技术到底是什么呢?

技术这个概念的外延非常宽泛。原始人用石器狩猎是技术,古代农民用锄头耕地是技术,现代人用计算机编程也是技术。简而言之,人类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工具,都可以称为技术。人类本质上首先是一种需要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走的生物,帝王将相再伟大,他的生活也离不开这些需求,而技术就是解决需求的手段。

既然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手段都可以被理解为技术,那么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它的内核呢?

这就涉及到技术哲学的问题。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形而下者谓之术,形而上者谓之道,技术好像是一种器物,一种比较低的手段,奇技淫巧之学。但是,技术哲学的观点恰恰并非如此。

我先来举个例子,你每天都在用碗吃饭,那你想过人类为什么会发明碗呢?我们的祖先用泥土捏成碗,烧成陶瓷,拿来盛饭,本质上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精神里有一种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当我们要把这种渴望外在化,我们就会发明把饭盛起来这个技术。

这就是技术哲学,用我非常尊敬的清华大学科技史教授吴国盛老师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技术就是人类精神外在化的体现。

这句话听起来玄乎,但说破了却很简单。技术哲学认为,道和术本来就是一回事。如果你只有渴望,却从不行动,你的“道”就是假的。而只有当你的渴望变成了你的行动,你受此驱使去发明种种技术时,你去外在化你的精神,你的“道”才是真诚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古今社会在精神世界上的本质区别。

古代社会的精神成就当然很伟大,但是这 些精神成就是由少数人取得的。而现代社会则希望释放每个人的精神潜能,赋予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世界的能力。我读了很多古代经典文献,我个人觉得,古人在提出伟大的哲学、思想与理论方面,可能比现代人要强得多。但这很可能是因为,现代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将这些伟大的道理变成现实,并且让这些精神力量能够惠及更多的普通人。

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发生着。

 

这门课讲什么

现在,你应该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这门课里,我们要用技术进步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历史了。

我在这门课里选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十八个重大历史事件和时刻,每一个历史事件分为上下两讲,这就是三十六讲。我会在每一个上半讲,介绍这个事件或时刻对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性;在下半讲,我会揭示,是怎样的技术力量在这个事件的背后发挥了怎样作用,又是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升级。最后,在这十八个时刻的基础上,我会用最后一讲,总结人类文明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揭示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结构。

我在这门课里要讲的,都是传统历史学者讲人类文明史时必然涉及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中国的大一统,古希腊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我的讲法却是对旧的文明史的一种颠覆。传统历史讲的都是这些事件是怎么回事,最大的功臣是谁,他们是怎么改变历史的,我要讲的却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背后,都有哪些技术力量在底层发挥着推动作用,这些技术力量的背后又代表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这门课对旧的技术史也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技术史主要是从技术本身的视角出发的,公元前多少年,谁在哪里发明了什么。这种视角其实是带有“幸存者偏差的”。因为在过去历史上,可能有99%的发明被人类遗忘,只有1%的发明因为改变了社会,而被历史学家们记录了下来,才为我们所知。那么,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改变社会呢?技术史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有从技术和文明的互动关系中,去寻找人类社会对技术的真正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如果你对人类文明史感兴趣,你可以从这门课里听到,人类文明真正重大的进步时刻和历史事件有哪些,技术力量又是如何在这些时刻发挥底层推动作用的。

如果你对人类的技术成就感兴趣,你可以从这门课里听到,技术如何改变了人类这个物种的生活方式、组织形态,甚至繁衍机制。有多少影响亿万人生活与生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实背后有着技术这只“看不见的大手”在驱使。

最后,如果你感兴趣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想知道什么样的技术才有可能改变社会、颠覆这个世界,那么你可以从这门课里听到我对历史案例进行总结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给出的提示与启发。

感谢你的聆听。

分享下方海报

和您的好友一起

感受人类文明的高光时刻


文章作者

张笑宇

发表文章3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人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张笑宇·人类文明进步史

18个历史转折点,看懂技术如何塑造我们

2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