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6 彩塑 | 后记:在文化遗产之中,寻找创造的密码

作者:何鄂

2022-01-19·阅读时长2分钟

10848人看过

6.6 彩塑 | 后记:在文化遗产之中,寻找创造的密码

9.64MB
00:0007:00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敦煌,我是何鄂。我离开敦煌已有47年之久,但敦煌艺术给予我的无尽的创造力依然在我生命中燃烧着,这催我奋发觉醒的正是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历代无名巨匠的智慧结晶。

我觉得传统是前人的创造,我从灿烂的敦煌艺术与历史文化遗产中,终于读懂了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精髓,就是“创造”两个字。我想这也正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法宝。我感觉到这些站立了千百年的灿烂文化,它们静静地屹立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却以巨大的推动,呼唤着一个民族新的未来。我说,我幸运有这样的机遇,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由此孕育了我创造的生机。我觉得是老祖宗在我背后推了一把,把我唤醒了,我是被灿烂文明唤醒的,我决定把自己的人生也压在了“创造”这两个神圣大字的坐标上。

所以我们必须拿着接力棒跑起来,在学习传统上要避免照搬和模仿。因为古人所创造的衣纹和形象,是根据当时内容主题的需求和审美需求来创造的,将古人的创造照搬或模仿到今天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人物的艺术表现上,就会形成生搬硬套,不协调的效果。齐白石大师讲过“似与不似之间”,学我者死,就是对艺术创造者最经典的艺术箴言和警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我们生命的价值也在于创造有生命的艺术。

1994年我创办了甘肃何鄂雕塑院,曾经有人问过我:你已功成名就还要什么呢?我说我不是要什么,我是想做什么,我的人生追求很简单,我已85岁,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不想再离开人世时把技术带走,我想把艺术留下。我说人生没有退休。

▲《巨匠》,青铜, 何鄂 作品 

离开敦煌之后,我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巨匠》,在雕像的背面我刻了一行字:向优秀文化的创造者致敬。我同时写了一首诗,诗文是这样的:看永恒巨作,念无名巨匠,内心无声的召唤,歌颂人民,歌颂古代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歌颂远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历代千百万无名的艺术巨匠。他默默无闻,画史无名,祖祖辈辈,年年月月,在高耸的断崖上,在阴暗的洞窟里,从窟顶到崖底,一锤一錾,精心地雕凿着宗教艺术的巨像。他仰起头,微眯着昏花的双眼,琢磨着、构思着,巨大的造像屹立在他的面前,心血凝聚的艺术结晶,无比的珍爱,寄托着造像人美好的希望。他拿锤捏钻的大手,即使在歇息时也不曾离开劳动的工具,坐下来,缓一缓筋骨,解一解乏,随机打开了思维的窗户,永无休止的脑力劳动,伴着肉体的消耗,倾注在艺术造像之中,巨像千古长存不朽,巨匠子孙铭记永生。

▲《黄河母亲》雕像,何鄂 创作

可以说,没有在敦煌12年的熏陶与顿悟,就不可能有《黄河母亲》这件作品,更不可能有一个现代的全新的自我。那是在1982年,我正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为甘肃的《丝路花雨》舞剧艺术片做敦煌彩塑道具,突然意识到这些灿烂文明的光辉永远属于古人,竟然产生了对自己的极度不满,我问责自己。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对你身边的人和事没有一点点感动吗?我在对自己极度不满中寻找着失落的自己,寻找着自己的感动,自己的创造,终于落足到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者。

我把这一次心灵的震动称之为顿悟。感恩古代大国工匠的艺术绝品,激活了我创造的基因。那一阵我耳旁总有一个声音要做事,要做事,于是构思了黄河儿女,表现一个西部汉子,一个黄河母亲,一个儿女,一家人。设计稿出来之后又想到儿女一代代更替,母亲是永恒的,于是成就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黄河母亲》像。《黄河母亲》城雕的创作,归功于古代灿烂文明的推动,我正是在灿烂文明光辉的照耀下努力前行的。

大盛敦煌,一眼千年

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开启“了不起的敦煌”之旅


文章作者

何鄂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人

著名雕塑家,前敦煌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敦煌

全景式解读中国美学秘藏

3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7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